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在《我爱这土地里》写道: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些年来老是执笔老家,很多人问我。我想:艾青的这两句诗是最好的回答。

——题记

听三妈讲了一个故事。说是从前北塂门口一周姓大爷年轻的时候去莱西卖牲口,中午饿了找了一个面馆吃饭。

进去就和小伙计说来碗面,小伙计赶紧问“你是要大卤面还是小卤面”,周大爷一听出门在外得要面子啊不能叫人笑话,于是就说“大卤面”。

不一会,面上来了,周大爷一愣:这是啥大卤面,连块肉没有,就它娘的一个大“黏蛾”和一层碎菜沫子。于是看了看周围的,人家小卤面里都有块大片肉,一气之下拿起筷子就把大黏蛾捞出来准备丢掉。

这时候邻座老头急了说“掌柜的,你不吃这大黏蛾能不能给俺啊”,周大爷顺手送了一个人情。邻座老头边吃边说“太感谢了掌柜的,这东西肉乎乎的太鲜了”,周大爷不屑一顾哼了一声“这玩意我们那里都是攒粪滴”,哈哈哈说得老头直白瞪眼。

老家土话叫的这种大黏蛾是一种纯野生食用菌,这是一种黄色的蘑菇之类的东西,生长在乱草丛里或者松树柞木堆下,黏糊糊的厚厚的肉感十足,一般是晾干以后冬天炖肉炒菜吃,味道鲜美有种特殊的菌味。从前在我们马石山区秋天雨后满山遍野都有,因为根部有沙吃起来麻烦,最主要的是大伙主要吃的是同期更为鲜美的“扎蛾”,所以黏蛾多了就捡回来攒粪。窝烤这可是天然美味肥料啊,你说用这肥料的庄稼能不香嘛,难怪为什么吃不出从前的味道了。

现在生活好了,想吃啥有啥,可是真的吃不出从前的感觉了。非常怀念以前乡下那种吃的玩的,永远也回不去从前了。现在这种菌类还有,只是很少见到了。世界变了,生态也不是从前的原始模样了。

以前孩童时候最爱吃的是老妈烙的油层饼,一层一层的香喷喷的,多吃也不腻。有一次学校组织去山里打石子,中午带的饭就是油层饼,用一个小手绢包着带上。中午吃饭的时候,打开就吃上了,那种感觉真是又香又脆心里甜。吃完了看看小手绢感觉不对,好好看看原来是吃错了。邻居立平同学也带的手绢包的油层饼,搞混了哈哈哈,老师说没事就权当换过来吃了。四五十年过来了,几次叫老妈烙油饼吃,就是整不出来原来的样子了。老妈说可能是饼这面不行,以前的面劲道也香,小麦用的都是有机肥料,土地也是肥沃的。现在可好,化肥农药离不开,地的营养成分也变了,都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怀念从前,心依然就好。

各城市有名的面卤面(大卤面还是小卤面)(1)

各城市有名的面卤面(大卤面还是小卤面)(2)

各城市有名的面卤面(大卤面还是小卤面)(3)

各城市有名的面卤面(大卤面还是小卤面)(4)

各城市有名的面卤面(大卤面还是小卤面)(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