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字,司空见惯那“黄”字的本义是什么?,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黄字的来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字的来历(字本义是颜色吗)

黄字的来历

“黄”字,司空见惯。

那“黄”字的本义是什么?

《说文》曰:“黄,地之色也。从田,炗(光)声。炗,古文‘光’。”

许慎说,“黄”字,是“田”和“炗”相重叠;“黄”字本义是颜色,即土地之色为“黄”。

他的说法影响深远。

可惜的是,许慎无缘见到甲骨文,而甲骨文中有“黄”字。

徐中舒先生说,甲骨文“黄”字,“象人佩環之形:‘大’象正立之人形,其中部之‘口’‘曰’象玉環形。古代贵族有佩玉之习。《礼记》:‘行步则有環佩之声。’此为佩玉有環之证。”

他还说,青铜器“师艅簋”上的“黄”字,与甲骨文“形同”,“当为‘黄’之初文。故‘黄’本象人佩環,遂以为所佩玉之称,后假为‘黄白’字,卒至假借义行而本义废,乃造‘璜’字以代之,字义限于佩玉之一体(《说文》:‘璜,半璧也。’)”

关于金文“黄”,郭沫若写有《金文丛考.释黄》,亦认为“黄”乃玉佩之形。

金文“黄”,源自甲骨文字;而小篆“黄”,又承继金文。

可知,“黄”字本义是“佩玉”或精确说是“佩環”,应可信。然后,“黄”假借为土色之黄,又有了“佩環”专用字“璜”。

郭沫若《金文丛考》

在甲骨卜辞中,目前所知“黄”之用法有三——一为人名;二为地名;三为黄白之色。

卜辞中,“黄”作为人名,有“黄尹”“黄奭(shi)”。对于殷商祭祀有深度研究的常玉芝先生认为,“黄尹”当与卜辞中祭祀的殷商重臣“伊尹”是一人;“黄奭”应为“伊尹”之配偶。

卜辞中,还有“黄示”一词,似为“黄尹”“黄奭”之“神主”。卜辞中,亦有单独使用“黄”字的祭祀,或为“黄尹”“黄奭”的省称。

卜辞“合集五0四四”中,“黄”用为地名为“黄林”。具体地望暂不可考。然称“伊尹”为“黄尹”,“黄”作为其祖居之地或“封地”可能性不小。

周时,有“黄国”,在今河南潢川以西。亦有“以国为氏”者,如“春申君黄歇”。

插上一句,甲骨文中有“潢”字,是以“黄”做部首形成的“形声字”。有了孳乳新字,仍然使用本字的情况,不特限于殷商,汉以后依然多见。

卜辞中以“黄”为色,最典型便是祭祀所用“黄牛”了。

《说文》认为“黄”字本义为“地之色也”,其实不能完全怪许慎。

小篆中,表示“佩環”的有“璜”字,表示“水”的有“潢”字,而且,早在千年前,“黄”就已经表颜色了。他又无缘见到甲骨文,如此断定有情可原。

最重要的原因,是战国时期,“五行说”已完善周延,影响至深,“金木水火土”是他做出判断的最主要根据。

“五行说”有两个理论支柱——一是“五行”相生相克,易变转圜;二是“四方五位”之“求中”。

究其根源,无疑是中国上古先民通过观象授时形成的“地理方位观”和“阴阳易变转圜哲学”——“五行”配“五位”;“五位”配“五色”,“金木水火土”居中为“土”,便是黄色。

“求中”,最初是立杆侧影寻找最佳观测点的“科学实验行为”。但由于谁掌控了“观象授时”的技术,就垄断了制定时间历法的权力,很容易便给人以“与天通”印象,使天文观测与“王权”结合在了一起。

于是,“求地中”成为了掌握王权的“门槛”。从《尚书.尧典》看,帝尧让位于帝舜,是因为舜掌握了观象授时的技术。何努先生说,这或许是舜不服尧对观象授时的垄断,经过反复艰苦尝试才成功的,最后逼迫帝尧不得不让位。

关于“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译成白话的说法是:黄帝成为自古以来祭祀天帝、鬼神、山川活动最多的人。黄帝曾获得上天赐予的宝鼎,他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的蓍草来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他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云云。

黄帝是“五帝”之始,按照司马迁这个说法,“公孙轩辕”理所当然应该当“王”。他“居中而治”,以色名之,当然也就改称为“黄帝”了。

至少从殷商开始,王室就已经“立社”。发展到后来,就是历朝历代的“社稷坛”。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是明清两朝的“社稷坛”。里面有“五色土”,“黄土”居中。所表达的,就是上述的道理——代表“天下”,代表“皇天后土”,代表皇帝“居中而治”。

写过一篇《黄帝何以叫黄帝》,汇集了历代的一些资料,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搜出来看看。

后世,“黄”除了以为“姓”,主要含义就是颜色。当然,使用中也有例外,比如,“黄瓜”并非黄色。其名原为“胡瓜”,隋炀帝讳言“胡”,于是硬生生改叫“黄瓜”,这又是“皇权至上”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