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青条素手上,红妆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唐朝李白《子夜四时歌春歌》

子夜霜风阳春白雪(最美子夜歌宿昔不梳头)(1)

我们接触的最多的是李白的子夜歌,比如这一首春歌,非常打眼的就是青条素手上,红妆白日鲜,这样简洁又鲜明的描写春夏采桑女的美丽。这首诗是如此的大方,用罗敷的典故,写的却是唐朝庄园女子的活泼,她们面对着游客,一方面展示她们的劳动美,另外一个方面也有着社交的自信,虽然知道自己的美貌吸引了客人,也仍然从容的不为所动,我家里的蚕饿了,就不陪客人了,您请回吧。

唐朝是个自信开放的时代,所以虽然很少有女性自己的声音,毕竟把持诗歌创作的是上层官僚,但可以看到唐朝妇女在生活工作中的大气自信,并未像宋朝之后隔绝于男性的公共社交。

而李白的4首子夜四时歌,大气深沉简练,成为不朽的名篇,所以很多人往往以为这个子夜四时歌,是李白的专属,在某一夜晚喝了酒之后,在子夜诗兴大发,描绘他心中眼中看到的盛唐女性。

实际这是一个误区,只是因为李白的名声太大。

子夜霜风阳春白雪(最美子夜歌宿昔不梳头)(2)

所谓子夜歌,实际上是古乐府歌词。在汉朝专门设置了一个采集民间歌谣的机构,叫做乐府,那么后代的魏晋南北朝,也专门收集一些民间的歌曲唱词。

那么相传就有一个晋朝的,生活在江南吴地地区的女子叫做子夜,她用方言和极其生动的歌词歌曲创作了最初的五言歌,这种特点分明的歌词,叫做《子夜歌》让我们看看其中的一些,来领略它分明的特点。

“落日出门前,瞻瞩见子度,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

在落日之前出了门,看见情郎在散步。这是老天成全我,让我在打扮的最美丽的时候,最芬芳的时候,让我看到了他,并让他爱上了我。

它的第1个特点我们已经看清楚了,就是主观化,心理化和第一人称化。这是通过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来表达欢喜和情感。

它的第2个特点就是口语化,这里并没有高深的一些名词,行云流水,仿佛现代的一篇散文诗或者日记。

它的第3个特点,也就是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很难见的,是女性的口吻和手笔

它的第4个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江南特点。从口语上,侬字多,这是吴地方言。

它的第5个特点,在以下的诗中会得以展现,就是谐音和双关,而这种谐音和双关也并非高深,富有民间的情调。

虽然李白的子夜吴歌的传播远远高于最初最原始的乐府子夜歌,但是喜欢乐府诗词的历代文人和学者是不能错过这由女子歌唱的最为动人的《子夜歌》的,因为里面的情致美妙是掌握诗词话语权的男人都很难模仿的,包括李白。

这是一首真正女人写的歌和诗。有着男人感官不能达到的细腻与深情。

子夜霜风阳春白雪(最美子夜歌宿昔不梳头)(3)

李商隐的名句“气尽前溪舞,伤心子夜歌”,他伤心的不是李白的子夜四时歌,因为那个里面典雅恢宏,看不出什么伤心来。他为之打动的是这个晋朝女孩子夜的《子夜歌》,接下来看一定会打动你。

“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申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我们知道古代的女子蓄长发,虽然汉朝的女子,长头发是垂在背后,并用绳子扎紧,称为堕马髻,但并不是常用的女子对外的装束。通常小少女有着背后的披发,但绝不是完全的披发,至少大部分头顶的头发是扎起来。成年的女子因为仪容和工作的需要,是要按规则梳髻,披头散发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尊重。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家里,在睡觉之前,将头发松散开来。

这是绝无仅有的,描写女子披头散发却又非常唯美柔软动人的诗句。和你在一起的晚上我不再梳头出门,让青丝垂在肩膀上,我整个脑袋伏在你的膝盖上,那长长的头发,逶迤在我的身后和你的膝盖上,这是让人生出无限爱怜的场景啊!

为什么说这首诗是女人写的?就是因为这种感觉,男性很难把握。而且也只有女性对长发有着如此动人的自我感受。它是生命和灵魂的外延。非常私密唯美。

男性描写头发,通常会注重色泽,或者整体形状,这个从古到今的诗词都可以看到,他们是注重的整体的描写。但是这首诗的美妙在于,零碎却用情感不断的连在各种细碎。

子夜霜风阳春白雪(最美子夜歌宿昔不梳头)(4)

“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

其实说的和情郎别离之后,自己的失落和沮丧,这个有过思念和情感别离的人,都会有过这种表现,两个字就是“憔悴”。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前丝断缠绵,意欲结交情。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

这是典型的女性心理,然后只有养蚕缫丝织布的人,才可以读出中间的双关与谐音。

我在和你相识的时候,就是有两个心是一起的,就像一根丝放进织机,它怎么可以成为一匹布?我离开你之后,就渴望和你在一起,你看了春蚕不是又生出的新丝,如同我对你绵绵感情。

这首诗非常细腻的描写了女子在情感中的过程。爱上了情郎,然后分别,被冷落,情感的忠贞和专一受着相思和感情的磨砺。其细腻绵长,以第一人称叙述,可以说非女子不得写出如此动人的诗章。

子夜霜风阳春白雪(最美子夜歌宿昔不梳头)(5)

鲁迅在谈到这首子夜歌时,说是旧文学的一种新力量。其实这个力量很简单,因为是民间的,是女子自己的心声。

而作家郑振铎说,《子夜歌》没有一首不圆莹若明珠,但是我的看法却是,这是荷叶上的珍珠一样的露珠,如荷珠美露,当它落在你的心尖,不会是珍珠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如山中清泉与雪水,让你觉得一种流水清澈忧伤的美。

这是女子的心声,因为感情纯粹而如天籁。

只可惜像这样的子夜歌,并不多。后人仿造子夜歌,来描写女子的音容样子,都带着男性不能深入的审美。写的最好的也只有李白,他胜在大气简洁,也输在大气简洁。

有时候我在想,写下源氏物语的紫式部,也是宋朝时期日本的女作家。只是中国唐朝没有出现一位同样有分量的女作家是为什么?

中国女子向不缺才华,比如这首子夜歌,已经是女子诗歌的尽善尽美,缺的只是被肯定和流传。

紫式部所在的年代恰是宋朝开始盛行理教的时期,那些在唐朝曾经飞扬的女子的才华已经被视为毒草,女子最真挚的感情和女性的视角不再被提倡表达。

子夜霜风阳春白雪(最美子夜歌宿昔不梳头)(6)

而剩下这首收录进乐府的子夜歌,是不多的女性的笔调和歌声,因为稀少,又因为真挚,更为可贵。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