疒【nè】,會意字,从人从爿(爿是床的初文),像一個人得了重病躺在床上,人的前後還有一些小點,表示在出虛汗。篆文將人與爿疊合在了一起。「疒」是「病」的本字,本意指重病。由於「疒」作了偏旁,於是另加聲符「丙」,寫作了「病」。
《說文解字·疒部》疒:
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
以「疒」作意符的形聲字有很多,都與疾病有關:
疾病、瘟疫、疼痛、症(病症)、療(治療)、痊癒、疚(久病不愈)
疲(疲倦)、瘁(勞累)、瘦(瘦弱)、癟(乾癟)、疵(瑕疵)、瘤(腫瘤)、
皮膚疾病:
癢/痒(皮膚搔癢)、疙瘩(皮膚上突起的小硬塊)、疹(皮膚發炎引起的紅色小顆粒)、痱(汗腺發炎引起的小红疹)、癬(真菌引起的皮膚病)、疱(皮膚上長的水泡)、痘(皮膚上的豆状膿疱)、瘡(皮膚潰爛)、痣(皮膚上的深色斑點)、痂(傷口癒合時結成的硬殼)、疤痕、
肢體疾病:
痹(由風、寒、濕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瘸(手或脚偏廢)、癱瘓、
精神疾病:
瘋(本義是偏頭痛)、癲(精神錯亂)、癡/痴(癡呆)
呼吸疾病:
痰(喉嚨口的黏液)、癆(肺結核)
病【bìng】,源自「疒」字。古時候外傷或小病稱「疾」,內臟的重病才稱「病」。
《說文解字·疒部》病:
疾加也。从疒丙聲。
《周禮·天官》有「醫師」掌醫之政令。有「疾醫」,
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
四季分別有四季的流行病。春天陽氣升,易頭痛。夏天易得疥瘡,秋天易發瘧疾,冬天易患咳嗽。
【病入膏肓】
膏肓,是相傳是身體內藥力所不及的地方。指病已危重到無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發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左傳.成公十年》
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
【諱疾忌醫】
諱,是避忌。忌,是害怕。
本義是隱瞞自己的疾病,不願接受醫治。今天用來指拼命掩飾自己的過失,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善意規勸。
《韩非子》中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名医扁鹊三次見蔡桓公,都看出蔡桓公有病,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但蔡桓公不覺得自己有病,也不肯就医治療。沒多久,蔡桓公身上痛得實在忍受不了了,再去找扁鵲,扁鵲已經逃走了。而蔡桓公沒多久也就病死了。
《韩非子·喻老》扁鵲曰:
「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鍼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腠理是皮下和肌肉的交接处,病還好治。等病入骨髓,那神醫也無可奈何,只能逃走了。
《焦氏易林·睽之大畜》:
匿病不醫,亂政傷災。紂作淫虐,商破其墟。
《焦氏易林·損之泰》:
疚(病)君敗國,使年大傷。
久病的國君是敗國之君。明知自己有病,還要「諱疾忌醫」,結果是把國家的政事搞的一團糟。就像商紂王一樣,國破家亡,災荒連連,曾經繁華的商都也成了一片廢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