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李建学

昨晚上,在央视11频道看“角儿来了”;看到四位不同剧种“包公”的表演,真过瘾。

十分喜欢秦腔的包公。走上“角儿来了”的名家,是李志翔老师。他的包公,真性情。

越剧角儿来了吴凤花专场(角儿来了)(1)

步入花甲之年的李志翔是甘肃老乡,渭源县人,包公唱得气势磅礴,感人至深。李志翔1980年考入定西地区戏剧训练班,师承著名花脸表演艺术家高发贵,主工铜锤花脸兼架子花脸,多年在甘肃、青海和宁夏走红,现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唱“大净”,为刘茂森弟子。李老师表演的是秦腔传统戏《八件衣》里面的一段包公,讲包拯考取状元前后的一段经历。节目互动中,李老师的对白“秦”味十足,清唱的包公泪光点点,唱到人心里去了。

越剧角儿来了吴凤花专场(角儿来了)(2)

另外三位包公“角儿”,京剧比较熟悉,所表演的《赤桑镇》等唱段,很喜欢。评剧的包公,也有气势。四平调第一回听,唱包公的是一位女演员,扮演的都是活泼可爱的少年包公。上网搜,才发现四平调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来,为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接壤地区剧种。四平调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有“中国戏曲发展的缩影”之誉。

越剧角儿来了吴凤花专场(角儿来了)(3)

看“角儿来了”,不仅能欣赏到名家的精彩表演,还能通过节目,了解戏剧知识,理解角色,于情景交融里,享受戏剧,增长见识。

越剧角儿来了吴凤花专场(角儿来了)(4)

近些年,越来越喜欢看戏了。

除了年龄原因,主要是“戏”的好。

越剧角儿来了吴凤花专场(角儿来了)(5)

舞台上的做、念、唱、打,本来都是假的“戏”,却被演员们认认真真演唱,表现得韵味十足;而铺天盖地的影视剧中,那些生动的故事,特别是人物形象,本来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和表演做得更为“真实”,却被演员的装腔作势弄得离生活越来越远,根本没法看。

越剧角儿来了吴凤花专场(角儿来了)(6)

今早起来随记文字,翻检近些年在西安易俗社看戏拍摄的图片。有本戏《打金枝》和《杨门女将》,有折子戏《三娘教子》、《探窑》、《卖酒》和《挂画》等(各选一幅佐文),竟然没有一次看包公的痕迹。

越剧角儿来了吴凤花专场(角儿来了)(7)

《铡美案》的唱词都能背下来了,怎么就没有拍一张包公的剧照呢?

应该去看看包公,最好是到文艺路去(有10年没去了);在戏曲研究院,看李志翔老师的演出。

2023年2月20日晨于西安•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