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淑娟 见习记者 王慧杰 郭军晓 东营报道

发展特色产业,树立品牌优势,是提升乡村振兴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民的种植不再局限于传统作物,而是紧随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一座座各色各样的新型农产品大棚在广饶大地上建起,探索出了一条条产业振兴、品牌带动的发展之路。

在广饶县李鹊镇梨园村金聚园苗木种植合作社不远处广阔的土地上,一栋两千多平方米“身披”黑色防晒网的大棚矗立田间,走进棚里,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沙土地上,一根根约二十厘米高的木段整齐铺展开来,其上黑褐色状如灵芝般向四周伸展的“神秘植物”便是名为桑黄的名贵中药材。

东营市生态农业大棚建设(广饶县森林黄金)(1)

“桑黄是一种名贵的中药,这种药用真菌过去只能在潮湿的深山密林中找到,因此市场潜力巨大,每斤的售价也相当可观,一茬采摘就能回本,回报率极高。”梨园村金聚园合作社负责人陈宝秋告诉记者。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将桑黄这类从前只能野外采摘得来的中药材由室外移到了室内,使得人工培育种植桑黄成为了新趋势,进一步拓宽了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

一株桑黄,从种植、生长到采摘,周期长达3年。为了保证年年都有可以采摘售卖的桑黄,陈宝秋购买了处于不同生长期的桑黄,保证了初期桑黄的产出量,避免了由于成长周期长导致的无菌可采的尴尬局面。目前,经过了近几年的精心培育,陈宝秋的桑黄种植基地已经拥有了2万余株桑黄菌棒,大棚内使用了自动化的温度、湿度检测设备,通过这类技术,对棚内各项指标进行监控,自动开启和关闭淋喷装置、遮阳布和排风扇,对大棚内的空气温度、湿度等数值进行控制,不仅方便了大棚管理,还使得棚内桑黄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中,保证了桑黄的产量,还让人工培育的桑黄比起野生桑黄的药用价值高出不少。

东营市生态农业大棚建设(广饶县森林黄金)(2)

现在,合作社内第一批桑黄已经采收完成,初期加工后,一斤能卖到100多块钱。待到10月份左右,第二茬菌棒也将达到采摘条件。“我们的销路不用愁,现在已经与吉林一家公司达成协议,形成订单销售,还有不少周边地区的人前来寻求购买。”陈宝秋说道。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依托桑黄种植,广饶县李鹊镇梨园村进一步夯实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望着一座座排列整齐的桑黄大棚,一排排长势喜人的桑黄菌棒,陈宝秋再一次发自肺腑地说:“桑黄不仅是我的创业梦,更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梦,要与周边更多的农户共同种植桑黄,一起致富、一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