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员 高桦

电视剧《乔家的儿女》根据未夕的同名小说改编,以三十年社会发展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乔家的五个孩子在艰苦岁月里彼此扶持,相依为命的故事。剧中不论是人物性格或是剧情发展,处处呈现出一种平易近人又入木三分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究其原因,这源于该剧对显白与隐蔽这对范畴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物与情节的构造方法的巧妙运用。

乔家一共有多少个儿女(乔家的儿女中显与隐的辩证法)(1)

父亲的在场与母亲的缺席

电视剧《乔家的儿女》在开头就交代了乔家所有问题的结构性根源:温柔贤惠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的意外亡故与自私市侩的父亲在此后岁月中的威权统治。对于这样一个多子女的单亲家庭而言,一个乔祖望式的只专注于自己世界的父亲所能带来的,除了集体的恐惧感与偶尔的冲决网罗之外,剩下的也许只有无法逃离的痛苦与无可奈何的依赖。乔祖望始终觉得,人与人之间无利害的纯粹情感关联是不存在的,因此,他在对待家人、朋友、同事等各种人物时,只有一条生活哲学,即在自己不吃亏的前提下获取利益。这一点在镜头语言上交代得很清楚:乔祖望在利用他人时的谄媚笑容以及获取利益后翻脸无情的嚼舌咒骂频繁登场。

与父亲表面的破坏性影响不同,母亲魏淑芬的过早离世给儿女们的精神上烙下了不灭印记。比如,当学校老师怀疑二强偷了同学的钱财时,乔一成没有把二强带到父亲面前领罚,而是试图让二强在母亲的灵位面前吐露真相。一成与二强共有的对母亲的尊重与挚爱,使得这样一种土法式的处理方式有了其特定的有效性与合法性。又如,情窦初开时的二强之所以喜欢马素芹,是因为他觉得马师傅长得和妈妈很像。

从这个意义上说,乔家儿女虽然与父亲朝夕相处,但其情感关联的纽结却是早已隐入历史之维的母亲织就的。父亲的在场表明了母亲的作用无可替代,而母亲的缺席则反映出父亲的糟糕品行。

一览无遗的个性与深藏于心的共性

乔家儿女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一成沉稳持重、严于律己,并将此准则推广到他对其他三个孩子的管教之中;二强充满好奇心与想象力,表面满不在乎但内心非常敏感;三丽心思缜密,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对一成极为佩服;四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善变而没有常心;七七则因为一出生就被寄养在齐家,所以缺乏安全感,对齐唯民产生了过度的依赖感。个性不同的五兄妹走出了五条不同的人生道路,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获得了不可复制的经历。可以说,这是促使剧情纵向发展的一个核心推力。

此外,乔家儿女心中也始终隐藏着共同的情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系亲情纽带的决心和对家的强烈归属感。比如,一成在准备逃离乔家、摆脱家庭桎梏时会有罪恶感与愧疚感;二强固然着迷于牛野家的时髦生活,但从未有意违逆一成的管教;三丽在一成结婚时说起对哥哥的不舍;四美在被条件好的人家收养后却毅然逃回乔家;七七偷食禁果后只信赖齐唯民,并向其寻求帮助……乔家凭借着隐藏在不同家庭成员心底的共性,营造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人伦之地。

作为主题的家庭生活史与作为背景的国家发展史

作为一部成长性描绘家庭生活的电视剧,《乔家的儿女》在人物塑造与剧情编排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与原著相比,电视剧版本删去或改编了相当一部分支线剧情(比如二姨夫、文清华等角色的安排)以突出乔家与齐家几个核心角色的重要经历。作为一种对照,乔一成与齐唯民不同的求学、工作、恋爱、婚姻的经历使得“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这一经典问题被再次提及。本剧也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原生家庭的影响各有不同,但对这些影响的考量并非只有一个尺度,也不应该将其归入价值评价的范畴之中。

编写一部好的家庭生活史必然要求作者对国家发展史了然于胸。本剧的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之久,乔家的儿女经历了恢复高考、改革开放、西方思潮冲击、国企改革、出国热、互联网兴起等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的影响力要通过家庭生活来予以表现。依此而论,隐藏在乔家与齐家生活史背后的国家发展史,实际上为整部剧的演进提供了一个可能性框架。正是在这个框架之中,乔家儿女的爱恨情仇才有可能得到更加深刻、融贯的理解。(高 桦)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