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铁路巨大变革,汽笛声声倾献铁路文学嘹亮的礼赞(1)

歌颂铁路巨大变革,汽笛声声倾献铁路文学嘹亮的礼赞(2)

歌颂铁路巨大变革,汽笛声声倾献铁路文学嘹亮的礼赞(3)

                           本报编辑部

图一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寄语 《汽笛》副刊创刊1500期。

图二为铁凝和 《汽笛》副刊青年编辑胡俊杰合影。 胡俊杰供图

图三为王福春摄影作品

    诗人说过,汽笛一声引燃文学嘹亮的乡愁。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今天是 《汽笛》第1500次和你相见。这也意味着 《汽笛》与时代同步并精神抖擞的 “文学火车头”以第1500期的期许和祝福守护你的生活,守护文学的长青树和时代常新的梦想。

    当文学以火车之名出发,汽笛一声引燃的岂止是嘹亮的乡愁,更是我们一直以来共同守护的梦想、理念和珍贵的信仰之路。

    作为新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文学副刊之一,由郭沫若题写刊名的 《汽笛》副刊到今天已经1500期了。1949年5月1日,在解放战争的炮火声中, 《人民铁道》报诞生;1950年10月11日,《汽笛》副刊创刊。作为铁路文学的 “发刊词”和 “进军号”, 《汽笛》以1500次的奋进,讴歌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和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铁路事业。如诗人所说, “这是我向阳的国家啊,看岁月推陈,新生赶路”——汽笛嘹亮,文学推陈出新,梦想辉煌。

《汽笛》为新中国鸣笛

    春风化雨1500期。文学和梦想,让我们步入一个新时代,让我们得以用文学礼赞如万物常新的劳动和前进的世界。

    《汽笛》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汽笛》作为铁路文学的 “火车头”到底激励着我们什么?回眸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让我们回到 《汽笛》元年:1950年10月11日 《汽笛》副刊创刊。刚刚调入 《人民铁道》报并负责创建 《人民铁道》文艺副刊的著名 “抗战作家”李克异精心约稿,以著名作家茅盾的 《歌颂人民铁道》作发刊词,鸣响了铁路文学第一声嘹亮的汽笛。这是铁路文学的第一次 “进军号”,体现着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文学的壮丽启程和 “人民铁路为人民”的 “火车头”时代特色。

    老报人方度后来回忆道: “那时编辑部大部分人在一间大屋子办公,十多张桌子分几摊摆放,大家交谈很方便。”这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思想活跃,为副刊提出了很多新颖的名字。在众多备选刊名中,李克异最赞赏 “汽笛”,“大家也认为 ‘汽笛’好,汽笛是近代工业产物、火车的象征,它声音嘹亮,给人警示,催人奋进,用 ‘汽笛’作为《人民铁道》报文艺副刊的刊名,既含义深远,又很贴切”。

    新生的 《汽笛》和新中国一起成长壮大。曾记否,创刊初期的 《汽笛》分三期节选连载了著名作家草明在当时很有影响的长篇小说 《火车头》,深受铁路工人欢迎。我们和《汽笛》如此走来,这是对沸腾生活和坚定信仰的一种精神洗礼。时代的主题就这样融入了我们,融入了1500期的历史进程中。 《汽笛》史也是人民铁路的文学史、时代史。

铁路文学的 “冲锋号”

    1979年1月1日, 《人民铁道》报正式复刊。1月4日出版的 《汽笛》副刊依旧沿用郭沫若题写的刊名,并刊发了国画大师吴作人为本报复刊的题词和李苦禅的国画作品。

    《汽笛》的复刊吹响了新时期铁路文学嘹亮的 “冲锋号”。青年作者刘家魁的诗歌 《我是青年,我是火车头》以鼓足人心的激情展示着新时期铁路工人的昂扬奋进。而新时期的《汽笛》也起到了 “文学先行官”作用,张林的 《你是共产党员吗?》、莫伸的 《窗口》、李国文的 《冬天里的春天》等在全国都有影响的文学佳作“写出了人民心中的春天”。

    1986年,年轻的火车司机宫辉以 《太阳上升的时刻》礼赞了 “一切为了正点,这是铁路的时代主题”。这是一名火车司机写给时代和未来的诗歌, “汽笛因此而昂扬”。这一年,首届 《汽笛》文学奖揭晓,宫辉、叶敏虎、张毅等一大批铁路基层作者第一次走上铁路文学的领奖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汽笛》创刊500期的光荣时刻,李国文为我们寄上了满怀深情的 “一份祝愿”——《汽笛声声催奋进》,赞誉 《汽笛》是当之无愧的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一份报纸副刊,“但她总有新的内容,新的面貌,新的姿态,新的精神出现在读者面前”。

    《汽笛》能办得这样生气勃发、常新不息,主要在于她始终植根铁路这片沃土之中,因为火热的生活,是不竭的创作之源。绵延万里铁道线上的广大作者,是浩浩荡荡的生力军,促使 《汽笛》发出报春的第一声啼鸣,催发一派绿意。

《汽笛》报春当有时

    在今天 《汽笛》副刊第1500期与广大读者见面的日子里,温故而知新。铁路文学就像一条不竭的大河奔流,一波波地涌现出新的作家、新的作品,在全路、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这些铁路作家包括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魏连珍、阿凤、滕鸿涛、王慧芹、王真光、陈桂珍,到上世纪80年代第一个问鼎全国文学奖的莫伸、前后跨越两个历史时期的李国文和张林、陈继光、宋清海,再到上世纪90年代已成铁路文学中坚力量的王雄、李科烈、叶敏虎、宫辉、严丽霞、蔡宗周、朱珊珊、何正秋等中生代铁路作家,以及更晚一些的赵克红、彭文斌、李伟、张锦堂、李志强、川美、黄丽荣、郝炜华、王尔秀等新锐力量。

    这如气势磅礴的火车头般开来的铁路文学大军,造就了铁路文学最强势的精神辐射。走过1500期,我们共同亲历着这伟大的一切,谱写出一曲曲风雨沧桑、心手相连的汽笛交响诗。

    满载茂盛厚重的精神底蕴和硕果累累的文学丰收, 《汽笛》以文学见证中国铁路发展的大世纪,以文化传承激励铁路人在 “安全优质、兴路强国”的新时期铁路精神引领下奋发蓬勃,只争朝夕。说到底,这就是 《汽笛》之魂。

    《汽笛》意味着奋进、创新、复兴。我们和广大铁路文艺工作者、广大读者一起,以热烈的文学礼赞、见证和放歌中国铁路的一个又一个光荣时刻;我们和铁路的发展一起高唱时代的旗帜之歌,为铁路职工奉献上大量厚重的、广为流传的文学精品。

    走过1500期的 《汽笛》已经铸就了 《汽笛》文学精神。说到底,这种精神就是这火热的时代和沸腾的生活所凝聚起的一切。

与新时代一起出发

    《汽笛》副刊创刊1000期的时候,本报编辑部曾以 《55年亲历汽笛·主流》来阐述 《汽笛》所弘扬的文学精神和它所形成的 “《汽笛》文学线索”。它体现了时代的最强音,体现了劳动者的风采和精神内涵。它同时阐明了 《汽笛》的发展史就是中国铁路文学的主流史。10年后的今天,在 “安全优质、兴路强国”新时期铁路精神的引领下, 《汽笛》将面向未来,满载丰收的喜悦和崭新的期许,迎接新的太阳之旅。

    复兴梦想,文化强国, 《汽笛》始终是推举新时代铁路文学最有力的旗手。

    岁月沧桑,1500期丰收征程,如诗人写的那样,我们始终 “站在火车的那一边”。这丰厚的一切,不正是我们铁路文学收获的展现吗?

    一个多月前, 《汽笛》副刊和南京客运段一起在Z157次列车上举办了一场 “火车诗会”。铁路诗人、《汽笛》副刊的编辑和乘务员、旅客一起朗诵诗歌 《火车向北,向北》,同时将 “火车诗会”通过互联网直播。与此同时, 《汽笛》文学作者微信群几乎同时上传了昆明铁路局诗歌朗诵会的现场照片和身在格尔木的铁路诗人用手机即兴写下的诗作 《汽笛一路点赞》。

    亲爱的朋友们,亲爱的火车和高铁时代,因为有你们,我们才得以继续梦想和坚持。1500期的 《汽笛》是对梦想和信仰的文学承诺。让我们一如既往,为 《汽笛》点赞,和新时代的火车头一起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