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永华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50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只是惊鸿一瞬,但作为千年搬不走的近邻,值得我们认真回顾过往、思考未来。
50年前,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以高超的战略智慧和非凡的政治勇气,作出邦交正常化重大决断,中国和日本这对搬不走的邻居走上了和平、友好、合作之路。半个世纪以来,两国关系在两国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下不断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要看到,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近年再度遭遇不少困难挑战。处于历史重要节点的中日关系将何去何从,让我一个从事40余年外交工作的人陷入回忆和思考。
1952年4月,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在美方指使下同台湾当局签订所谓“和约”,给中日关系的重建制造了巨大障碍。周恩来总理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通过民间外交来打破中日关系僵局。1952年5月,日本国会议员帆足计、宫腰喜助和高良富在莫斯科参加国际经济会议时,不顾日本当权派的阻拦,前来北京与中方进行友好洽谈。6月1日,双方在北京西交民巷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大厅举行仪式,签订了中日第一个民间贸易协定。当时这个贸易协定的金额为3000万英镑,以货易货,用英镑计价。1958年3月3日到5月1日,松山芭蕾舞团一行46人,应周总理的邀请进行为期2个月的第1次访华演出。演出共28场,代表团先后在北京的天桥剧场、重庆的人民礼堂、武汉的中南剧场、上海的人民文化广场等地公演《白毛女》、《胡桃夹子》等剧目,引起巨大反响。这些民间交往的范例、佳话不胜枚举,反映了中日两国人民打破意识形态分歧和阵营对立隔绝,开展友好交流与合作的强烈愿望。这是中日关系得以重建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1952年6月1日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席南汉宸与日本绿风会参议员高良富、社会党众议员帆足计、改进党众议员宫腰喜助在北京签署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
根据中日民间往来的发展和需要,1963年10月4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中国日本友好协会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19个全国性人民团体发起组成。郭沫若任名誉会长,廖承志任会长,后由王震任名誉会长,夏衍、孙平化、宋健先后继任会长,现任会长为唐家璇。协会宗旨是增进中国人民同日本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推动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实现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愿望,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翻开中日关系新篇章。图为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前送田中首相。
在中日各界的大力推动下,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正式访华,9月29日中日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对立隔绝的历史,掀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两国还于1978年、1998年、2008年先后缔结发表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上述四个政治文件为中日关系50年来总体向前发展构筑了明确框架。在这四个政治文件和两国领导人一系列重要共识指引下,中日各领域交流合作历经半个世纪长足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双边贸易额创下3714亿美元历史新高,疫情前人员往来达到每年1200万人次,地方友城260余对,日益成为相互依存的发展共同体。
人间有大爱,危难见真情。每当重大灾难来临之际,中日两国人民都能团结起来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成为两国命运共同体的最佳诠释。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和人民向中方提供了宝贵支援,日本国际救援队在灾区救死扶伤。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地区地震、海啸、核泄漏事故三灾并发,翌日中国政府即宣布向日本提供3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物资,此后民间团体和对口友城也纷纷捐资捐物,13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即抵达日本并直奔灾情最严重的岩手县大船渡市开展救援。
2011年3月,日本遭遇大地震及海啸灾难后,中国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以各种形式支援日本抗震救灾。
历史和现实充分说明,中日合则两利、斗则俱伤。邦交正常化半个世纪后,世界百年变局交织世纪疫情,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中日关系也处在关键十字路口。越是在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日彼此作为重要近邻,越应该用中日关系清晰、明确的发展前景去呼应时代之变和世界之变。双方应重温中日邦交正常化初心,面向下一个50年,坚守和平信念,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增强战略定力,不为外界所扰,打造更加成熟稳定的中日关系。
首先要重信守诺,筑牢中日关系行稳致远的基础。双方应以理性心态看待对方发展,找准契合时代发展的相互认知和正确定位,在涉及两国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敏感问题上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和四点原则共识,维护好两国关系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和正确发展方向。
其次要求同存异,摒弃意识形态划线。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的差异没有阻碍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没有隔绝两国人民50年来的友好交往,没有干扰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的蓬勃发展。在下一个50年,双方有必要秉持相互尊重的精神,遵守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因意识形态差异阻隔两国正常交往合作。
2020年2月18日,与中国友好交往超过半个世纪的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为中国抗击疫情加油祝福。
第三要坚持友好,不断夯实两国关系民意基础。民间友好是中日关系的良好传统和宝贵财富,双方应充分发挥地理相近、文缘相通的独特优势,着眼后疫情时代广泛开展各领域友好交流特别是青少年交往,让更多两国民众基于切身感受认识和看待中日关系。
最后要携手合作,做互利共赢的伙伴。中日两国经济高度互补,利益深度交融,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中日互利合作带来更多新的机遇。双方可进一步挖掘各自发展理念的契合点,积极参与对方的发展进程。两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本地区重要国家,还应积极携手推动亚洲区域合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中日两国领导人已就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为两国关系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中国各界主张中日和平友好、合作共赢的态度是真诚的。我们也希望日方能够相向而行,同中方共同作出努力。正如郭沫若在《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一词中所期许的那样,“从今后,望言行信果,和睦万邦”。
程永华
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前中国驻日本大使
编辑:沈晓宁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