非常喜欢江南这种古色古香的巷(千年上城宋韵上乘⑦)(1)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朱丽珍

要寻一座城市的市井风情,最好的方式,是拐入坊巷深处。当车水马龙的鼎沸声戛然而止,在古朴的民居和接地气的小店里,感受人间烟火的四季三餐。

想看杭州老底子过日子,有人会推荐南宋御街·二十三坊。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相比北宋,宋室南迁临安府后,带给这座城市的,不仅是稠密人烟,万物所聚,盛况远超北宋汴京,城市的布局也被重新勾勒。到咸淳年间,城内已有十二厢九十六坊,很多地名沿用至今。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宋人小生活里暗藏的精致讲究,南北交融里的互通创新,也得以延续。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漫步曾经盘踞在皇城根下的长街短巷,当是能体验一次古韵悠悠的穿越之旅,感受旧时光里的南宋遗风。

非常喜欢江南这种古色古香的巷(千年上城宋韵上乘⑦)(2)

△孙新尖/摄

【一】

以太庙遗址为核心,南起高士坊巷,北止伍公山,东至中山南路,西通吴山,十五奎巷、晓霞弄、井弄、茶啾弄、周衙弄、城隍牌楼、四牌楼、察院前巷、察院前支路、花生弄、勤远里、大马弄、严官巷上山道、泗水弄,构成南宋御街·二十三坊。

坊、巷,这些充满市井味的字眼,本身就很值得说道。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宋高宗赵构将杭州升至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以临安为“行在所”。“东南第一州”杭州,一跃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同样升级的,还有城市的格局。

宋朝南渡之后,杭州原先坊市封闭、分隔的格局被打破,形成了以坊为名,以街巷为中心,两旁住宅商铺交错的新型坊巷聚居形式。

如果说,一条御街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和繁华所在,如鱼之脊骨,各街坊则以鱼骨状联系,南宋皇城根下的二十三坊,正是人间烟火和市井风情的聚集地。

二十三坊的街巷之名,大多源于宋、明两朝。不起眼的一道围墙、一口古井、一棵老树,就像散落着的历史碎片,能拼拾起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二十三坊,留下了南宋的遗迹,甚至每一条坊巷里,都能寻到一段故事。

察院前巷,是南宋时左右丞相府所在地;白马巷里,流传着“泥马渡康王”的神话,赵构为康王时被金兵追杀至江边,突然出现一匹白马渡他过江,至此地饮井水化为泥;沿着大马弄一条上山小道走上十分钟,即是紫阳山“泼水观音”处,据说这处泉池终年不涸,别处大旱,这里照样泉水清如许;地处城市繁华地带,却又自带幽静气息,说的是高士坊巷,南宋时大部分执政大院就在此地,而“高士”就是北宋时科举不利转而研究易学的徐复,寓居在此,颇有大隐于市之意……

非常喜欢江南这种古色古香的巷(千年上城宋韵上乘⑦)(3)

△吴勇韬/摄

【二】

当你试图了解南宋,大概会有很多意想不到。比如,竟不知南宋时的杭州,已如此繁盛。

宋代吴自牧所著笔记《梦粱录》,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风貌。在他笔下,杭州已是户口浩繁,州府广阔,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人口,是衡量一座城市兴盛的指标之一。据记载,当时杭州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最盛时或超200万。每日街市百姓所食米粮,城内外不下一二千余石。什么概念?宋代一石约为59.2千克,两千石,则为118.4吨。而彼时的西方,伦敦、巴黎、威尼斯等城市,居民数都不超过十万。

江南之地,山水明秀,物产丰饶,民生富庶胜过汴梁,二十三坊里,更是可见民物康阜。

《梦粱录》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是一座不夜城,市坊之分被打破,人员流通无阻,商贩林立,叫卖声不绝,街市百肆杂陈。看一个最直观的数据:光城内外鲞铺,就不下一二百余家。

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悉集于此。而物产荟萃杭城,商铺所售之物,也是随着四季更迭:冬月添卖七宝擂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仅早点一项,就有煎白肠、羊血、粉羹之类,也有烧饼、蒸饼等糕点,更有糟黄芽、糟瓜齑、淡盐齑等菜色,冬天五味肉粥,夏月则卖汤药二陈汤,门类百般,琳琅满目。

二十三坊里,可见宋人将寻常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一条十五奎巷,汇集剧院、街头戏剧表演、杂耍,一处处勾栏瓦肆里,构成了南宋“百老汇”;卖梅花酒之肆,以鼓乐吹《梅花引》曲引客;熟食店张挂名画,茶肆也会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于画中方寸之魅,寻乾坤日月之趣。

精致和风雅,还体现在方方面面。

常说宋人有“四艺”:焚香、煮茶、挂画、插花。男性簪花也很常见,唐人一个简单的“品茗”,更是被宋人演化出“斗茶”“分茶”“点茶”等“茶百戏”。

《茗园赌市图》中,茶摊便于流动,还有专门为百姓提供点茶、饮茶服务的茶肆、茶坊。宋室南迁后,茶肆聚集杭州,数量和形式愈加丰繁,更重要的是,技艺逐渐走向平民化。那时南宋朝野上下,有不少分茶高手,能冲出虫鱼花鸟、飞禽走兽等图案,变化百般,茶沫消失,这些图案又在须臾间幻灭。

非常喜欢江南这种古色古香的巷(千年上城宋韵上乘⑦)(4)

△吴汝华/摄

【三】

那是一个文艺时代,清雅秀丽的风骨,植根于每一位南宋人的灵魂,流淌在二十三坊的街巷之中。这里不仅是杭州最具历史人文风情的街巷之一,也是一座杭州活态人文博物馆。

如同一卷历史卷轴,在二十三坊可以寻到杭州的很多面:这里积淀着南宋时杭城曾经的繁华,可见人口之稠密,物产之丰盈;这里也留存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世俗和焚香煮茶插花的风雅日常。

在二十三坊中,循着走着,就能偶遇一段历史,清晰的历史脉络和厚重的历史积淀,摸得着也看得见。

十五奎巷里,瓦肆欢愉喧嚣已不在,屋顶铺青瓦、室内铺石板的杭州民居,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严官巷曾属南宋高层统治的核心区,与御道部分重叠,巷旁设有中央机构玉牒所和封桩所,如今带阁楼、院楼的小楼,倒显静谧清幽……

从察院前巷到城隍牌楼巷,中间南北向的小弄堂,名叫大马弄,全长不过200多米。南宋时,马车司、司农寺、将作监都设于此,这是朝廷掌管车马通行、粮食积储、金玉珠宝制作等几个最接地气的部门。

曾经物流繁荣之地,如今却藏着这座城市最生动的烟火气息。

平日里,大马弄是有名的马路菜场,肉皮春卷、蔬果鱼肉、日用杂货,应有尽有,随便迈入一家,可能就是远近闻名的网红老字号。到了年末,这里更是名副其实的年货一条街。很多老杭州都晓得,冬天的大马弄是酱香味的,各种酱鸭、酱肉,竹竿高挂,香味四溢。

小巷人家的市井生活,常常带有淳朴的人情味。白墙黑瓦的街巷里,家家户户门前,一只泡沫箱,几个矿泉水瓶,就能栽种几把碧绿小葱、大蒜,瓶瓶罐罐里,都是主人匠心独运的创新;随处可见的花草,是在烟火风情里追寻的一点点情致,也是大雅至简的风范。

南宋人随性豁然的性格,在老杭州身上,仍能寻见踪迹。哪怕在小楼里听了一夜春雨,第二天一早,深巷里仍有杏花所售,更难能可贵的,是挑选杏花时的那份闲情逸致。

外面的世界节奏很快,在二十三坊里,时间却似乎被调慢,能静心体会一段“风箫声动,玉壶光转”的烂漫时光,从宋人那里,汲取雅致生活的智慧。

非常喜欢江南这种古色古香的巷(千年上城宋韵上乘⑦)(5)

△杭州南宋瓦肆文化节,再现南宋时的市井风情。林云龙 夏衍/摄

●在上城

2011年6月,“南宋御街·二十三坊”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根据以人为本、修旧如旧的原则,整治沿街老墙面、破屋顶、石库门万余平方米;增设休憩沿街走廊;同步完成燕春里、城隍牌楼、四牌楼沿线老(古)井修缮保护。

保护工程还原了典型的老杭州生活气息风貌,重塑以南宋百艺为主题的市井场景,打造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坊巷旅游综合体。

2012年9月28日,整改后的南宋御街·二十三坊正式开街。

如今的南宋御街·二十三坊内多数院落建于清代、民国或建国初期,乾隆上山御道、施公庙、普福庵等历史遗迹散落其中,是杭州为数不多、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生活街区,可在闹市中亲近最杭州的市井生活。

今年,上城区紫阳街道南宋瓦肆文化节已举办第五届,将“梦回南宋”作为主题,不仅有沉浸式国潮风服饰礼仪秀,还有系列非遗达人技艺展示、街头曲艺表演等市集体验,踢毽子、掷飞镖、投壶、抖空竹……多项南宋流行的市井运动,配以互联网直播平台,全方位立体式地传播瓦肆魅力。

据悉,为配合上城区“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安排,不久的将来,二十三坊一带将借由数字化改革的翅膀,更立体展示勾栏瓦肆的独特韵味。

(感谢上城区委宣传部提供部分图片)

【之前,我们写了什么】

杭州宋韵,最是“上乘”!在上城,追摹千年风雅宋

千年上城·宋韵上乘②|皋亭山上铮铮抗辩声,700年不绝

千年上城·宋韵上乘③|与德寿宫重逢

千年上城·宋韵上乘④|荷花池头,府治临安

千年上城·宋韵上乘⑤|御街梦寻

千年上城·宋韵上乘⑥|南宋皇帝的“一亩三分地”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