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发病特征及防治方法

_聂祥友

1 发病特征

1.1 早疫病

1.1.1 叶片 发病初期,叶片上有许多褐色圆形斑点,直径约为3.5 mm。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逐渐呈近圆形,呈深褐色或黑褐色,肉眼可见明显的同心轮纹,轮纹内部呈黄褐色。叶片一般为下部老叶先开始染病,然后叶片先局部枯死,再整片叶干枯、脱落。当环境湿度相对较大时,叶片病斑上长出霉状物,霉菌颜色为黑色。

1.1.2 叶柄 叶柄感染后,出现条状、褐色的病斑。若治疗不及时,病斑逐渐变大,形状由最初的圆形蔓延为椭圆形。

1.1.3 茎 茎部感染后,病斑呈灰褐色,受害多为分枝处,严重时茎可枯死。

1.1.4 薯块 薯块发病后,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或深褐色病斑,且病斑和健康部位分界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病变部位逐渐凹陷,薯块组织逐渐干腐。若窖内或贮藏环境相对湿润,病斑会出现黑色霉层。

1.2 晚疫病

1.2.1 叶片 发病初期,叶片上有许多不规则斑点,直径约为 4 mm,呈黄褐色或绿褐色。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边缘呈水渍状呈褐色。当环境湿度相对较大时,叶片病斑上长出霉状物,霉菌颜色为白色,叶背处观察更加清晰。随着病情发展,发生病变的叶片质地变脆,用手一捏即可破裂,浅褐色,一般白霉主要集中在病斑中心。病情严重的叶片会萎蔫、下垂,最后整片叶呈黑褐色。全株感染时可嗅到腐败气味。

1.2.2 叶柄 受侵害较轻,若染病,病变部位呈褐色。

1.2.3 茎 茎感染后,发病初期出现条状、褐色的病斑,空气湿度较大时会出现白霉。

1.2.4 薯块 发病初期,病斑为不规则的褐色或紫褐色病斑,病变部位稍凹陷,空气干燥时,薯块组织干燥、发硬。若窖内或贮藏环境相对潮湿,薯块软腐,也容易感染其他杂菌。

2 发生特点

2.1 早疫病

2.1.1 病原微生物 真菌疾病,病原微生物为茄链格孢,其可在 15~33℃下分生孢子,当温度超过 55℃,分生孢子一般在(7±2)min 死亡,环境温度低于 1℃后无法分生孢子。

2.1.2 传播途径 茄链格孢病原菌可通过分生孢子的形式或以菌丝体的方式在病残株上过冬,若感染该病原菌的带病薯块在窖内贮藏,该病原菌也可过冬,并通过种薯切块种植时成为次年的病原体。若土壤表层中有该病原菌,因其环境适应性强,可越冬。若土壤深层 10 cm 以上残留该病原菌,其生活力会严重下降。但若土壤保温保墒性较好,第 2 年土壤温度升高后,该病原菌可随土壤气孔直接侵害马铃薯植株。

茄链格孢病原菌出土后,可通过灌溉、风扩大感染面积,最初以侵害老叶为主,若发病期间空气湿度较大或降水量较多,容易呈大面积流行。

2.1.3 发病条件 茄链格孢病原菌分生孢子的最适温度为(14±2)℃,早疫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7℃左右,当湿度超过 80% 时(表 1),分生孢子一般不到 40 min 即可萌发,病程潜伏期为 48~72 h。一般土壤贫瘠、含水量低、肥力差的马铃薯田不易发病或发病较轻。

2.2 晚疫病

2.2.1 病原微生物 真菌疾病,病原微生物为致病疫霉,其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的最适温度为12℃,孢子囊的形成温度为(16±9)℃,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

2.2.2 传播途径 致病疫霉主要以菌丝体感染薯块,窖内贮藏时可过冬。病薯感染后,部分种薯无发芽能力,而具有发芽能力的病薯在幼芽出土后,可感染土壤、地表植株。致病疫霉病原菌可随着灌溉、风、农事操作等扩散感染。同时,病叶上的孢子囊若进入土壤内感染薯块,第 2 年也可作为传染源传播病菌。

2.2.3 发病条件 根据其发病的气候条件来看,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时间一般正值开花期。此时白天气温在(22±2)℃,夜间气温为(11±2)℃,早晚温差较大,夜晚还容易出现水珠。在这种温度下,当空气湿度超过 75% 时,一般病原菌潜伏48 h 后就可发病;若空气湿度超过 95% 时,不足8 h 即可快速扩散病情。晚疫病传播速度快,一般不到 2 周可扩散至全群。

表 1 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温湿度和发病季节情况

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区别(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发病特征及防治方法)(1)

3 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3.1.1 选择抗病力较强的马铃薯品种

3.1.1.1 抗早疫病较强的品种 为降低早疫病发病率,需要选用早熟、抗早疫病品种,这样可提早收获,避开高温高湿季节。适宜栽植品种有:“中薯 2 号”(早熟品种),出苗后 50~60 d可成熟,株高为 65 cm,薯块为白皮白肉,商品薯率超过 90%,种植密度为 3500~4000 株 /667 m 2 ,产 量 为 2000~2500 kg/667 m 2 , 环 境 适 应 性强,具有稳产、抗病性高、天然结果多、结薯集中等特点,其薯块淀粉含量为 16%,还原糖含量不足 0.2%,耐贮藏;“中薯 4 号”(早熟品种),出苗后 60~65 d 可成熟,株高为 50 cm,薯块为淡黄皮淡黄肉,商品薯率不足 72%,种植密 度 为 4500~5000 株 /667 m 2 , 产 量 为 2000~2500 kg/667 m 2 ,“中薯 4 号”生长势强,具有结薯早、耐贫瘠,结薯集中、薯块大而整齐等特点。其薯块淀粉含量为 12%,还原糖含量为 0.39%。

3.1.1.2 抗晚疫病较强的品种 为降低晚疫病发病率,需要选用中晚熟或较早熟且抗病性强的品种。适宜栽植品种有:“宣薯 5 号”(中熟品种),适宜栽植时间为 3 月中上旬,生育期为112 d,株高为 85 cm,薯块组织呈白色,大中薯率超过 77.5%,种植密度为 3500~4000 株 /667 m 2 ,产量为 2500~3000 kg/667 m 2 , 抗晚疫病能力强,结薯分散,其薯块淀粉含量为 23.37%,还原糖含量为 0.14%,耐贮藏;“宣薯 6 号”(中熟品种),适宜栽植时间为 3 月上旬,生育期为119 d,株高为 83 cm,薯块为白皮白肉,大中薯率为 68.6%,种植密度为 3500~4000 株 /667 m 2 ,产量为 2500~3000 kg/667 m 2 ,抗晚疫病能力强,天然结实性弱,其薯块淀粉含量为 13.99%,还原糖含量为 0.165%,耐贮藏。

3.1.2 播种管理

3.1.2.1 早疫病防治 首先,调整苗床温度,苗床含水量控制在 65% 左右,幼苗长到 2 叶 1 心时及时分苗,以防马铃薯幼苗徒长。其次,若田间早疫病发病严重,要和非茄科蔬菜进行 3~4 年的轮作。同时,做好整地起垄工作,尤其是要保障田间排水通畅,若为大棚育苗,需要增加通风,以防高温、高湿造成真菌扩散。

3.1.2.2 晚疫病防治 薯块播种时需要精心挑选,剔除病原菌感染薯块。薯块切割时要做好刀片消毒。

3.1.3 田间管理

3.1.3.1 早疫病防治 首先,基肥要以腐熟农家肥为主,并增加适量的磷、钾肥,后期追肥多采用根外追肥的方式。其次,做好田园清洁工作,若发现病株,拔除后统一烧毁,切勿残留病原菌感染的病叶、茎和块茎等。

3.1.3.2 晚疫病防治 马铃薯开花期间做好田间调查,立即拔除病原菌感染的根、茎,拔除后向土壤中撒上石灰粉。

3.2 化学防治

3.2.1 早疫病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 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间隔 8~9 d 喷洒 1次,连续喷洒 2~3 次。或喷洒 72% 霜脲·锰锌7200 倍 液, 间 隔 8~9 d 喷 洒 1 次, 连 续 喷 洒2~3 次。

3.2.2 晚疫病防治 研究发现,50% 氟啶胺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最佳,施加量为15 g/667 m 2 ,终防效超过 90%。也可使用 25% 嘧菌酯悬浮剂(施加量为 5 g/667 m 2 )、25% 吡唑醚菌酯乳油(施加量为7.5 g/667 m 2 ),防治效果较好,间隔8~9 d 喷洒 1 次,连续喷洒 2~3 次。

3.3 种薯消毒

3.3.1 草木灰拌种 先用 28~32℃温水洗净切好块的马铃薯种薯,然后再拌入到新鲜的草木灰中,切割的伤口需要均匀蘸取草木灰,然后立即播种。该方法不仅能降低发病率,还能减少烂种发生。

3.3.2 药剂浸种 将切好块的马铃薯种薯置于1% 高锰酸钾溶液内 20 min,接着平铺在干燥、通风处,阴干后再播种。

3.3.3 药 剂 拌 种 将 切 好 块 的 马 铃 薯 种 薯(1000 kg)用 30 g 农用链霉素和200 g 克露 72% 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

3.4 种薯贮藏

3.4.1 入窖前清洁 入窖前需要做好环境清洁,并在地面、墙面撒上适量的白灰,全窖喷洒 72%克露杀菌剂。

3.4.2 入窖管理 马铃薯种薯品质不仅影响产量,也关乎早疫病、晚疫病的发病率。因此,要选用品质好的马铃薯作为种薯,贮藏前要平整、晾晒,剔除有病虫害的块茎。为防止贮藏空间的温湿度和气体消耗,窖内贮藏的量要控制在30%~50%。窖内温度维持在 2℃左右,湿度以85% 为宜,窖内有适量的光线,定期通风。

4 总结

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均为真菌感染,且马铃薯受到侵害后,其叶片、茎与块茎等病变部位均呈褐色或黑褐色,并在空气湿度相对较高时出现一层霉斑。但是两种疾病的病原真菌类型不同,霉层的颜色不同,早疫病霉层的菌斑呈黑色,而晚疫病呈白色,两种真菌感染后的病斑轮纹不同,也可以作为早疫病和晚疫病鉴别的主要标准之一。前者肉眼可见明显同心轮纹,后者无该样式轮纹。由于不同真菌的防治和用药方法不同,薯农必须做好鉴别才能用对药,及时控制感染,保障马铃薯产量和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