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存世的唯一一件遗物(此人堪称岳飞前世)(1)

说起北伐的大将军里面,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宋朝的岳飞了。但是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令无数胡人闻风丧胆,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北伐大将。说起南北朝,那当真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却诞生了无数璀璨的将星,这里面最令人唏嘘的就是南朝宋大将檀道济了。

说起檀道济,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北府军、北伐、“自毁长城”。然而他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标签,比如说“仁将”、“檀公三十六策”等。

见证北府军的兴盛,毅然决然地加入

岳飞存世的唯一一件遗物(此人堪称岳飞前世)(2)

成功的捷径便是跟着对的人走。进入北府军之后,檀道济始终跟着刘裕。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权力斗争之后,刘裕顺利的控制了北府军,而此时的檀道济也成了刘裕的左膀右臂。

在刘裕代晋建宋的过程中,有一场战争为他赢得了“政治选票”,而在这场战争中,檀道济的军事才能充分显现,同时在这次战争中,他的一个举措为他赢得了“仁将”的称号。

《南史• 卷十五•列传第五》: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从这段记载中,不难发现檀道济为刘裕攻下了洛阳和长安这两座极其重要的城市。在当时那个五胡乱华的年代里,收复洛阳和长安的功绩不亚于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成就。优待俘虏,不筑京观,则为他赢得了“仁将”的称号。成语“优俘善卒”正是来源于檀道济这次善举。

“唱酬量沙”和“檀公三十六策”

战争不仅需要胆识,也需要谋略。檀道济的成功与他的谋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唱酬量沙”和“檀公三十六策”了。

《资治通鉴·宋纪·宋纪四》记载:檀道济等食尽,自历城引还;军士有亡降魏者,具告之。魏人追之,众恟惧,将溃。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馀少米覆其上。及旦,魏军见之,谓道济资粮有馀,以降者为妄而斩之。时道济兵少,魏兵甚盛,骑士四合。道济命军士皆被甲,己白服乘舆,引兵徐出。魏人以为有伏兵,不敢逼,稍稍引退,道济全军而返。

《南齐书》卷二十六《王敬则传》记载: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从这段话,不难看出《三十六计》中最实用的“走为上计”便是檀道济的杰作。虽然《三十六计》的作者目前尚不知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三十六计》与《檀公三十六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有可能《檀公三十六策》就是《三十六计》。

从“乃坏汝万里长城”到“若道济在,岂至此”

出色的军事家往往不会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刘裕死后,作为四大顾命大臣之一的檀道济在皇权斗争中表现出的摇摆不定,让最终继位的宋文帝刘义隆深感威胁。此后在讨伐谢晦

及元嘉七年伐北魏的战争中,为了削弱檀道济的影响力。文帝都让自己的心腹,才能远不及道济的另一北府兵将领到彦之担任前锋或统率主力。偏偏这两次战争中,到彦之均失败,而道济一次取胜, 一次全军而返,能力与实力进一步显露无遗。乃至于当时的人都在谣传“安知非司马仲达也”,皇权与兵权的矛盾已到了难以消除的地步了。

岳飞存世的唯一一件遗物(此人堪称岳飞前世)(3)

宋文帝不良的身体状况最终激化了矛盾,促成了道济的死亡。道济被杀时,被扣上了“潜散金货, 招诱剽猾”,“日夜伺隙, 希冀非常”,“因朕寝疾, 规肆祸心”的罪名,他在临死前也只能“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 ”

北魏上下听说檀道济已死,都非常高兴。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而元嘉二十七年( 450年),北魏太武帝率兵一直打到长江北岸的瓜步。文帝至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如此相似,堪称前世

从檀道济身上,不难岳飞的影子。同样是因为异族侵占而背井离乡,年少时参军报国;同样在北伐的战争中崭露头角,建功立业;同样的被猜忌的皇帝冤杀。相同的命运轨迹,堪称岳飞的前世。不同的是,这一位北伐名将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实在是令人惋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