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彼岸书香

2015-06-16阅读 533

温馨读书夜(相约彼岸书香)(1)


作者:李昇明 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我们需要一艘小船,它是一个人文社科的图书世界,在书中找到更好的自己。如果想成就更好的自己,还需要一种文化自觉的力量。假如这个道理成立,我和彼岸书店的结缘,似乎是注定的。乙未年的情人节,我和彼岸书店的主人无意间相遇,都说无意才是有缘。后来,我和几个朋友造访彼岸书店,发现各种好书无数,它让我有一种似前相识的感觉,我想找一本顾随先生的诗评,也能找得到。我们每个人买了好几本书回家,其中一个朋友说,进去以后就不想出来了。外界有一个说法,彼岸书店是京城必逛的三个书店之一。 这个仅有七百平方米大小的书店,竟然获得了香港国学大家饶宗颐先生的认可,亲自为书店书写牌匾。独立书店的生存能力很弱,也许是饶先生想给这个书店主人一种鼓励。书店主人的名片上印着“钠木▪彼岸书店”,它包含了一条六年的道路,以及途中的诸多故事。我猜想,这个书店就是钠木夫妇的孩子,愿意为她付出所有的心思,店内的每个空间布置分出不同的风格,使用了很多木头,其中老木料居多,书店让人感觉拉近了距离。店里的每一本书都是精选的,主人几乎都大致翻阅过,这些书吸引了大量的城市白领顾客,来了以后还想再来,把定期逛一逛彼岸书店纳入生活方式,在这里翻书、发呆、品茶,然后带上几本喜欢的书回家。彼岸书店还获得了几个大出版社的肯定,出了什么新书,都想摆设在这儿,也举办作家与读者对话的读书沙龙。 《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在彼岸书店也上了书架。我和钠木见面后约定,在这儿聚集一些关注我这本书的朋友,也来一次对话。在书店和读者对话,也是我最喜欢的,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对话很纯粹,可以打开作者的心扉,似乎是在一个很大的书房里,想说点什么都行。我为活动想了一个主题名字“从神话到现实”,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别人编造的神话里,也生活在自己制造的神话里,没有认真思考过彼岸在哪里?或者什么是新世界?近30年来,我们持续地满足物质生活的欲望,以为生活就是这样,但是这样的生活犹如没有芬芳的花儿,中看不中用,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如此,个人生活也是如此,到底是为什么呢?每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成熟的文明,应该是一朵朵会散发芬芳的花儿。难道不是吗? 有人问我,为什么写这本书?我想了想,然后回答说:我想寻找一个真正的中国,即文化中国。中国和中国人已经被误读,在我们没有认真了解她之前。我们几千年的道德治国和精英治国的传统,可能已经断流了,我的书曾经追问过。我也常常感觉,中国那么大,总会有人不愿意文化粗鄙化,不愿意沉沦,虽然说文化向上走不容易,为了向上攀爬一点点,要付出很多等待和努力,可我们认为是值得的。我们还不具备完整的思考能力,还不能打通世界、打通传统,找不到自己的家园,回不了家。有时候我在想,杨绛先生一百多岁了,还在不停地写,担心我们回不了家。举办彼岸读书沙龙的前一晚,遇上人艺出身、留日归来的艺术家梁月军老师,请她在读书沙龙为大家朗读,且邀请中华女子学院的张洁老师做主持人。

温馨读书夜(相约彼岸书香)(2)


温馨读书夜(相约彼岸书香)(3)


温馨读书夜(相约彼岸书香)(4)


温馨读书夜(相约彼岸书香)(5)



一本书有它的主脉络,我想把源流向前推移一点,从1640年满人入关开始说起,到1840年,有两个100年。满人在第一个100年,开拓了一个疆土辽阔的大版图,差不多延续到康熙和雍正时期,以为天下的中心在皇帝家族居住的紫禁城。第二个100年,英国发生了工业大革命,满人对此毫无反应,躺在自己的所谓光荣历史里,等到英国人打上门来,才知道中心变化了,不在自己这里,此后仍然是无所作为。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本来是一个王朝兴替的自我更新过程,美国也爆发了南北内战,好事的英国议会举行投票,为了一点商业利益,选择干预中国还是美国?最后选择了干预中国,帮助满人镇压太平天国军队,派出所谓的常胜军,同时卖给满人枪支弹药。这时候,日本借鉴中国的内战教训,同时签署了接受外国渗透的协议,加速自身的近代化进程,结果在甲午战争打败了中国。自从败给了小小的日本岛,赔了银子、丢了面子,中国人的自觉才真正开始产生。 这个被动的背景,延续出了我写作的那本书和人物。如果英国人没有干预中国,中国很可能会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也不会发生后来的各种被动和失败,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有个同宗族的弟弟,在香港生活了十几年,提出的治国纲领已经很近代化。太平天国剪掉了长辫子,和辛亥革命剪掉了长辫子,两者的形象是一样的。满人的动作已经晚了,还是办了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这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也在1905年废除了科举。在废除科举的那一年,费孝通的父亲费璞安留学日本,到1930年,中国实现了文人的新旧交替,很多大学开始生根、开花、结果。所以在1930年代出了一批大师,费孝通是其中的一个,从1930年就读燕京大学,到1938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学位。他遇上了一个好老师吴文藻,志在培育一支文化新军,要完成两件事,用中文讲授社会学,要认识中国各种社区,也就是认识中国,因为用古书的金木水火土是无法描述现在的中国社会现状。 我们必须先了解中国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没有必要先贴上主义的标签,用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去看中国。中国本来是一个文化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各种主义只是近二百年的事情。西方人的版图大小,是用炮弹的射程决定的,换句话说是打出来的。中国不完全是这样,认同中国的文化中心地位,许多周边小国没有跟中国打仗,也把中国看作是自己的宗主国。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民族使命,无论付出什么任何努力,结果都是看两条,是不是实现民富国强?是不是拥有文化自觉、自信、自尊?少了一条都不行。中国本来可以缓慢地消化近代化问题,但是日本人等不及了,1931年占领了东北三省,1937年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日本人还想侵略印度,最后侵略美国,这是他们所谓征服世界的四部曲。中国有一些人着急得不行,还获得了权力,制造出一个个神话。本来中国可以延续一条梁思成林徽因那种文明道路,不慌不忙的,可惜被中断了。现在我们还得继续求索。 转入朗读时间,端庄、大方的梁月军老师先说几句话,很喜欢这些浓缩的前言,从30多万字变成六千多字的介绍。经过她的酝酿,又变成一段她的台词一样,什么是艺术功底深厚,艺术态度严谨,从她的准备工作就看得出来。她的朗读实际上已经入戏了,彻底摸准了文字脉理,好几处的朗读出现动情和出彩的片刻。我知道,她的心中爱这个中国,才会朗读成这样。现场的30多位朋友都被她的朗读震撼了。我没有刻意为这次讲座邀请嘉宾,她就是嘉宾一样,为这个纯粹的读书沙龙增加了立体的色彩。这里摘引朗读的几句话:1938年,费孝通先生的英国导师马林诺斯基曾经追问:“他的伟大祖国,进退维谷,是西方化还是灭亡?”费孝通后来拿出了中国人的回答:不是西方化,也不是灭亡,是“文化自觉”。这段话,包含了费孝通先生的全部人生故事,也有待中国人作出回答,现在有点钱的人就想着移民出国,也许最好的家园在中国(这是南怀瑾先生说的话)。我们或许应该去争,不应该选择妥协或者逃避。

温馨读书夜(相约彼岸书香)(6)


温馨读书夜(相约彼岸书香)(7)

温馨读书夜(相约彼岸书香)(8)


现场还来了一位维吾尔族同胞和两位蒙古族同胞,次日,这位来自伊犁的维吾尔族女教师告诉我(原文):谢谢李老师邀请,回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我头次参加这样的读书沙龙。也因您精彩的一(演)讲,对于这本书的大体有所深刻了解,前言我认真读了,后面部分回新疆再认认真真一页一页拜读,看了费老先生对新疆的一些建议,颇为震撼,一针见血般指出问题所在,总之我在离开北京之前认识您,是我最大荣幸。您的书必须细细品读,尤其对于现在新疆下基层的各位公务员,我已经推荐下基层的同学看了。这里,我没有写她的名字,但是我相信她说的这些话是真的。如果这本书能走向社会,对社会还有点用,我就知足了。感谢中国社会书画院的刘德生老师写的书法:“但开风气不为师”。感谢各位参加读书沙龙的朋友们!

温馨读书夜(相约彼岸书香)(9)


(刘德生书法)

《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简介

温馨读书夜(相约彼岸书香)(10)



本书用纪录片式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展现了费孝通的传奇一生。写作一个人物,同时写作一部伟大的民族史,让读者通过以小见大的事实,看到史诗性的中国变革,感受到社会变化的逻辑,文化自觉的力量,这是《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受到许多人喜爱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