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孔府大门,再进二门,就来到了孔府大堂。大堂后门,有穿厅与二堂相连。穿厅里有两条丈余长的红漆大板凳,是为前来拜见的客人等候时休息用的。这就是孔府里的“冷板凳”。“冷板凳”比喻遭到冷落,受到了冷淡的待遇。
相传明代大奸臣严嵩被治罪,曾到孔府找亲戚衍圣公(是其孙女婿)去向皇帝说情。孔府主人拒见,严嵩就在这两条板凳上,东边坐了西边坐一直等了两个多时辰。所以这两条凳又被称为“冷板凳”。
掌故详情: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刘六、刘七率领农民起义,自河北进入山东,破曲阜,移营孔庙,屯兵孔府,吓得孔氏族属鸟兽散走。于是,皇帝朱厚照下旨,迁移曲府县城,守护孔庙孔府。
当时翰林院侍读严嵩,字惟中,又字介溪,江西分宜人,弘治时进士,受命监工。严嵩深谙皇帝心思,更清楚移城目的,在修城同时,特别在城中大兴土木,修建孔府。精心没计,精心施工。青砖灰瓦,雕梁画栋,认认真真大干了十年 。曲阜新城,城墙高耸,护城河环绕;孔氏府第,奇花异石,雅致庄重。从而奠定了今天的规模:占地240余亩,三路布局,前后九进院落,各类建筑463间,主次分明,井然有序。严嵩有功,得到晋升,不久召为国子祭酒,后任礼部尚书,又以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入阁,从此专国二十年,任内阁首辅十五年。
衍圣公感谢严嵩,不知如何表示,千思万想,觉着还是留个名最好。于是,恳请严嵩为孔府题名。于是,严嵩工工整整地书写下了“圣府”两个大字。孔府奉为至宝,制成金字蓝底竖匾,高悬在孔府大门正中上方的门楣上。孔府既然对严嵩摇起了橄榄枝,严嵩更是不含糊,后来,将自己的一个孙女许配给孔子的六十四代孙孔尚贤。严嵩的孙女虽然有才,但长相丑陋,可孔氏却并不重视和长相,大大方方地娶回家去当媳妇。过得门来,夫唱妇随,十分和睦。这样,严嵩和孔府就结成了亲戚,你来我往,走动得很热火。
什么事情都是物极必反。谁能想到,当年红极一时、权倾朝野的严阁老,到后来能被弹劾?嘉靖四十一年,皇帝终于下了决心,将严嵩革职。
免职在家的严阁老,当然不甘寂寞,总想办法东山再起。想来想去,还是请衍圣公出面,在皇上面前求个情最有力度。他想,莫说当年有恩情,就算现在是一介布衣,草民百姓,也毕竟还是他孔家的爷丈!见见衍圣公那是没问题的。于是,他胸有成竹,乘着毛驴车,风尘仆仆,饥餐渴饮,日夜兼程,走了半个多月,从京城来到曲阜,已是疲惫不堪。来不及休整,乘着一天傍晚,微风细雨,街上已没有了多少行人,就悄悄地跑到孙女婿家。
进了大门,过二门,来到启事厅,严嵩请求启事厅值班的为他通报衍圣公,转达来意。又谁能想到,衍圣公竟然不见!启事厅的值班的,对他更是冷若冰霜,决不让他人内。严嵩傻了,呆若木鸡。本来就是拔了毛的凤凰,还装什么大鸟?虽然还是爷丈,但阁老爷丈和平民爷丈,毕竟身份不同。
严嵩呆傻了好一会,终于想到了“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的古训。认了,落泊了,爷爷也得当孙子。于是,苦苦请求看门的再给通报,表示本人愿意等候。忍气吞声地坐在穿厅的大板凳上,一会儿坐在这一侧,一会儿又串到那一侧,如坐针毡,坐立不安。一会儿只见他浑身瑟瑟发抖,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弄清楚,他到底是因为夜深天凉,衣不蔽寒,还是因为希望破灭,心里凉了造成的哆嗦。后来,人们就把严阁老那天晚上遭冷落时坐过的,摆在孔府大堂与二堂之间的,用于客人等候接见时坐的,那两条用红漆漆的大板凳,叫做“冷板凳”。听说,从那以后,谁也不愿意再去坐过那两条板凳。说是谁坐上了,就要倒霉,就要遭到厄运。因此,几百年过去了,这两条大板凳,依然是完好无损,直到现在,仍旧陈列在原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