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的(5000年中华文明的根)(1)

易经

引言

对于一门学问的研究,首先应搞清楚这门学问到底是在讲什么,其所面对的对象是哪些人群,才能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到其所要表达的思想。

按照西方对于书籍的划分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学说和社会学说,如《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属于自然学说,《马克思主义》属于社会学说。这样的划分总体来说是比较粗糙的,但不妨碍我们以此来对各种书籍进行分类学习。那么,《易经》是自然学说还是社会学说呢?

易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的(5000年中华文明的根)(2)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知道四库全书的朋友应该知道,四库全书主要分经史子集四部分,《易经》属于经部,儒家有六经,分别为《诗》《书》《礼》《易》《春秋》《乐》,而《易经》往往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的(5000年中华文明的根)(3)

四库全书

那么,《易经》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是“经”

我们先来说一下什么是“经”,“经”的本意为“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看过织布机的朋友应该知道,织布时都是先拉出纵向的纱线,再压上横向的纱线,慢慢形成一匹布,而“经”决定了布的大小、样式等等,所以引申其为决定性、重要性的、奠基性的、底层逻辑性的等等意义。

易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的(5000年中华文明的根)(4)

织布机

同样,我们可以看到竹简也是在纵向的竹片上刻字,其同样具有“经”的意义,汉朝以前,承载书写的主要工具就是竹简,能被写在竹简上的内容,一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如重要公文、重要历史以及“经”。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内容,那就是不是所有的书籍都能被称之为“经”,古今中外,无不如是,如外国《圣经》、《古兰经》。

易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的(5000年中华文明的根)(5)

《圣经》

而能被称之为“经”的书籍,往往是其分类里面具有总领性、指导性意义的,如《诗经》就是“诗”这一分类里面总领性的书籍,《乐经》就是“乐”这一分类里面总领性的书籍等等。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经”就是法律中的宪法,而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就是宪法中的宪法

易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的(5000年中华文明的根)(6)

宪法

所以说,学写诗最开始读的恐怕不是《唐诗三百首》,而应该是《诗经》;学音乐最开始也应该先去看看《乐经》,可惜《乐经》早已失传;而学《诗经》、《乐经》这些之前,该学的就是《易经》了。

易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的(5000年中华文明的根)(7)

《诗经》

有朋友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搞复古主义吗?

姑且不论“复古”一词的名实上的形而上学的争论,其实所有的学问,不管是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法律的等等,其能够出现在现在的你我的面前,本身就说明其是当下的,其没有什么复古不复古之说,就如论语中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易经》被称之为“经”是在汉朝开始的事了。

那么为什么汉朝开始会把《易经》称为“经”呢,或者说汉朝之前《易经》难道不叫《易经》吗?

的确如此,有一些朋友可能知道,易经在历史记载中其实有三部,分别为《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易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的(5000年中华文明的根)(8)

易经

这三部其实都是易经,只是《连山易》和《归藏易》失传了而已,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三分之一的《周易》。

不过,传说彝族和水族中还有部分《连山易》和《归藏易》的传承,这个暂时也是不可考了。

从上面可知,《易经》其实最开始只是叫《易》,不管是《连山易》、《归藏易》还是《周易》,其共同点都是“易”。

什么是“易”

那么,“易”又是什么呢?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对“易”的解释是这样的: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祕書》說:日月爲易,象陰陽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屬皆从易。

翻译过来就是说易有三个意思:

一,是一种动物:蜥蜴、蝘蜒、守宫(壁虎)之类;

二,日月两字的上下结合。本义是白天和黑夜的转换;

三,上日下勿。

易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的(5000年中华文明的根)(9)

《说文解字》

也有对更早些甲骨文“易”字做解读的,两个酒器(容器)间三个点的流转

而这些不同的说法哪个才是对的呢,其实根本上都没有错,只是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易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的(5000年中华文明的根)(10)

孔子

这一点,其实孔子一句话就说明白了:生生之谓易

不必去纠结什么字形的变化,直达本质。

那么,“生生之谓易”又做何解呢?

生生,什么在生?生的什么?怎样生?

我们看“生”的甲骨文,它是一个类似“十”下加一横,有的解释把“十”解释为草叶,而整个“生”的意思就是“新芽破土而出”,“生生之谓易”是否就是说两株破土而出的新芽就是易?

易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的(5000年中华文明的根)(11)

甲骨文“生”

结合上面甲骨文“易”字的两个酒器(容器)间三个点的流转,我们可以确定一点的是,都是有两个“器”或“新芽”;可以发现的是,“生生”两字与甲骨文“易”是很类似的;而生生这一动词化属性就是对三个点流转的形象语言性描述了。

易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的(5000年中华文明的根)(12)

甲骨文“易”

《易经・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大家应该发现了,这里出现了一个“道”,为什么在易经的系辞会出现“道”呢。

一般说到“道”,都习惯性认为应该是老子的《道德经》;而《道德经》的成书应该是晚于《易》的。

易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的(5000年中华文明的根)(13)

道德经

那么老子为什么要单独在“易”之外再提出一个“道”呢,而师学过老子的孔子又为什么要用“道”来为“易”做注解呢?

上面的问题先按下不表,我们来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个“混”字可以说是整句话的字眼,也就是“道”是混成的,那么是什么混成呢?

一阴一阳之谓道,自然是阴阳混成为道,阴阳生生成易,易就是道,道就是易。

综合上面可知,《易经》是什么就很清楚了,《易经》就是阴阳混成的万物的总纲

上面我们留下些疑问:

为什么老子要在“易”外再说“道”?

“易”跟“道”真的就是一回事吗?

“易”为什么从汉朝开始被称为“经”了呢?

我们以后再讲。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