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54章注解:道德经第11章12章13章(1)

#每日箴言金文# #一年读一遍《道德经》#

道德经第54章注解:道德经第11章12章13章(2)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11》

注:

这章老子仍在描述虚无之中道。

道本虚无。看见了看不见的虚无及虚无的用处,这是大智慧。

车轮、陶器和房屋中间都是空无的,所以才可用。世上一切生物的中心其实都是空的。最明显的例子是竹子和芦苇中间是空的,梧桐树中间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空道,人体中间的胃肠道应当是空的,而非总是塞满食物和屎尿,故道家有名言:若要长生,腹中常空;要想不死,肠中无屎。

天地是个空壳子,包罗一团元气,生育万物, 亦只顺其气机之常,而浑浑沦沦,不识不知, 所以亿万年而不朽。

物中间空无才有灵活性,才可用。人能常持谦卑虚无之心,则能与至圣至虚之神和谐相处。保持身心中空清明、无私无我,是久视长生、永生之道。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2022-05-06

://

#每日箴言金文#​

#一年读一遍《道德经》#

道德经第54章注解:道德经第11章12章13章(3)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道德经•15》

注:

此章讲亘古不变的守中戒盈、可以长久的善道的样貌。

亘古不变之善作为圣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因为善道源于信靠依赖自在遍在永在的全神之灵,古老久远、圣虚而高深莫测,故只是勉强地形象描述。

善道有七个样貌:

1)豫,若冬涉川,即要时刻警醒谨慎、三思而行,因为冬天的河表面看上去已经结冰,但是,许多地方冰可能很薄,若踩上就有危险,而现实中,这个世界是很无常的,意外事件和天灾人祸随时可能发生;

2)犹,若畏四邻,即对人性之恶要有清醒认识和认真防范,犹本指一种多疑的动物,虽现在不知犹到底指什么动物,但动物多疑从猫就可看出,猫是从来不会完全信任人和其他动物的,猫时刻提防外来的人为风险,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3)俨,若客,即恭敬庄重、不敢作主随意而行。本来人人有至圣主这虚灵之神同在,中国的流行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诗经》说:敬天之怒, 无敢戏豫,老子还说了类似的话,如“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为天下先”,“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总之,谦卑如客是正道;4)涣,若冰之将释,即时刻准备消除执着、牵挂和羁绊,使疑难得到解决,使坚冰消融,回到自然自在平常柔和的状态;

5)敦,若朴,即保持敦厚朴素自然简单,不务奢华和雕琢,不使事情复杂化;

6)旷,若谷,即保持心胸若空谷,开朗明静,因为圣虚空明是至圣的虚灵之神喜悦的;

7)浑,若浊,即天下大同玄同的心态,世界万物本是浑然一体、浑浊不清、不分彼此的,因为有无是非否泰等都是同出而异名的,而且从永恒的角度看,这个世界是虚幻的,故对多变虚幻的物质现象不要执着认真,不要有分别心,然而要有一颗追求圣虚永恒的清明之心,如此即和光同尘、清明若浊、大智若愚。

如何可让心污浊者变得澄清呢?安静下来就会慢慢变清。

如何可以安定并保持长久呢?守中以致若有若无之胎息神息出现。

此守中之善道戒盈满。

正是因为不盈满,此善道亘古不变,古朴敝旧而长存,故敝不新成,因无需创新。毕竟,阳光底下实无新事,越新的东西越是本不需要且容易被淘汰的,而道之主——至圣神是永在永活永新不敝不败的。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5月1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