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侯混战,民不聊生。

这是一个大争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无数布衣士子,打破时代的束缚,登上了历史舞台,成就了自己的美名。

但也有些历史人物,却留下了万世的骂名,比如说赵国的赵括。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被白起围困(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原因深探)(1)

提起这个名字,绝对是历史上被人耻笑的笑柄,而纸上谈兵也成为了他永远无法甩脱的标签,这倒也不怪别人,谁让他在长平之战中输的一塌糊涂?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一场超级大兵团作战,作为这场战争的两大主角,秦国和赵国双方投入了近百万的兵力。

放眼当时整个世界,如此大规模的战争是绝无仅有的,就拿欧洲来说,双方若能拿出两三万的兵力作战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大战了,投入百万的兵力,那实在是无法想象。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被白起围困(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原因深探)(2)

赵国作为当时在军事上能和秦国一较高下大国,可以说这场战争决定了当时战国历史的走向,秦国赢,东出再无拦路虎,赵国赢,秦国在统一的道路上还得再修炼几年。

最终的结果,自然是秦国胜出,但是就当时而言,无人能预测到这场战争的结果,即便是强大的秦国,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不然就不会搞那一套悄悄换将,收买赵国朝堂重臣的勾当了。

在秦国糖衣炮弹的袭击下,赵国将善守的廉颇换成了冒进的赵括,然后将秦国的王龁悄悄换成了百胜将军白起,结果赵国大败。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被白起围困(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原因深探)(3)

但这些只是战争中将领的因素,如果我们对赵国惨败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一下,便会发现,廉颇的守不是妙计,赵括的攻才是出路,毕竟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将领只是一部分。

我们一起来看。

长平之战的起因

公元前270年,秦国越过韩国攻打赵国,结果却被赵国的马服君赵奢打败,这个赵奢就是赵括的父亲。

此战之后,秦国认识到,此时的实力还不足以横扫六国,便继续闷头发展,而投奔秦国的范雎适时出现,为秦国指明了统一的正确战略,即:远交近攻。

在这种战略之下,秦国开始对家门口的魏国和韩国动刀。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被白起围困(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原因深探)(4)

公元前262年,秦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彻底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这也就意味着秦国已经将韩国的上党郡视为了囊中之物。

上党郡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早在韩赵魏分家的时候,就将上党郡一分为三,这三家各占其一,秦国出兵韩国的野王,也就是要拿下上党郡,进而威胁魏国和赵国。

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韩国举起了白旗,并向秦国表示,甘愿献出上党郡以平息战火,并派出了冯亭去上党郡办理土地转让的交接仪式。

可是这个冯亭觉得将上党郡给秦国还不如给赵国,毕竟他们在五百年前还是一家,所以转手将韩国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国。

赵孝成王看着天下掉下来的大馅饼心痒难耐,便召集大臣商议,该不该吃。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被白起围困(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原因深探)(5)

平阳君赵豹觉得这个冯亭不安好心,摆明了要想将秦国的怒火转嫁给赵国,便建议不接受这块地方,可平原君赵胜却觉得不要白不要,便建议赵孝成王接受。

最终赵孝成王采纳了赵胜的建议,并且派赵胜去接收此地,又派大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

秦国看着赵国这么不识趣,便决定出兵率军攻打上党,一场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长平之战的过程

秦国的王龁虽然比不上白起,但是身上也有两把刷子,很快攻占了上党,廉颇便在长平接受不愿意归降秦国的上党郡民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赵国接收上党郡实在是一步臭棋,不仅没有得到上党,反而引起了秦国的不满。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被白起围困(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原因深探)(6)

随后,王龁便带着大军开始进攻长平,在秦军的进攻下,赵国的前沿阵地被攻破,廉颇也被击败,连带着还损失了四名都尉和两个重要军事据点。

廉颇无奈,便筑起了高高的围墙,龟缩在营地中不敢应战,在秦国的强攻下,赵国又损失了两名都尉。

赵军的连败,彻底让廉颇失去了硬碰硬的底气,便退守到丹河东岸,日夜修筑壁垒,决定要与秦国打一场持久战。

廉颇的畏惧让赵孝成王很难受,于是多次催促廉颇主动出击,但廉颇却来了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愣是不理睬赵王的指令。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被白起围困(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原因深探)(7)

在这种情况之下,秦国又派人到赵国实施反间计,赵孝成王信以为真,果断启用赵括,让他带着大军换掉廉颇。

赵括到了战争上,便想着速战速决,结果中了白起设下的圈套,致使五十万大军陷入了白起的包围圈。

在赵括的数次强行突围下,依然无法突出重围,赵括被射杀后,赵军投降,最终被白起尽数坑杀,只留下了200多名少年,让他们回赵国报丧。

最终这场大战以秦国的胜利告终。

将领背后的国力比拼

在我们看来,赵括的冒进是赵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也活该他被人耻笑。

但是实际上,赵括的冒进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是当时赵国的国力决定的,这也是赵孝成王多次让廉颇速战速决的原因所在。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被白起围困(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原因深探)(8)

战争伊始,廉颇多次失败后便想着与秦国进行消耗战,在当时确实不是妙计,因为此举与赵国的地理环境和战略环境极其不符合。

自从赵武灵王军事改革之后,赵军在军事上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与匈奴长期战争而练就的强大的突击能力,所以,当时的赵军根本不擅长防守战,而是擅长突击战。

反观秦国对防守战却十分精通,他们曾经凭借着地形优势,可以多次打退山东六国的合击便是明证。

这也就是说,从战争开始,廉颇就选用了用自己的短处去碰秦国的长处,这也使得战争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秦军主动赵军被动的局面。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被白起围困(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原因深探)(9)

后来赵括带着近五十万的大军支援长平,这看似十分有威慑力,但实际上军队的数量越多,则更加不利于防守战。

因为这么庞大的士兵数量,每天所消耗的粮草是无法想象的。

当时赵国军事虽强,但在经济上很疲软,根本支撑不起几十万大军来打消耗战,而秦国就不一样了,秦国军事虽强,但经济更强。

这两国的情况就好比二战之后的苏联和美国,苏联最终的解体,其实就是赵国要打消耗战的结局。

所以就当时秦赵两国的国力而言,廉颇的防守不是妙计,赵括的进攻才是唯一出路。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被白起围困(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原因深探)(10)

只不过赵括的军事能力太摆不上台面,而他所面对的又是秦国无一败绩的常胜将军白起,所以他的进攻最终葬送了整个赵国。

由此可见,长平之战中战国战败赵括的冒进虽难逃其咎,但在当时却是赵国破局的唯一的办法,毕竟战争打得是综合国力,消耗战更是如此,变法不彻底的赵国注定要被秦国吃掉,只是赵括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等。

(图网,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