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莱西市朴木镇因乡镇撤并,归于店埠镇撤并前的老朴木,有着辉煌的历史,单说在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上,就曾经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为青岛市第一个亩产“吨粮乡”,为此还留下了“朴木种麦子——后齐前不齐”的典故,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还有哪些出自寓言故事的歇后语 朴木这就歇后语是怎样流传开的?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还有哪些出自寓言故事的歇后语 朴木这就歇后语是怎样流传开的

还有哪些出自寓言故事的歇后语 朴木这就歇后语是怎样流传开的

2001年2月,莱西市朴木镇因乡镇撤并,归于店埠镇。撤并前的老朴木,有着辉煌的历史,单说在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上,就曾经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为青岛市第一个亩产“吨粮乡”,为此还留下了“朴木种麦子——后齐前不齐”的典故。

这个典故源自于创建“吨粮乡”的实施过程中。胶东地区冬小麦播种一直有个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下种正合适。意思是种麦子,按照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最佳时间,这时播种的麦子,长势壮,分孽多,产量高,而到了寒露,就有点晚了,气温走低,小麦出苗慢,麦苗弱,冬前分孽不足,会影响产量。因此,在创建“吨粮乡”时,乡里推出了“精耕细作创高产”的一系列措施,除了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改革小麦种植模式、实行配方施肥、调整浇水时间等新技术外,还在播种时间上严格划定截止日期,要求各村要在寒露前5天全部结束秋种,后来根据全球气温在逐年升高的实际情况,把最佳播种期推迟到国庆节前后,截止时间顺延到10月10号。领导在秋种现场会的讲话中用“不管你前期进度如何,到规定时间必须播种结束,后齐前不齐”这句话,严肃强调了秋种结束时间。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粮食年年增产,小麦、玉米两季亩产终于突玻了两千斤大关,实现了“吨粮乡”这个奋斗目标。“朴木种麦子——后齐前不齐”这句话也从此流传了下来,以至于后来时不时有人借用此话来推进工作,甚至有的在酒桌上还用这句话来督促人们哈酒。

这句话与现今常提的倒排工期实际上是异曲同工,都是一个时间与效率问题,通过设置最后闸板,断起退路,起到加压催进的效果。农业生产讲究春争日夏争时,而其它各项工作也都必须讲效率,抢时间。老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我们也常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抢险救灾有黄金72小时之说,建筑工程有最佳的几个施工月份,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它的最好实施阶段,长则几年,短则可能只有几分钟,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能抓住这个黄金时间,以时不我待的进取意识,争分夺秒,加快进度,完成任务,而是松松垮垮,不紧不慢,等天熬日,抱着一种干不完明天再干,有的是时间的态度,就有可能贻误时机,达不到预期效果,严重的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