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诗中,有许多描写动物的语句,但是除了对其的喜爱之外,一向含蓄的中国人,更多还是借物抒情,以排解自己心中或愤懑、或欣喜的情感。如今也有许多人喜欢养动物,老人养动物以排解晚年生活的寂寞,年轻人养动物以抚慰被工作折磨得精疲力竭的心灵。
而在数十年前,有一个我们都爱戴敬佩的女性也喜欢养动物,她就是宋庆龄,宋庆龄喜欢养鸽子,关于养鸽子的原因世人大多不知,只知在她去世之后,百只鸽子恋恋不舍。
宋庆龄喜欢养鸽子,在她去世后,百只鸽子恋恋不舍
追随孙中山奋斗终身宋庆龄1893年生于上海宋家,一门三姐妹,在民国时期可谓是搅弄风云的三位传奇女性。她的父亲是孙中山的挚友,而这,也为宋庆龄和孙中山日后的结合埋下了伏笔。
三姐妹同时成长与一个开放的家庭,有着一双满怀爱国之心的父母,被他们送往了美国接受西方民主主义教育,她们共同成长,亲密无间,但却有着非常不同的性格,而这迥异的性格和追求,也促使她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宋庆龄自小受到父亲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进步思想影响最深,所以她最终慧眼独具,嫁与了国父孙中山。
宋庆龄慧眼独具,嫁与了国父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在宋家第一次见到宋庆龄,那时的宋庆龄仅是一名可爱女婴,谁也没有料到,命运的红线居然已经开始将两人缠绕,21年后二人会喜结连理。
孙中山未曾太过在意这个挚友的女儿,他的心中当时只有两个字,那就是“革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孙中山想要改变中国岂是那么容易的事,其中的重重阻碍实在压得人喘不过气。
“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被迫逃往日本,宋庆龄之父宋嘉树一向都是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不仅对举家随其前往日本,且对孙中山毫不吝啬钱币,还命自己的大女儿担任孙中山的秘书。
有了父亲和姐姐的这层关系,刚留学回国的宋庆龄与孙中山接触的机会逐渐多了起来,在幼时,宋庆龄就曾多次见证过孙中山与宋嘉树的谈话,也常听父亲对他赞不绝口。
在美国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宋庆龄深知中国革命之迫切,在国外,宋庆龄也坚持与父亲通信,并且会和父亲讨论国内外发生的大事,父亲给她寄发剪报材料,所以她对国内的政治动向十分敏感,她亦有心奉献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于是对于孙中山便越来越上心了。
宋庆龄有心奉献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对孙中山越来越上心
终于,1914年姐姐宋霭龄与孔祥熙结婚之后,宋庆龄正式接替了他的工作成为了孙中山的秘书。宋庆龄机智聪颖,做事总是细致周到,将孙中山的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当看到孙中山深夜仍在伏案之时,宋庆龄在心中对他的仰慕便更多了一层。
经过这样日复一日的相处,这位二十出头的年轻女性,义无反顾地爱上了比她大27岁的孙中山。“我想为拯救中国出力,而孙博士是一位能够拯救中国的人,所以我想帮助他。”秉持着这样的念头,宋庆龄向父母提出了与孙中山结婚的意愿。
她曾对孙中山说:“我愿做你的妻子,永远帮你做革命工作,革命需要我们两个人在一起,我的心一直在追随着你。我的生命已经跟你的事业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适时孙中山已有妻室,甚至还有一个比宋庆龄年纪还大的儿子,宋母含泪规劝宋庆龄,她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除了家人的反对之外,身边朋友也对二人的感情并不看好,但孙中山却说:“如能与她结婚,即使第二天死去亦不后悔。”
于是,二人还是不顾父母亲朋的反对,毅然走到了一起。从此之后,他们是夫妻,更是革命的战友,互相扶持走在乱世之中。
孙中山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就像许多文人墨客一样,他也有寄托自己理想的喜爱之物,那就是鸽子,虽然总是辗转在祖国各地,但每到一个地方,只要能够停留,他必然会去有鸽子的地方或者自己养一些鸽子。
每当深夜劳累不堪,他总是会披衣起行去看看鸽子,那象征着和平的鸽子,就是他心中的风帆。受到孙中山的影响,宋庆龄也渐渐喜欢上了这种灵巧的生物,在孙中山死后依然养了许多年,更何况,她也有一个渴望和平的梦。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孙中山和宋庆龄目之所及便是百姓疾苦、日寇肆虐。祖国危亡,和平成为了最大的期望。以物寄情,鸽子代表了二人对于中国的殷切期盼,心中寄托着家国大业。
象征着和平的鸽子,就是孙中山心中的风帆
永远的坚守与怀念孙中山和宋庆龄结合之后,不断为革命奔走,没有固定的居所。1917年初, 四位与孙中山志趣相投的加拿大华侨归国共同支持他们夫妻俩的事业,他们发现,孙中山为革命付出良多,却从没有为自己打算过。
夫妇二人总是辗转在各处旅馆,对于生活,享受过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他们去世过得十分粗糙,于是四位华侨便集资为孙中山夫妇买下了上海莫利爱路29号寓所,以供她们的生活和工作。
这幢隐没在都市里的简单又不失庄重的小楼,便是孙中山夫妇共同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二人共在这里住了两年五个月。旧时的洋楼总是带着小院子,每每有些闲暇时光,夫妻二人就会坐在院子里品茗谈话。
喜爱小动物的他们还共同养起了鸽子,养起了这个象征着他们追求和平崇高理想的人间精灵。鸽子吃得不多,而且夫妇二人并不会束缚他们的行动,总是让他们自由地出去翱翔,令人惊讶的是,每到傍晚,它们居然会自己回家。
虽然偶有闲暇,但工作还是忙碌的,即使这样,宋庆龄也坚持亲自喂养这些鸽子,在家里,他们请了一个照顾起居的阿姨,阿姨劝她多休息,喂鸽子的事情不必亲力亲为,但是宋庆龄总是笑着说,与它们相处的时光便是自己休息的时光。
宋庆龄总是笑着说,与它们相处的时光便是自己休息的时光
但是美好的日子总是转瞬即逝的,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实现永久的和平,孙中山和宋庆龄不得不再次踏上征途,而这些鸽子也被放归了自然,但是宋庆龄却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些语言不通的“挚友”。
现如今,在宋庆龄故居的北山,即使宋庆龄已经去世多年 ,这里依旧像几十年前那样,生活着一群鸽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她长期担任了大量的国务活动,还把许多精力都放在了教育和福利事业中,她谢绝了社会各界的邀请,只将一颗心都放在人民的事业上。
她不辞辛劳去全国各地探访群众,在那个交通极度不发达的年代,还深入了许多乡村、工厂,与人民同吃同住,了解人民的需求,兴办实业。
1963年4月,宋庆龄搬入了中央为她准备的居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的旧醇亲王府。一直工作生活到1981年逝世。刚入住北沿46号的那几年,宋庆龄过得愉快而充实,虽然膝下没有子女,但是她却很乐于与邻居的孩子或是友人的孩子相处。
从小受到西方教育熏陶的宋庆龄,很喜欢在家中办聚会,但从来都不铺张浪费,所有费用都是她一个人出。每到圣诞节,宋庆龄便会在家里布置一番,在大厅竖起一棵圣诞树,上面还挂满了小玩意儿。
她邀请友人前来家中共聚,此时不谈国事,她还会让工作人员扮做圣诞老人在门口等待前来的孩子们,并且给每个人都准备了礼物,每到这时,孩子们都会亲热地围在她旁边,叫她“妈妈太太”。
宋庆龄还童心未泯地和孩子们玩过“找彩蛋”的游戏,据她的保姆李燕娥后来回忆,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似乎正是宋庆龄的生日之际,但她从没有把生日告诉过身边的人,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张扬的宋庆龄,只会把生日当做回忆童年的日子,而是大操大办。
宋庆龄闲暇时期最爱的还有两件事,那就是看书和养鸽子
除了与友人的相处之外,宋庆龄闲暇时期最爱的还有两件事,那就是看书和养鸽子。
她说读书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可以使她足不出户就知晓天下万事。并且,在美国留过学精通英语的她,在书房里还有大量的外文书刊,她从没有懈怠过对英语的学习,也没有放松过对国际局势的关注。
闲暇日子里,她便会坐在小花园里晒晒太阳看看书,最重要的是,喂养她的鸽子们。是的,宋庆龄养了很多鸽子,除了养在居所的之外,她还在北山前建起了鸽子房,最多的时候,养了近百只鸽子。
宋庆龄不光请人照料它们,自己也是亲力亲为,就算是工作再忙也会抽时间去看她养的小精灵们。
她会端着一个小笸箩亲自来给鸽子喂食,这些小精灵十分具有灵性,只要她一个哨声,便会聚在宋庆龄周遭,扑闪着它们纯洁的眼睛。
关于宋庆龄与鸽子,还有一张特殊的邮票,这张邮票是为了纪念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逝世23周年发行的,名字叫做“儿童与和平”,邮票上印的是宋庆龄搂着两名抱着鸽子的儿童。
儿童与和平
孩子怀中的鸽子并不是普通的白鸽,而是通体偏蓝色的鸽子,这也是宋庆龄最为钟爱的品种。她对每一只鸽子都十分熟悉,甚至还给她喜欢的鸽子取了名字。有只鸽子头颈部和前胸都生着紫色的羽毛,是她十分珍爱的一只叫做“锅雪”的鸽子。
我们都知道黛玉葬花这个典故,而贾雪死时,她也亲手埋葬了这只陪伴了自己十六年的挚友。每当有鸽子去世,她都会难过良久。
凡物皆有灵性,宋庆龄对鸽子的照料与关爱,这些生灵们都铭记于心。1981年5月,宋庆龄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在人们前来吊唁的那一天,数百只鸽子都飞上了天空,在北沿46号盘旋许久,恋恋不舍。
宋庆龄对鸽子的爱,有她对于孙中山的怀念,虽然,她无缘与孙中山相伴到老,却一起走过了最为风雨飘摇的年代,1923年,孙中山曾在国民党恳亲大会上题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宋庆龄确实为革命奋斗了一生。
宋庆龄对鸽子的爱,有她对于孙中山的怀念
“笃爱有缘共生死”“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生死。”这是孙中山在宋庆龄因为事变流产之后在一个新的笔记本扉页上写下的一句话,表达了两人患难与共的真情。
而在孙中山去世之后,宋庆龄也成为了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孙中山《家事遗嘱》中托付道:“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均付与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
宋庆龄没有让他失望,往后的几十年,“志先生之志,行先生之行。”一生为革命奔走,为国家的富强奋斗。
每当宋庆龄看着鸽子时,或许就会想到她与孙中山共同生活的岁月,那是在战火飘零的年代里她最为珍惜的奢侈时光。宋庆龄对鸽子的爱,固然寄托着对孙中山的爱,但是更多的,还是寄托着她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
宋庆龄对鸽子的爱,寄托着她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没有办法深入地体会到宋庆龄对鸽子的爱,对和平的爱。先人所流的血泪,我们不该忘记,红色教育应当贯彻到社会生活当中,只有铭记苦痛才能够更加奋发图强。
在这个信息爆炸言论自由的时代,有人竟然以“爱国”为耻,每当有人发表爱国言论便要去冷嘲热讽一番。他们生在中国,却恨中国,活在中国的庇佑之下,却肆意挥霍着难能可贵的和平。
这不是当代青年应有的精神面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富强,都是因为中国人血脉相传的爱国情怀,和为祖国奉献的热忱。唯有忆苦方能思甜,我们应当多去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去了解战争年代里前人们都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让中国从黑暗之中挣扎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