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公元前496年下半年,孔子终于受到卫灵公姬元的正式接见,得到了一个官职。孔子究竟通过什么途径得到了这个官职,不得而知。然而,在此之前发生的两件事,却使他在卫国的仕途备受争议。

第一件事应该发生在孔子返回卫国不久, 一个叫弥子瑕的卫国大夫对子路说,如果孔子愿意的话,他可以帮助孔子谋得一个堪比卫卿的高职。弥子瑕和子路是连襟,同时又颇受卫灵公姬元的宠幸。弥子瑕敢于如此承诺,除了他与子路以及卫灵公姬元的亲密关系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出于对孔子的敬重,他想帮助孔子,是诚心诚意的。

但是当子路把弥子瑕的话转告孔子时,孔子并不领情,他坚持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获取官职——进以礼,退以义,绝不寻求任何不合礼的捷径。这就意味着,他将拒绝弥子瑕或者任何其他人的帮助,完全乞灵于卫灵公姬元的慧眼。

孔子告诉子路,如果他因此在卫国得不到出仕的机会,那是命当如此。

第二件事,即“子见南子”。

孔子和卫灵公的恩怨(孔子接受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召见)(1)

电影《孔子》剧照,周迅饰演的南子

南子是卫灵公姬元的夫人,她召见孔子,或许是仰慕孔子的名声。起初孔子并不想去见南子,但卫君夫人召见,不去不合礼仪,于是不得已而见之。

其实,孔子不欲见南子,最重要的原因是南子名声不好。

南子出于宋国,备受卫灵公姬元宠爱,但她不守妇道,与宋公子朝暗通款曲,此事在宋国几乎已是公开的秘密。卫灵公姬元蒙在鼓里,视南子如心肝,为讨南子欢心,甚至答应南子的请求,将公子朝从宋国请来与南子相见,至于两人如何见面,见面后有何勾当,姬元似乎一概不知。

孔子和卫灵公的恩怨(孔子接受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召见)(2)

《左传·定公十四年》书影,“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

姬元不知,但他的儿子——卫国太子蒯聩却有所耳闻。公元前496年秋,蒯聩出使,路过宋国,有农夫故意冲他唱道:

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

娄猪指母猪,艾豭指公猪。此歌谣极刻薄辛辣——既然已经满足了你们的母猪,那就赶紧把我们那漂亮的种猪还回来吧!

蒯聩闻之,羞愤难当,回国之后,密令自己的家臣戏阳速:跟我去见南子,到时候,我一使眼色,你就把她给杀了!戏阳速满口答应,真到动手时,却做了叛徒——蒯聩连续向他使了三次眼色,他都没向前挪动一步。南子察觉到气氛不对,慌忙逃出,哭哭啼啼去向卫灵公姬元告状:蒯聩要杀我!姬元大怒,尽逐蒯聩之党羽,而蒯聩其人早已仓惶逃奔宋国。

蒯聩出奔之时,孔子或许还在返回卫都帝丘的途中。而南子召见他时,对于卫国的这次变故,他肯定已经知道一二,对于南子的为人,也必定有所耳闻。

孔子和卫灵公的恩怨(孔子接受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召见)(3)

电影《孔子》剧照,子见南子

卫国后宫,自是香艳之地。南子盛装,端坐于帷帐之后,孔子稽首,南子答拜,有环佩之声,璆然入耳。至于两人说了些什么,难以确知。

此次会面,虽然孔子与南子以礼相答,却仍然引起了多方怀疑。

孔子回来后,子路一脸的不高兴,仿佛老师做了什么十分丢脸的事。子路的态度让孔子大为光火,他把子路训斥了一通,并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非礼的事,就让老天抛弃了我吧!

子路是弟子,孔子说话可以毫无顾忌,对于外人,却不能如此直白。卫国大夫王孙贾疑心孔子想利用南子求仕,特意跑去问孔子:人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与灶”,是什么意思啊?

所谓“奥”,指室内最幽深处,寝卧之所;所谓“灶”,指做饭的地方,在明处。“与其媚于奥,宁媚与灶”,乃当时成语,意思是说:与其讨好奥神,不如讨好灶神。王孙贾不可能不知其意,他之所以明知故问,实际上是在暗示孔子:要想在卫国求得官职,与其求助于后宫的南子,还不如让他王孙贾来帮忙,堂堂正正,而且还更有效。

孔子知道王孙贾并非小人,如此拐弯抹角地劝说,也是为了照顾自己的颜面,所以淡然答曰:这句话说得不对,如果得罪上天,犯了错,向谁祈祷都没用。

孔子也是话里有话:我没有做什么错事,无须担心上天的责罚。

孔子和卫灵公的恩怨(孔子接受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召见)(4)

电影《孔子》剧照,子见南子

尽管孔子坦荡回应了各方的质疑,但他的确在拜见南子之后不久,受到了卫灵公姬元的接见,并被委以俸粟六万之官职(钱穆先生说,大致相当于汉朝的二千石)。或许南子的确在姬元面前帮孔子说了好话,只是这显然并非孔子本意。

孔子得到的应该是一个没什么用武之地的闲职,姬元无意重用孔子,所以孔子并不太开心,只不过有了俸禄,可以稍稍安心,与一众弟子讲学论道,等待施展才能的机会。

在等待中,时光如逝,半年之后,即公元前495年夏,鲁定公姬宋去世了,其子姬蒋即位,是为鲁哀公。

世事依然纷扰不绝,南北皆混乱不堪。公元前494年,南方吴国击溃越国于夫椒,楚人发兵围蔡;北方的战事则围绕朝歌展开,晋赵鞅率师讨伐士吉射与荀寅,齐国则率联军伐晋以救之……

此时,卫国站在齐国的一方,卫灵公姬元不辞辛劳,数度出兵,会齐伐晋。公元前493年的一天,姬元忽然想起国内还有一个名闻国际的孔子,便令人把孔子叫来,问他对军旅战阵之事有何看法,孔子回答说:我只懂得俎豆之事,对战争没什么研究。

俎豆之事,即所谓祭祀礼仪之类。

孔子这句话貌似自谦,实则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来卫国,目的只在行礼乐之治,不想参与到暴力战争之中。

姬元或许不置可否,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对孔子报以希望。但是孔子显然从姬元的问话和态度中明白,自己怀抱理想来到卫国,是明珠暗投了。

此前抱有的一丝幻想,在漫长的等待中渐渐消磨,终于在这次看似无关紧要的谈话中灰飞烟灭。再留下去已无任何意义,孔子决定离开。

第二天,孔子离卫,走得很坚决。

数日之后,卫灵公姬元辞世,太子蒯聩之子姬辄即位,是为卫出公。

(《大梦春秋》134,待续。原创,盗用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