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概述

《易经》是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中华文化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这里发源的,所以也叫群经之始。

《易经》讲的是天理,讲的是天地万物如何合道而行。无论入世还是治世,则天地之道,自然生生不息,茁壮成长;逆天理而行,必然六位倾覆五行混乱,难免堕入悔、吝、厉、咎、凶的境遇。大家注意,这个“则天地之道”的“则”是法则、效仿、遵守的意思。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道“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可以无大过。盖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而言此以教人,使知其不可不学,而又不可以易而学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关于此系列文章,是从儒学的角度讲《易经》,以孔圣人对《易经》的《十翼》为根本,主要参照《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习体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易经》说明白,让真正想学习《易经》的人少走弯路。

易经常见编号(001易经概述)(1)

关于王弼和孔颖达这两个人,需要简单说一下。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三国曹魏山阳郡(今山东济宁、鱼台、金乡一带)人。

在易学方面,王弼注《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道家易的代表。王弼注《易》,“经”上下篇都作了注,计六卷;而对《文言》、《彖传》、《象传》加注。至于《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均不下注,后来由东晋韩康伯继续注完。

孔颖达(574年—648年),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孔子第31世孙。官至国子监祭酒,侍讲东宫,也是太子师。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首即《周易正义》。

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即《诗》(《诗经》)、《书》(《尚书》、《书经》)、《礼》(《礼记》)、《易》(《周易》)、《春秋》。汉武帝时,朝廷正式将这五部书宣布为经典,故称“五经”。

现在说《易经》主要指《周易》。“周”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成书时间是周朝;第二层意思是指 “周”字的本意,也就是“完备、全面”的意思。

“经”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恒久之至道”。

易经常见编号(001易经概述)(2)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图

“易”字的甲骨文右边字形象两手持匜,匜中有水,是个倾注之义。“易”字左边字形今为“皿”字。“皿”,器也,有中空之象。器中空者,“虚”也。

故易有盈虚之变,此消彼长之象,象阴阳变化消长之意。许慎《说文》引《祕書》說:“日月爲易,象陰陽也。”此处乃用易之本义,非析形也。《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韩康伯注:“阴阳转易,以成生化。”《管子·山至数》:“王者乘时,圣人乘易。”皆用本义。

《易经》有个“三易”的原则,即“易简”、“变易”和“不易”。

“易简”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简易””,如果“易简”就是“简易”的意思,那么“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就没办法解释了。简易的特点显然不能统率变易和不易诸义,又怎能涵括天下之理,弥纶天地之道呢?个人角度比较认同汉末学者虞翻所说:“阳见称‘易’,阴藏为‘简’”。《易经》的体系中,所有天地万物的所有变化,都在“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范畴内。

“变易”是指天地运行,生生之道。天地万物都是出于运行之中,静止只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天有风雨雷电阴晴冬夏等各种天象变化,地有高原沙漠绿洲平原河流海洋等各种形态,因此天地之间才可以化生万物,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如果天在上面不动了,地在下面也没有应和了,天地之间就只剩下一片空旷寥寂,哪里还会有什么缤纷世界呢?

“不易”指的是伦理之间的相对关系不变。天在上,地在下;君在南,臣在北;父坐子伏,不可相易。“伦理”这个词先说一下,“伦理”二字懂了,这句话也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伦理”二字出自《礼记·乐记》,原文是:“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郑玄注:“伦,犹类也。理,分也。”

按照郑玄的注,“伦理”,就是统类条理的意思。伦即序,企者辈也之序,就是秩序、序次,是“识人事之序”,是“从人从企”。“理”就是道理和规则。

“伦”就是分类,就是分区划片,“理”就是这些分区划片之间的道理和规则。举个例子,一个公司有运营部、市场部、生产部、研发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行政部、总经办等等,这些部门划分职能就是“伦”的范畴,公司运行的时候,各个部门要发生关系,这些部门彼此的关系和规则就是“理”的范畴。

“不易”是指伦理之间的相对关系是不能变的,天永远在上面,地永远在下面;为君就是为君,为臣就是为臣,长幼有序一定是永远存在的,具体人之间的关系会变,但伦理关系是永远不变的。举个例子,比如划船这件事情,必须分工合作,有掌舵的有划桨的,互相配合船才能正常走。一个时间只能有一个人掌舵,如果不能理顺伦理关系,这艘船就没办法正常航行了。

深入学习《易经》之前,首先要搞清楚形而上和形而下。《系辞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形而上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着的,是“无”层面的;形而下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层面的。一棵树我们能看得到摸得着的花果根茎叶等等都是形而下的范畴;内部的生命力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是形而上的范畴。从为学功夫的角度,“上达”属于形而上范畴,“下学”属于形而下范畴。《易经》从“无”的层面来讲是指其道体,从“有”的层面来讲是指其器用。

《易经》是伏羲氏、周文王、孔子这三位古代圣人合作的成果。

《易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内容极少,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以及卦辞与爻辞,是伏羲氏与周文王的贡献所在。二是“传”,即孔圣人为《易经》做的注解,一共有十个,称为《十翼》”。

《十翼》第一部分是《文言》,一共是有两个:《乾·文言》《坤·文言》,只有乾坤两卦后面有文言,其他卦是没有的。

第二部分是《彖传》。分上下两篇。一共是六十四节,分别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辞和卦体。就是每卦后边“彖曰”的部分。

第三部分是《象传》。分上下两部分外,每卦又分“大象”和“小象”。“大象”是说卦的道理,“小象”是说爻的道理,就是每卦“象曰”的部分。

第四部分是《系辞传》。它是悟《易》的金钥匙,《系辞传》分上下两篇。能看懂《系辞》,六十四卦自然就懂了。

第五部分是《说卦》。

第六部分是《序卦》

第七部分是《杂卦》

以上七种十篇合称为《十翼》。“翼”是翅膀的意思,相当于给《易经》装上了十个翅膀,《易经》有了翅膀就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世代普照万古流芳。正因为有了《十翼》,我们很多人才能看懂《易经》,如果没有《十翼》,《易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就真是天书了。

《易经》中的占验之词,一共有九个等级,从最好到最坏排序是:元吉、大吉、吉,无咎,悔,吝,厉,咎,凶。有的人卜到一卦,一看结果是凶,就开始着急上火,这是对《易经》完全不了解的缘故。

心有狐疑才会卜卦,卜卦是为了搞清自己的“时”和“位”,以便决定如何应对,卦是没有好坏的。卦只是告诉你现在所处的“时”和“位”,你的最佳应对方式是什么,仅此而已。

打个比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棵柳树要想顺利成长就要按照天时调整好自己的生命节奏,春天发芽,夏天疯长,秋天落叶,冬天藏阳等待春天的来临。

卜卦的时候,你就相当于是这棵树,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节气,到什么时候就做什么事,不能不按节气由着性子乱来。当你踌躇满志准备发芽,却发现当下的季节是深秋。这个节气发芽不死也要脱层皮,对于发芽这件事来说,百分之百是凶的。

那么,你的最佳应对就是先放下发芽这件事,韬光养晦,熬过冬天,等待春天的到来。这就是顺应大道,春天发芽至少是个无咎,甚至还可以是元吉、大吉。占卜的道理就在于此。

大家要懂得,人的吉凶祸福一半是由时和位来决定的,外部大环境不是个体能左右的;而另外一半,则取决于当事人自己对时与位的认识以及由此而采取的相应行动。当卦辞爻辞揭示吉凶时,后续还有每一个人修正或改变命运的弹性空间。

碰到同样的事情,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后面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文天祥和史可法这样的人,在被俘的时候,不用占卜也知道自己的命运是什么,苟且偷生自然就是荣华富贵,取义成仁自然就是死路一条。究竟是保灵魂还是保躯壳?最后的选择权在自己手中。个人的命运会走向哪里,自己是可以参与其中,影响最后结果的。

心性修养是离苦得乐的最佳保证,心性水平足够高的人,是可以真正做到苦乐不忧,不为苦乐所困的。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二章,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自”不是“来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你自己努力,老天就会帮助你,要把人跟天联系起来。

《易经》的主张非常清楚,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全部的责任。人生有无数种选择,摆在面前的永远有两条路,都是自己去选的,人生没有绝对的对错,永远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选择周而复始,永不例外。

大家学《易经》之前要记住这句话:”善易者不卜”。意思是说,真正懂得易理的人,是不会去占卜的。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阳明先生在《传习录》第二百二十六章里说“卜筮者,不过求决狐疑,神明无心而已。易是问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问天,谓人心尚有所设,惟天不容伪尔。”意思是说,凡是去卜的人,都是因为心有狐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了,于是问一下上天,请神明给予启示。有狐疑的根源是心性水平不够,如果心性已经到达“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水平,也就没必要去占卜了。这是“善易者不卜”的一层意思。

另一层意思,我们要懂得工作和生活只是人生的载体,并不是人生的本身。一般人占卜无非是想知道这单生意能不能赚钱?做事的目的是否能达到?有多少好处?有没有坏处?等等。这已经是结果导向,而不是真正的人生导向。

面对人情事变,无论是否知道结果,都应该按照心里的良知指引而行,而不是按照结果导向来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认为是符合良知的,是尽心无私的,就算明知道走下去会有灾祸了,也一样会“虽万千人吾往矣”;一件事情是不符合良知的,就算是荣华富贵,也是不能做的。结果导向会把原本的人生载体当做人生本身,把首要的东西放在后面了,这就偏离了易道根本。

易经常见编号(001易经概述)(3)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正本清源,吾辈本分!

刘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