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熊猫,几乎所有人脑海中浮现出的都是我们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也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滚滚”、“胖达”。大熊猫可以说是当今动物界最火的大明星,不光在我们中国出名,也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
前几天中国召回了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的两只大熊猫,其中一只已经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美国人民非常不舍,还举办了隆重的告别仪式,足以说明大熊猫的受欢迎程度了。
但是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熊猫”这个名字,其实原本不属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而是属于另一种萌物——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小熊猫很可爱,也是现在最受欢迎的动物明星之一,熊猫这两个字,其实最早就是小熊猫的名字。
早在1915年编写、1935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中,就有了“熊猫”这个词条,并在重制版中给出了绘画配图,无论是文字描述还是配图,描述的都是现在的小熊猫,而不是大熊猫。
而到了1938年,我国出版的《辞海》中收录的“熊猫”词条,看描述就已经是现在的大熊猫了。从时间上来说,熊猫一词最早见于书面就是指的小熊猫,后来才被大熊猫“抢走”。
还有大熊猫的外号胖达,是Panda这个英文单词的音译。其实Panda也是如此,(本文由温晨原创)它来源于尼泊尔语,意思是“红色的猫、狗”,最早就是称呼小熊猫的。
后来大熊猫进入世人的视野,几经周折后被分到了熊猫科(现在不是了),中文上为了跟原本的“熊猫”区分开而被命名为大熊猫,以前的熊猫也就成为了小熊猫。英文方面也一样,为了跟小熊猫区分,大熊猫在原有的小熊猫英文名字Panda前面加上了一个Gaint,而小熊猫的名字前面则对应加上了一个Red,或Lesser、Common。
最后这个词的意思是“普通的”,也证明了Panda这个名字原本就是小熊猫的,有了Giant panda以后小熊猫才变成了Common panda(普通熊猫)。
至于二十年前(1999年)传遍大陆和台湾省的“熊猫”原本是“猫熊”念反了的说法,也只是一个台湾姓李的圈外人士杜撰的谣言,发表在《咬文嚼字》刊物上。在台湾方面,1980年台北出版的《辞海》中只有“熊猫”的条目而没有“猫熊”的条目,1981年出版的《重编国语辞典》中也是只有“熊猫”的词条而并无“猫熊”的说法。
而大陆方面最初的《中华大字典》、《辞海》等文献都是上下竖直排版的文字,不可能把“熊猫”二次读反,40年代后电台播报也很普遍,更不可能产生误读后被大众承认,从此以错为对的说法。
那么大熊猫在被命名为大熊猫前,在民间都叫什么呢?那就多了,常见的有这么几个:貘、貊、貔、花熊、竹熊、食铁兽、白豹、白罴。直到被学界正式定名为大熊猫,才算是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呼,但是在陕南一带的山区中,大熊猫仍然被叫成花熊。
关于食铁兽这一说法,据推测应该是当初野生的大熊猫经常跑到山下居民家中偷吃的,为了偷锅里的食物会把金属的锅碗瓢盆啃变形,所以被误认为可以吃铁,后来更是被无聊的文人讹传成了“能舐食铜铁,须臾便数十斤”,很夸张。
大熊猫被发现以后,它在分类学的归属也一直有争议,一开始它被命名为黑白熊,分类学上也被归为熊科,后来又被归到熊猫科(与小熊猫一起),还在浣熊科的边缘摇摆了一段时间。
后来经过更加科学和严谨的谱系学研究和基因测序,目前最权威,也是被IUCN承认的分类方式是:大熊猫属于熊科Ursidae,大熊猫属Ailuropoda。
小熊猫的分类归属也是很有波折的,最早单独占有一个熊猫科,后来跟大熊猫一起在熊猫科呆着,后来有段时间流行形态学分类方式,小熊猫因为长相相似被分到了浣熊科,再后来科技手段更加完善了,小熊猫又离开了浣熊科,单独组成了一个小熊猫科(Ailuridae),目前仍然是独占着这一科。
但是在小熊猫科下还有几种已经灭绝的动物,如古小熊猫、短鼻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