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好的学习习惯

前天发布文章《十个坏的学习习惯,你占几条》后,有小伙伴后台给我反馈——说每一条基本都中枪了。

哈哈哈 其实那十个坏习惯是我的自身经历,每一个都是我曾经遇到过的学习误区,后来学习了教学心理学的理论和经典案例,进行整理归纳,可以说很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即使你有不好的学习习惯也不用太自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用对自己求全责备。

关键是如何改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了。在学习的道路上,可能我们都走过很多弯路,可重要的是我们的方向是对的,一直走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不断自我精进、自我成长

十个学习好习惯:

1.回想

看完一本书,先把书合上,回忆书中讲过的观点,看你能回忆起多少,能回忆起的知识点就是你掌握的,回忆不起来的就代表你还没有掌握。这个方法我经常使用,效果显著。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方法呢?有个小故事。

我的一位朋友数年不见,见面后给我背了一篇《史记-项羽本纪》,那语速之快,背诵之熟练,把我惊呆了。这位朋友之前是不喜欢历史的,现在能这么把《史记》掌握到这本程度,一看就背后下了很多苦工。问其方法,他轻描淡写的对我说:就是有事没事嘴里多叨叨,骑自行车回想,坐地铁时在回想,洗澡时在回想.......

他其实就运用了回想的方法。如果你将所学的内容在大脑中多次回想,一定会加深你对知识的内化和掌握。

另外,参加一次重要演讲之前,你可以上台之前,在上台的每一个细节在大脑中像过电影一般多过几遍,等你上台时就会从容不迫,有效应对紧张情绪。

其实,不管是回想也好,还是提前想象,都是在运用大脑在主动的对相关的知识和场景进行深度的加工,会加深你的印象,加强相关的理解。

十个好的学习习惯(十个好的学习习惯)(1)

2.测试

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你可以对自己安排小测试。这种自我测试的方式,会让你发现哪些地方的知识还没有掌握。

其实现在想想学生时代”一周一大考,三天一小考“的方式还是有效果的,虽然显得枯燥、死板,但是确实可以快速的提升成绩。

当然我们平时对自己的测试可没有那么正式,你可以设计几个知识卡片,时不时的抽查,考查自己对相应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一旦发现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及时的翻阅书本,进行强化记忆,这样学习效果非常的显著。

十个好的学习习惯(十个好的学习习惯)(2)

3.组块、分类

在《刻意练习》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对人的短时记忆做了实验,之前的被试最多掌握记忆二十几个无意义音节,可是有一个被试者短时间内却能记忆并背诵一百多个,问其秘诀,就是将这些音节进行自行的编码、分组,这样方便了理解和记忆。

其实对知识进行重新编码、分组,这种搭建组块的过程就是理解问题、练习相应技巧的过程。你在学完一个知识后,可以自己把知识点变成”顺口溜“或者”歌谣“,在心里试着一遍遍的唱,这样让知识合成一个个完整而流畅的组块,任何时候都能任你提取使用。

比如在学演讲过程中,婚礼的祝词怎么说,其实是有”套路“的——你先可以先表达对亲朋好友的感谢,接着回顾过去你和新人一起经历的点点滴滴,最后表达对新人的祝福。三段中各取一个字就是”感过祝“,谐音就是”赶过猪“,这样轻松又好记。

十个好的学习习惯(十个好的学习习惯)(3)

4.适当休息 和 适当”放弃“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都不要安排的太密集。你的大脑就像一块肌肉,它一次只能处理一定的练习量。

这提示我们学习一段时间后,一定进行适当的休息,有所间隔,给你大脑消化、加工的时间。其实休息的时间也是在学习、内化,一点都没有浪费时间哦。

同时,如果一个问题你想了很久你还想不出,我却你还是暂时”放弃“吧。

这里的放弃不是说你再也不去做这件事,而是先去把问题暂时的搁置,你先去学别的内容,或者去跑跑步、打打球,放空自己。

你会发现答案会自动找上你,”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因为我们大脑有”专注思维'“发散思维”两种模式。

如果你观察鸟类,就会发现,它们先啄一下,然后停下来四处张望。与之类似,我们人类也是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不停地的切换。

困惑是学习过程的中有益部分。当在一个问题上百思不得其解时,我们通常会有挫败感,感觉迷茫、无助,但是学习本来就是从困惑中摸索问题答案的过程,能够首先把问题描述出来,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只要发现了困扰你的是什么,那么你离答案就已经不远了。

这时候你需要做的是暂时把困惑放下,休息一下,运动、放松,答案说不定就自己找上门来。

我在读人物传记的时候,发现很多成功人士都有散步的习惯,当问题解不出时就暂时搁置出去散散步,但是他们的很多创意不是在办公室或者实验室中想出来的,灵感多迸发于散步休息中。

就是这么神奇!有时候太过勤奋也是一种病

十个好的学习习惯(十个好的学习习惯)(4)

5.交替不同方法

永远不要妄想用一种学习方法走遍天下,不然你只是在模仿重复走之前的老路,不会有太大的提升。

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了一个具体的方法后,能不能去思考下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换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刺激大脑,这样你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比如,我的阅读习惯是这样的——在阅读前先百度书籍的作者,了解其研究背景、学术领域;然后拿到书本后先快速的翻阅目录和章节,快速理解书籍的脉络,去设想其中可能设想的问题;接着随便翻一页,开始阅读,阅读十分钟,看不能激起我的兴趣;如果感觉这本书有趣,则开始一页页细致的阅读;阅读完成后将相关主题的书籍进行归类.........

十个好的学习习惯(十个好的学习习惯)(5)

6.解释性的提问

无论何时遇难晦涩难懂的概念时,都要停下来想一想,怎样解释才能让十岁的小朋友明白这个概念?

如果,小朋友能听明白,表示你对这个概念已经完全掌握了。这其实就是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的四大步骤:

(1)选择目标领域,并完全了解这个概念

将需要学习的概念写在纸上,尽可能的去熟悉这个概念。一定要将自己脑海的语言组织出来并反应在书面上,如果写不出来再回去看哪里不懂。

(2)向别人复述这个概念

向身边人复述一遍你所学习到的知识,如果没有,就只好假装自己是一个老师,向“学生”复述这个概念,记住,尽量使用简单的语言,这一步是为了让你更好的融入自己的理解。

在复述时,一定会在所难免的会卡住,或者结巴,叙述不完整。这时候,恭喜你,喜提知识概念薄弱点。这时候,将这些薄弱点重新学习巩固一遍,直到真正理解。

(3)纠错之后的再次学习

把刚才学习的不完善的地方再次学习,回归原材料或者书本本身,直到能够流畅地阐述学习的知识点。

(4)回顾和精简

走完上述三个步骤之后,想必你们可以能够很流畅精准地将概念完整的阐述出来。而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用我们理解的语言去阐述知识概念。

之前听讲座,某些专家学者总喜欢“故弄玄虚”,玩一些高级概念,玄之又玄,自认为很高明,可是听众并不买账,“大道至简”,将深奥难懂的概念用浅显的话语阐述出来,这是功力,也是学习的很好的方式。

“教是最好的学”,输出一遍,强过你学习十遍,能表达出来说明你把知识已经内化了,掌握了。

所以,推荐这种,读完一本书,及时的分享出去的方式,非常高效。我每周都会参加读书分享,获益良多。

十个好的学习习惯(十个好的学习习惯)(6)

7.类比

学到一个新知识,不好理解,不妨和自己的旧知识做嫁接,进行类比

比如,电流不好理解,如果你把它类比水流,就非常好理解了。

我的习惯是听完一门课,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知识再加工一遍,这其实就是做类比的过程,这样很容易记忆。知识只有经过你的加工才是你的。

8专注

这里推荐番茄钟——关掉手机和电脑上所有会干扰你的提示音和闹钟,并在计时器上设定25分钟。你要在25分钟之内集中注意力,并可能勤奋工作。计时器的时间一到,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有趣的奖励。

一天中可以安排几个这样的工作期间,能实实在在的推进你的学习进步,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我经常使用的是“潮汐”APP,上面有专门的白噪音来阅读看书,效率非常之高。

9.困难的事先做

一天中精力最好,最清醒的时候,一定做最困难的事。

比如,每天的清晨我会来安排写作和阅读,这时候我的“电池电量满格”,做起来会效率很高,下午或晚上我会安排运动,这种比较不用大脑的事情;

如果颠倒过来,晚上经过一天的工作,已经很疲惫,“电量已经报警”,再来阅读和写作就很难坚持了。

十个好的学习习惯(十个好的学习习惯)(7)

10.心理对照

想象过去的你,想象通过学习成就的那个自己,经常将两者对比,你就动力满满。

你可以在工作学习区域贴一张图或几句话自己写的话时不时的提醒自己。如果觉得没有动力,就时常抬头看看。

比如我累的时候,经常会想象五十岁退休的时候和我爱的人漫步在南太平洋的金色沙滩,迎着夕阳,看着碧蓝的大海,海风拂面,海鸥盘旋.......

瞬间就有了动力。

十个好的学习习惯(十个好的学习习惯)(8)

知道不等于做到,中间差了十万八千里。真正的能做到,才代表真正的掌握。

让我们一起相互监督,把上面的十个好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切实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一起努力,一起成长

我一直都在,欢迎后台留言交流、反馈。

码字不易,欢迎留言反馈,点赞关注哦。如果您感觉有所启发,点个【在看】,转发给小伙伴。

感谢您的阅读,此致敬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