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节?文/王国成,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中秋节八月十五团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节八月十五团圆(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八月十五团圆

八月十五?中秋节?

文/王国成

这个题目您是否看着怪怪的呢?非也?因为,我觉得很是自然,何也?

那是源于我最先知道的只有八月十五。当晓得八月十五有个中秋节大名的时候,已经是而立之后好多年的事情了。

小时候知道的节,都是农历的。从腊月二十三小年算起,依次是年歇、正月十五、二月二、五月端午、六月六、八月十五、十月初一。剩下的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腊八虽然说是节日,但因它没有好吃的,所以,心中就没认可过这些节日。

八月十五就不同了,它在我心中印象是很深的。因为那天除了有好吃外,中午还做顿好吃的饭呢?

八月十五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生产队为过节薅的箩卜。在那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年代里,大家生活不富裕,吃的很紧张,手中拮据的过节不割肉、不杀鸡、不买鱼、不灌酒。故而生产队按人头分点箩卜,八月十五中午熬顿菜,就着蒸的馒头,或炸的油馍(馒头油馍是玉米面或玉米面、红薯面两掺,可不是全白面啊)就算改善生活了。因为炒的箩卜菜与平常野菜、红薯叶菜相比味道其有天壤之别,尽管那里边没滴多少滴油,但吃着还是美滋滋的,故而至今不曾忘怀!

到了晚上,月光洒满院子的时候,爷爷趁着不太明亮的煤油灯,从抽屉里取出月饼,月饼一斤两个,用纸包着,纸上油哄哄的。他用剪刀先将一个月饼分作两掰,然后再分四份。用这样方法将买回的月饼剪完后,给我们一群堂兄弟姐妹们一人发一份。

我们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听爷爷讲月亮上故事,什么嫦娥呀、吴刚呀、白兔呀、桂花树呀、兑臼圆(儿)呀等等。吃着甜甜的月饼,品着动人的故事,那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待月饼不几口吃光后,我记得还要用手将粘在牙龈上未化完的月饼抠松,留在嘴里再巴砸巴砸,把味觉积极性调动到极至,使其尽情搜索口中剩余的一点点甜味,给我享受。

小时候过八月十五,除了中午改善生活、晚上分吃月饼外,人们是不多见烧香摆供拜月奶奶的,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想可能与当时破除封建迷信的国家政治大形势有关!

当人们把八月十五叫做中秋节,又法定为节日时,我才感觉到八月十五的不同寻常了。

一查资料,才知中秋节,又叫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等,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据有关文章介绍,“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中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之记述。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祭月之意。西周时期,便有了“祭日于坛,祭月于坎”的活动。秦汉时期,每逢秋分,皇帝便会派大臣祭祀月亮。西汉《淮南子》中,出现了大量与月亮相关的神话传说,包括“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故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词中也有不少“中秋“的影子。唐朝,中秋风俗在北方已经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虽然秦汉至唐,中秋之词泛见于史册,但那仅仅是把它看作一种时令而已,还未形成“节”的概念。据说真正将中秋定为节日的是北宋。斯时中秋赏月风俗已不单是士大夫阶层的专利,已普及于民间成为大众的习俗了。明清时,中秋节除民间的赏月拜月活动外,官方开始在中秋节这天开展带有功利性的祭拜、祈求活动了。其间渐渐形成的“其祭果饼必圆”之风俗,继而,吃月饼也已是中秋节必备的内容之一了。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历史与文化因素的影响。月到中秋分外明的大自然现象,使先民产生了对月亮最原始的崇拜心理与行动,它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完善,时至今天已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因为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联想,既寄托了人们对故土、对亲人的思念,又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未来美好的向往,故而访友探亲活动也就轰轰烈烈了。君不见中秋节前,快递门市中,超市门店里,月饼摊前,水果店外,顾客一拨来一拨走热闹非凡;机关发福利,厂矿给犒劳,再加上十五晚上各家不同的拜月仪式,形形色色活动能令你目不遐接。要不是这几年疫情严重,值中秋节,人们外出游览华夏山河的镜头,那又是另一种韵意了!

不管叫八月十五,还是叫中秋节,它给人的印象总是深深的!

八月十五难忘,中秋节日更难忘!

壬寅中秋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