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八年级下册语文

---我在加拿大给儿子上语文课

你知道低碳生活(过低碳生活的密码)(1)

第六讲: 只有读懂大自然的语言,才能做到低碳生活

我:有没有发现最近气候不太正常!往年的这个时期,蒙特利尔还是要下几场大雪的。可是你看现在居然气温在半个月里都是零上,而且最高气温居然到了21摄氏度。我们来这里三四年,也是第一次见吧?

儿子:我们在学校里面老师也反复强调,地球在变暖,很多学科都设计到低碳减排,注意环境保护的内容。可是我觉得加拿大人其实做的还是不够好。别的先不说,就是过度包装和食物浪费就非常惊人。不但没有改的迹象,而且好像还日趋严重。

我:是的。这是这么多年来不断改变地球气候的主要原因之一。我记得小时候很多顺口溜真的很准,比如: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可是你看看我们这儿,这一冬天河水基本就没冻上过。还有俗话说:春捂秋冻,可是这天儿热得跟夏天似的,多少人都短袖短裤上阵了?以前是听着老人说农谚过日子,现如今,好像很多农谚不太好用了。

儿子:农谚?农谚是啥?

我:呵呵,农谚里面有一门科学知识。是关于农业、农民生产的谚语。有个科学家、教育家称它为《大自然的语言》。

你知道低碳生活(过低碳生活的密码)(2)

气候变化巨大的21世纪,原来的物候知识还能用吗?

儿子:我浏览了一遍《大自然的语言》,认同物候学的知识,但是有个疑问:如今气候巨变,而且十分快速,文章里面写的相关内容还能用上多少呢?

我:这个问题十分好!变化很大是事实,但是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变化的,所以有个参照更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另外,无论这个变化今后如何发展,基础的农业生产还是要依据科学道理来做,《大自然的语言》不是揣摩,也不是估计,是一门精准的科学,农谚也不是迷信,更不是顺口溜说说就完了。

所以,对于我们初步了解物候学知识还是十分必要的。

你先结合课后的思考探究,捋清一下思路,学习这篇课文,教材到底让我们掌握哪些内容。

儿子:根据单元概述,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等内容,我觉得需要我们学习这些要点:

1.物候,到底是什么?

2.作者如何引出物候这一概念的?

3.出于什么原因考虑来安排说明顺序说明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4.本文是说明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5.作为说明文,这篇文章的作者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我:我觉得你还是忽略了最基础的问题,就是作者是谁?文章从哪里来的?以及为什么要用《大自然的语言》作为标题?

儿子:啊,啊,对!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1910年赴美国留学,曾在哈佛大学地学系学气象,1918年获博士学位。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1963年,竺可桢与宛敏渭共同编写的《物候学》一书即将出版,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此篇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小品文。

此文最早以《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题发表于1963年第1期《科学大众》,当时文后注有:“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的字样。而在原作中,“大自然的语言”是4个小标题中的第一个小标题。此文被选入教材后改题为《大自然的语言》。 [7-8]

文题解读

此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一看到这一题目会有“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这样的疑惑。但读了文章会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可见,这篇文章已经距离今天将近50年了。这50年的变化,已经超过了过去一两千年的总和。这是非常惊人的!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学习说明文的特点。更好引起我们对气候的关注,大家一起努力充分了解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维护大自然。

儿子:好的。我尽量用书中的话语来解答问题。这样便于我们更好地熟悉课文。

我:对,正该如此。

儿子:

1.物候到底是什么?

大自然的一些现象,比如: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如何引出物候的概念的?

作者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落笔到与农事安排的关系上,继而又从物候现象进而写到由此发展起来的物候学,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深化的剥笋式的开头是别具匠心的。不仅使读者自然、具体地了解此文的题意,毫无苦燥之感,而且从具体到抽象这也是符合从感性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这个认识规律的。这样,作者就把科学的道理通俗化了,变成了可以被群众接受的东西。

3.出于什么原因考虑来安排说明顺序说明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作者用最精确的语言来说明,但是为了把问题讲得浅显、通俗,作者又往往把理论和实例结合起来;为了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作者在说明时又有侧重。

这样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高到低,符合我国地理情况以及人们的思维特点。

另外,在语言上既要精准还要通俗易懂,举例子也要选择被人们熟知的。

如在论及纬度对物候的影响时,就特别指出“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这是根据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的特点而作的重要说明。

作者在说明事物的本质时,各有重点,而又有灵活变化。如在说明经度差异的影响时,把重点放在海洋远近造成气候变异的原理上;而在说明高下差异时,除列举了一般情况外,还特别提到了“逆温层”这个特殊情况;在说明古今差异时,因为这只能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所以仅举了一个英国南部物候纪录的例子。

作者通过这样有重点有条理的科学说明,使人们知道物候不但有南北不同、东西不同、高下不同、古今不同,而且还因地而异,因时而异,这在物候观察时,就需要经过精密的调查、实验和全面考虑。至此,读者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对物候的本质有了比较完全而深刻的认识。

4.本文是说明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5.作为说明文,这篇文章的作者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严格意义上讲,其实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终究是一种说明文,它虽然可以穿插一些描写,但总以说明为它的主要表现手法。

此文的重点是在说明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任何描写或例子都不是写科学小品文的最终目的,而是作为帮助说明科学道理的手段,即使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作者也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也就是说对气候变化最有敏感的生物,如燕子、布谷鸟、昆虫、杏花、桃花等,它们不象文学作品那样用来衬托人物的性格,而是为说明科学道理找根据。

科学小品体现了严密的科学性,但是,它又区别于其它的科学论文,为了使群众易于接受,它又具有深入浅出,通俗明白的特点,所以它在语言上既要简明精确,还要浅显生动,总之,它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获得的关于自然界的各种知识展现在读者面前。

你知道低碳生活(过低碳生活的密码)(3)

既然气候变化了,我们就赶紧调整农业生产时间吧!

我:前面我们提到过,如今地球气候变暖,似乎春天和夏天都提前了。那我们是否可以马上调整耕种时间,迅速地安排农业生产呢?

儿子:恐怕不行。

我:为什么?

儿子:竺可桢说过,影响物候的因素很多,要因时因地而异。物候学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要参考多方面的数据。既然气温短暂上升,但是土地里未必已经合适。还需要充分调查,实事求是。多一些大自然的语言。比如:我们这里气温虽然高了,可是花儿并没有开,树木也没有发芽儿,草地也没有变绿。说明农时并没有真正到来。不能基于安排生产。

想要丰产丰收,需要我们懂得更多的“大自然的语言”。

我:不错,这才是学习物候学的意义。那从教材的安排来看,我们应该从竺可桢的这篇文章里面学到哪些要点呢?

儿子:我认为:

1.作为说明文的一种:科学小品文。如何做到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地说明科学道理。

2.强化说明要注意顺序,这个顺序既要合乎科学更要合乎常理。

3.竺可桢的语言生动、准确,是本文体现的最大的特点。

4.生动的语言,来源于精准的字词:

次第:一个挨着一个地。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孕(yùn)育:怀孕生胎,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簌(sù)簌:纷纷落下的样子。销声匿(nì)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风雪载途:风雪,形容气候非常恶劣。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是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禾,这里指稻秧。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榆叶梅: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粉红色,核果球形、红色。可供观赏。纬度:地理学名词,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经度:地理学名词,一般指球面坐标系的纵坐标,具体来说就是地球上一个地点离一根被称为本初子午线的南北方向走线以东或以西的度数。连翘(qiáo):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我:非常好!

你知道低碳生活(过低碳生活的密码)(4)

本课的学习思维训练:

1.不要误以为气候变化了,物候学就过时了,与时俱进的基础还是实事求是。气候变化和物候学的基础研究并不矛盾。

2.最重要的就是说明顺序和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这就是本文的重点。

3.读懂大自然的语言,更要爱护和尊重大自然的规律,才能更好地生活,降低碳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