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心情不好,就想痛快地买买买。”

“最近网购平台满200元减15元,

赶紧‘清空购物车’。”

“昨天看博主测评‘种草’了一堆东西,

没忍住,全下单了!”

这是不是你购物时的心理活动?

网友:你是不是在我家装了监控?

买买买对于年轻人的价值观念(从买买买到)(1)

有一种快乐来自消费,

有一种焦虑也来自消费。

一边被网络平台各种营销模式“疯狂种草”

一边又面对着满屋囤积的物品寻求“断舍离”

而一些年轻人正在试图“组团”逃离消费主义。

抵制冲动消费小组

“有没有必要为了学习买个平板电脑?”

“扫地机器人到底好不好用?”

“假发片戴着真的好看吗?”

……

这是国内某社交平台上,

一个名叫“不要买丨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里,

每天都会有人相互“拔草”

不盲目跟风,不被消费主义裹挟

就是这个小组的宗旨。

买买买对于年轻人的价值观念(从买买买到)(2)

自2020年10月份成立以来,

小组已吸引了超过33万

自称“理智鹅”的成员加入,

其中多数为80后、90后。

他们总结出自己的

购物模式衣服的闲置率

还整理出常见的消费主义话术

事实上,这个小组并不是个例。

还有众多网友组成各种小组,

一同抵制冲动消费。

“不买了!拔草互劝协会”

“如果我们可以不通过消费获得快乐”

......

从“买买买”到“断舍离”,

这群年轻人经历了什么?

“买买买”的原因或许很相似,

但对于“断舍离”这一新消费理念的形成,

大家给出的原因不一:

因为要搬家,发现带不走的东西太多了;

买东西的时候真的很满足,

但是收拾的时候真的很焦虑

……

有一位网民的留言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特别想花钱的时候,

其实并不是为了得到某个东西,

只是想通过付钱这个瞬间得到快乐,

来获得支配感,

这种情况下就会买到很多

非必需品和性价比低的东西,

很多快递拆开后再也没看过第二眼。

不走心的“剁手”

各种网购平台在为消费者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

也在放大着我们的消费欲望。

社交平台上,名牌服饰、跑车豪宅“刷屏”,

久而久之,

一些人就会觉得这是当下普通人该有的状态,

进而形成与自身不匹配的消费观念

我们经常见到相似的文案话术

“穿上潮牌你才是整条街最靓的仔!”

“某某明星同款你还没get?”

“精致女孩都得用大牌贵妇面霜。”

……

还有比较容易收割年轻人的“轻奢”概念,

大几百、上千块的化妆品、衣服,

质量和三四百块的差别可能不大,

但“品牌定位”就是更有“格调”。

有点小贵,但是咬咬牙又能消费得起,

虽然不知道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但是最起码和别人谈论起来的时候有面子。

互联网能抹平信息差,

同时也能制造心理落差。

当我们把物品和身份等画等号时,

很容易就会掉入消费主义陷阱。

在消费主义推动下,

个人购物的自主性被削弱而受控性增强,

很多时候消费只是随波逐流,

跟着感觉走,盲目追赶所谓的“潮流”,

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

便捷的无现金交易也减少了花钱时的痛感,

让“剁手”变得更加不走心

月末,看着所剩无几的银行卡余额,

才开始翻购物记录。

别做物品的“情绪奴隶”

日本学者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写道,

人们追求的应是能让人生和时间充实的消费,

而不是耗费人生和时间的消费。

消费,对个人而言,可以提升生活品质;

对国家而言,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提倡、鼓励消费,

但坚决反对消费主义

身处一个物质消费极为便利的时代,

应该让物品更好地服务于我们,

而不是我们沦为物品的“情绪奴隶”。

毫无节制地跟风消费,

不仅会给身心带来较大负担,

还在很大程度上伴随着奢侈和浪费,

这和当前提倡的“厉行节俭、反对浪费”

的社会风尚背道而驰。

反对消费主义,并没有严格的标准,

哪件东西可以买,哪件东西不能买。

我们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和实际需求出发,

不再为一时冲动购物造成浪费,

不再通过购置奢侈品或大牌商品

来“彰显”自我价值。

我们不妨通过重新审视

自己和物品之间的关系,

真正拥有对物品和人生的掌控权

你一个月要网购多少次?

买的东西都是“刚需”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