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盾本欲立在秦国任职的公子雍为君,结果中途变卦,拥立了晋灵公。

事实上,秦国原本不必卷入晋国的君位争夺战中,不过既然晋国赵盾派了先蔑和范武子来迎公子雍,那么秦康公自然也有意借此机会重新开展与晋国的互动,并且打算修复从秦穆公以来与晋国征战不停的紧张关系。

由此可见,此时秦康公仍然延续了秦穆公东进逐鹿中原的国家策略,毕竟如果秦国想要东进,那么还是需要借力于晋国的。

为什么赵盾没有篡位(秦康公受人之托)(1)

《东周列国·春秋篇》秦穆公剧照

其实秦国早在秦穆公时期,就曾经护送过两位晋国公子回国继位。一直以来,秦国主要就是凭借着这样的关系,来维持与晋国的情谊。也就是说,秦康公这一次借鉴了秦穆公护送重耳回国的“前车之鉴”。

以此同时,秦康公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像吕省、郤芮暗杀晋文公的事情,便决定加派步兵护送和保卫公子雍。

不过,这一次护送的状况,与上一次重耳回国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因为这一次是由晋国执政者赵盾派使者亲自到秦国来迎回公子雍,晋国是更加主动的一方。所以按常理来说,这一次秦康公的行动应该更容易一些,他其实无需安排很多步兵来担任护卫工作。

秦康公的做法原是为了确保公子雍能够顺利回国,不料迎面而来的,竟然不是迎接公子雍的晋国人马,而是晋国三军齐出的正规军队!可见,秦康公的军队完全不知道此时赵盾已经变卦。

为什么赵盾没有篡位(秦康公受人之托)(2)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文公剧照

晋军由赵盾亲自督军,三军就位摆出阵势。为了以防万一,赵盾还派了箕郑作为“上军将”留守晋国。眼看晋军一副要与秦军决一死战的样子,不仅如此,赵盾在战前还向军士们训话,告诫将士们眼前即将抵达的秦国军队,已经从友军变成了敌人,还强调兵贵神速,要让对方措手不及。

为了避免秦军起疑心,晋军更是趁着半夜主动出击。就算是训练有素的军队,也不一定能在深夜做好防范的万全准备,更何况秦军大多只是护送公子雍的步兵!

可想而知,这一战秦军只有溃败的份了。果不其然,才用了一天的时间,秦军就从令狐被一路打到了桑泉,最终丢盔弃甲地逃回了秦国。

在“令狐之战”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赵盾是十分自私和无情的。他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可以立即翻脸不认人,将自己国家的信誉一脚踩在了地上。他将自己邀请来的秦军当作敌人肆意追杀,如此待客之道着实令人不齿!

在“令狐之战”的过程中,晋国出使秦国的先蔑和范武子,应该是心中最不是滋味的人,他们原本奉命到秦国请求援助,并迎回公子雍,不料请来的秦国军队却被自己国家的军队打得如此狼狈,实在莫名其妙,又羞愧无比!于是,先蔑与范武子只能奔向秦国谢罪。

为什么赵盾没有篡位(秦康公受人之托)(3)

《东周列国·春秋篇》赵盾剧照

其实早在先蔑出使秦国前,晋国荀林父就曾善意劝阻过他。荀林父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他早已看出到秦国请公子雍一事不可行,所以才会对曾为同僚的先蔑再三劝阻,叫他万勿至秦求君,可惜先蔑始终没有接受荀林父的建议。

那么,为何先蔑会如此坚持己见?大概是想要报答赵盾的知遇之恩吧。令人遗憾的是,虽然赵盾提拔他为“下军将”,但实际上并无意重用他,否则怎么会背信于先蔑而终立晋灵公呢?

由于荀林父早已看出端倪,他在得知先蔑逃往秦国的时候,大概已知晓他再也无缘回到晋国,便尽其所能地将先蔑的家人和财产送到秦国给他。由此可见荀林父的重情重义。

反观赵盾,他先以迎公子雍为名,派先蔑和范武子请秦军为之护送,待秦军已至再出尔反尔。赵盾为自己在立晋灵公之前就铺好了军功,他的核心目的,其实是巩固自己“中军将”的地位。

另一方面,秦康公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没想到最后竟然落得惨败而归、落荒而逃,这种结果是令人始料未及的。而且这种耻辱怎么能不报!秦穆公与晋国以往的恩怨情仇或许已经结束,但秦康公的尊严莫名其妙地受到赵盾的无理践踏,怎么说秦康公也得讨回颜面。

为什么赵盾没有篡位(秦康公受人之托)(4)

《东周列国·春秋篇》赵盾剧照

于是“令狐之战”隔年,秦国果然出兵伐晋。虽然这一次并不是大规模的战争,秦国仅仅攻取了武城就返国了,但两国在此后的两年间,仍旧持续互相征伐。

《左传》云:“晋人伐秦,取少梁。秦伯伐晋,取北征”。秦、晋两国你来我往,就好像八年前“崤之战”后的连年征战,但都点到为止。

然而,秦国对“令狐之战”中所遭受的耻辱仍然难以忘怀,尤其是秦国攻取武城后,晋国又来取了少梁,无论如何都看不到晋国为自己不仁不义、言而无信付出代价。所以,秦国对此始终耿耿于怀。

正因如此,在“河曲之战”前,《左传》才会写到“秦为令狐之役故”。

对秦国而言,“河曲之战”才是对“令狐之战”耻辱的最终报复性战争。秦康公要以此战,向赵盾和晋国讨回公道。可见,秦康公伐晋的“河曲之战”是师出有名,也是合情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