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季度宰杀毛鸡同比增长146%,销售冰鲜冻品同比增长210%,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5%,宰杀环节毛利润增长4000多万元。
一家成立45年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如何在疫情期间取得如此骄人成绩?日前,记者来到企业,一探究竟。
严把质量:追着流水线,基本不停歇
公司旗下企业山东尽美食品有限公司,是诸城外贸人口中的第二冷藏厂。记者在厂区门口经过测温,衣帽间外酒精消毒后,来到了生产车间的参观走廊。进车间,还需要穿防护服、防护帽,不留一寸毛发在外,只露出两只眼睛。
车间内,人人只顾低头操作,娴熟的刀法将鸡肉切割分块。卫检班班长张春霞正在生产线上来回走动,她负责车间里产品质量和问题追溯,是唯一追着流水线行走的人。
“一天少不了几万步,基本上不停歇。”温度计、尺子和秤是张春霞手中的三大工具,她要在流水线循环检查产品质量。
1991年入厂后,张春霞一直在鸡肉分割车间。一袋子鸡肉有多重,一块鸡肉规格有多大,一眼就能看出来,“一块300克的鸡胸肉,我估测的净重上下不超过2克。”
辨识肉品规格和质量有着“火眼金睛”,不过,一旦走进车间只能依照防护服着装辨识人员。“穿黄衣服的是班长,白衣服的是操作员,蓝色衣服的是消毒人员,红帽子的是车间主任。你只能通过这个判断了,一人一岗,都在低头不停操作,不好辨认。”张春霞说,一条线上80多道工序,人人都跟着节奏忙碌。
因为疫情的原因,最近张春霞多了一项工作:进车间前,要监督人员消毒杀菌。“员工6点半到厂,我要提前二十分钟到岗,工作量大了很多。”张春霞说,现在每个人因为防疫事项,进入车间的时间增加了十多分钟。
订单爆棚:“后队”变“前队”,破解用工难
车间最东侧,是分割加工的最后环节。中午12:00,加工线停工,腿肉班职工陈安英走出车间。陈安英来厂里已经18个年头了,主要是分割鸡腿肉。
“一块鸡腿就能做出100多个品种,这几天我们班主要为美国泰森食品加工订单,按照客户的要求为鸡腿去皮、去骨、修剪脂肪。”陈安英说。
相比去年,陈安英做的工作“粗糙”了些。“因为疫情期间缺少员工,一些细分规格的订单我们不敢接了,干不过来。一些长期合作伙伴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下半年。如果继续接细分市场订单,效率会慢2倍,人员跟不上。”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徐茂雷告诉记者。
在生产车间,从宰杀到加工,自动化设备并不缺少,掏脏、分选、剔骨都可全自动作业。“一台自动分割机可代替5个人,效率很高。不过人工还是大量需要,因为机器分割不能保证腿肉的完整性,经济效益就低了。”徐茂雷说。
因为集团养殖户全年不休,宰杀车间正月初四就开始上班了。熟食加工车间正月初六正式开工。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刚开工时,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各公司员工缺口达2000余人。
“那时候我们机关后勤人员都自发报名支援一线车间,替代性地做一些装袋、称重等简单工作,让工人们得以心无旁骛地从事专门的操作,劳动效率大幅提高。”多次下车间帮工的集团公司秘书科长王永圣说,由于终端市场还没完全开市,熟食加工厂等环节的职工调配到宰杀分割车间,“后队”变“前队”千方百计解决缺人工的难题。
因势而变:开拓新渠道,网销到社区
“现在市场还没完全回暖,如今产品一半销售,一半留做库存。”徐茂雷坦言,一季度6个加工厂内销熟调产品产量同比减少18%,销量同比减少26%,出口同比减少15.5%。
两年前,诸城外贸的产品除去出口,内销市场主要是供应学校、单位、快餐店和农贸市场。疫情期间,面对终端市场和流通市场的萎缩,购物的主要渠道超市销量一直在增加。
“去年超市销量还只占我们产量的30%,到2月已经增加到了60%。”诸城外贸食品销售公司经理丁金国给出了一组数据,2月通过商超渠道走货的生鲜冷冻产品共1300吨,完成计划的178%。到3月份,全国各地超市每天销量已达300吨。
“不过,一吨鸡肉配送到超市成本增加了500多元,物流运费也上浮了50%。”如今最让徐茂雷头疼的就是物流运输。
面对此次疫情,对于诸城外贸人来说,网销开通得晚了些,不过开拓性和带动意义极大。“我们在诸城当地利用公众号推出了‘惠民直通车’,诸城人在微信群里转发较多,个人或单位只要登录下单就可以。食品销售公司统一配送,直接供应到社区、乡镇或村落。价格比超市稍低,也方便了市民。”丁金国说,2月11日开通直配本地的网络平台后,到5天后的第一个结账日,共接单4252单,销售额2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