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面书城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我向来认为,一本书实实在在的价值,是其根本,当然这个价值包括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文献价值、文物价值。反映在市场上,书的价格高低波动,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但价格无论怎么变动,还是围绕价值这个根本。所以,判断一本书,应从价值入手。

但毕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更看重的是当下价格。价格是受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两个变量的影响,所以还要分析市场需求和市场存量。就市场存量而言,有了网络搜索利器,我们己经能够掌握是否稀缺,再通过市场价格分析,看其市场需求情况。

如果排除炒作因素,一本书价格不断上涨,在存量稀缺的情况下,说明需求也在增长,这样的书就有潜在的升值潜力。 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像梵高的“向日葵”等名画,在画家生前不被消费市场认可,一文不名,画家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等到市场认可了,需求大增,价格剧增,只有亿万富翁才能拥用。但画还是那副画,价值早已放在那里了。

所以说,判断一本书,最根本的还是要从价值入手。但作为藏家和经营书的店家,我们也不得不关注其稀有情况和市场需求情况。我认为,把稀缺本和珍本作为一个藏书专题,在把握书品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关注市均稀缺度和需求情况,分析一下升值潜力,对于收藏者和书店经营者来说,不妨可作为“练手”的方法。

我关注、收藏以下几个方面的书: 一,佛教类。 一种是时下流行的修行、修心类书,浅显易懂,大众一读就明白,消费需求量大。市场存量小,价格就上了。像《禅修次第》(图一)、《心力》、《心的交会》、《调心》、《非常金刚经》等等,这些书孔网只有数十本或数本,价格翻了好多倍。 另一种是佛教理论方面的学术著作。佛理高深,普通人读不进去,市场需求小,印量也少。

但还些书还要抓其根本:学术价值如何。我相信,只要抓住其真正价值,就找到了梵高的“向日癸”。像知名佛教学者赖永海的《中国佛教与哲学》(图二)、名家翻译的《瑜伽论》(图三)等等,赖永海作品市价价格不高,只有几十元,但印量也很少,孔网存量边只有数本、三几十本。我倒是看重这类书,比第一种大众需求,销量好的书,更有收藏价值。 二,历史类 如周一良的《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图四),周一良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专家,这本书市场存量非常少,当前价格不高,潜力可知。郭沫若的《青铜时代》是名作,我收藏的这个毛边本,在孔网几乎是孤本了,价格在上升之中。

还有田余庆先生的名作《东晋门阀政治》,我收藏了北大出版社出的精装本,印量只有600本,这本书价值、需求量、稀缺度三要素都有了,只等不断升值了。 三,思想文化类 哲学家张世英的《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图六),这本书是张世英关于中国哲学里程碑式的作品,提出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学术价值可知,但市场认可度低,存量也很少,我把它当作“向日葵”存起来。 学术性著作,应关注名家作品和名家推荐作品,翻译作品,更应关注译者和版本,好的翻译和译本,价值大有不同。 象黑格尔的名作《历史哲学》(图七),我选择陈乐民推荐的译本,译者王造时,1956年一版一印,只可惜这样的版本市场存量太少,好的品相不多,但需求没跟上,价格并不高,潜力仍在。

像刘慈欣推荐的《自私的基因》(图七)、党国英推荐的《民主的模式》等书,名作、名家推荐、名版本,市场稀缺,但看其价格,却很低,市场需求没跟上,也好,我还把它当作“向日葵”。 四,珍稀版本。 名作价值、市场稀缺和需求大,这三者都具备,就是“珍本”了。 如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前些年要查青铜器纹饰资料,二百多买了一本,品相也不错,前些日子上网一搜,价格惊人!1500元以上! 冯友兰的《贞元六书》(图八),当时读了他的哲学史,了解到他依宋明理学模式,结合西方,

创新哲学模式写出了《贞元六书》,当时想了解一下大概,买了本精装的。放到今天,网上价格在500以上。 了解到《唐会要》(图九)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重要的历史参考资料,在一个小的网拍上,竟然遇到了民国本!看看关注度并不高,可能是没有意识到其文献价值,只是当作普通民国本来看了,这个机遇不能放过,果断拿下!

五十年代的老货开箱(晒晒这些年我淘到的稀见版本和珍贵版本)(1)

五十年代的老货开箱(晒晒这些年我淘到的稀见版本和珍贵版本)(2)

五十年代的老货开箱(晒晒这些年我淘到的稀见版本和珍贵版本)(3)

五十年代的老货开箱(晒晒这些年我淘到的稀见版本和珍贵版本)(4)

五十年代的老货开箱(晒晒这些年我淘到的稀见版本和珍贵版本)(5)

五十年代的老货开箱(晒晒这些年我淘到的稀见版本和珍贵版本)(6)

五十年代的老货开箱(晒晒这些年我淘到的稀见版本和珍贵版本)(7)

五十年代的老货开箱(晒晒这些年我淘到的稀见版本和珍贵版本)(8)

五十年代的老货开箱(晒晒这些年我淘到的稀见版本和珍贵版本)(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