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新闻联播》在系列报道《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中追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和坚贞不屈的巾帼英雄江竹筠。在收听康辉口播和郭志坚配音时,均听到“江竹筠(jūn)”的播读。

作为生活在蜀地的异乡人,对于筠字的读音不乏敏感。一则作为地名读音中,地处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的筠连县,在各处辞书中有特别标注:筠(jūn)连—四山皆竹,一色相连,因谓之筠连。二来,作为古文常用字,有青色竹子的义项。

作为小说《红岩》江姐的原型,来自四川自贡的江竹筠,川渝两地媒体不时可见介绍其人名意蕴之篇什。加之“记少不记多”的字音识记原则——除却地名“筠(jūn)连”,大多读作“yún”。

江竹筠是什么人物(江竹筠yún还是江竹筠)(1)

“江竹筠”该读什么?左右迟疑之际,遂查阅资料再次攻克了解。其实,江竹筠读音一直以来不乏争议。在翻查的《咬文嚼字》2001年合订本中,当年第7期《正音室》栏目,刊发的《人名中的“筠”读什么》一文,就有此类观点:

筠字作为人名用字,古代有温庭筠、王庭筠(金代文学家、书画家),现代有江竹筠。《礼记》有云:“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作者的意思是说做人就应当像竹子那样“有皮”,所谓“行己有耻”。“江姐取筠为名,不是很好理解吗?”

还有博客文章写道,多音字的读音,应当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确定。“江竹筠”,“江”为姓,“竹筠”为名。人们常常通过“名”来寄托自己的追求。显而易见,作为革命女性,以“竹筠”为名,实际是以“竹子”自喻,“竹子”向以气节高尚著称。

“很多都称之江竹yún,作为江姐的自贡老乡们从不这样叫,至今还健在的江姐亲属也都不这样叫。”不过,按照一众学者的考证,十年前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江姐的名字该怎么念?》一文或可作为读音参考。原文这样写道:

其一,江姐刚出生时取的小名叫雪琴,从5岁发蒙读书始,父亲给她取的学名叫“江竹君”,到她被捕入狱之前就再没改变过。至今存世的1940年中华职业学校发给她的修业证书和她随后考入国立四川大学的入学登记表上,都写的是这个名字。

其二,后来换了一个字的“江竹筠”,是她被捕入狱后临时取的化名。但这个化名并没有改变她名字的读音,只是用了一个同音字而已。在我们自贡包括整个四川,从古至今都是把这个“筠”字念成“jun(君)”的。晚唐诗人温庭筠的“筠”字,我们也都念“jun”。四川有一个从汉代就存在的古城“筠连”,过去是州,后来是县、市,如今用普通话念它还是叫“jun连”。

一字难忘。对于江姐原型姓名的读音,可谓再次有了深刻认知——人名读音,不能自取其意,误读其名。

江竹筠是什么人物(江竹筠yún还是江竹筠)(2)

作者 | 杨竣博

责编 | 孙晓宁 美编 | 王伟民 总编 | 陈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