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善作带有禅境的诗,曾写一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这两句诗充分地将佛理中的“无常”现象告诉世人。南怀瑾对苏轼这首诗的解释非常有趣:“人似秋鸿来有信”,即苏东坡要到乡下去喝酒,去年去了一个地方,答应了今年再来,果然来了。“事如春梦了无痕”,意思是一切的事情过了,像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住也无痕迹。

做人应该有自己的执着(做人不可过于执着)(1)

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老年人常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了无痕。

人世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幻。万物有生有灭,没有瞬间停留,一切皆是“无常”,如同苏轼的一场春梦,繁华过后尽是虚无。如果人们能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的境界,那就不会生出这样那样的烦恼了,也就不会陷入怪圈不能自拔。

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对繁华的虚无便看得很透。她的小说总是以繁华开场,却以苍凉收尾,正如她自己所说:“小时候,因为新年早晨醒晚了,鞭炮已经放过了,就觉得一切的繁华热闹都已经过去,我没份了,就哭了又哭,不肯起来。”

张爱玲生于旧上海名门之后,她的祖父张佩纶是当时的文坛泰斗,外曾祖父是权倾朝野、赫赫有名的李鸿章。凭着对文字的先天敏感和幼年时良好的文化熏陶,张爱玲7岁时就开始了写作生涯,也开始了她特立独行的一生。

做人应该有自己的执着(做人不可过于执着)(2)

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显赫的身世背景并没有让张爱玲从此置身于繁华富贵之乡,相反,正是这优越的一切让她在幼年便饱尝了父母离异、被继母虐待的痛苦,而这一切,却不为人知地掩藏在繁华的背后。

其实,纸醉金迷只是一具华丽的空壳,在珠光宝气的背后通常是人性的沉沦。沉迷于荣华富贵的人通常是肤浅的人,在繁华落尽时他会备受煎熬。转头再看,执着于尘俗的快乐,执着于对事物的追求,往往最受连累的就是自己,因为你通常会发现,你所执着的事物其实并不有趣,而且时有令你一无所得。

赵州禅师是禅宗史上有名的大师,他对执着也有很精彩的解释。一次,众僧们请赵州禅师住持观音院。某天,赵州禅师上堂说法:“比如明珠握在手里,黑来显黑,白来显白。我老僧把一根草当做佛的丈六金身来使,把佛的丈六金身当做一根草来用。菩提就是烦恼,烦恼就是菩提。”有僧人问:“不知菩提是哪一家的烦恼?”赵州禅师答:“菩提和一切人的烦恼分不开。”又问:“怎样才能避免?”赵州禅师说:“避免它干什么?”

赵州禅师的话语给我们以足够的启示。人为什么放不下种种欲望?为什么追求种种虚华?就因为他们还有没有看清事物的表象,心存欲念,执着不忘。

做人应该有自己的执着(做人不可过于执着)(3)

真正的虚空是没有穷尽的,它也没有分断昨天、今天、明天,也没有分断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这么一个虚空。天黑又天亮,昨天、今天、明天是现象的变化,与这个虚空本身没有关系。天亮了把黑暗盖住,黑暗真的被光亮盖住了吗?天黑了又把光明盖住,互相更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