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这个名字的确土,好像是个行政村,现在是山东省的一个大地级市。

有人总说枣庄以前称兰陵,改名改失败了。西魏遗少正式辟谣,这是误传,枣庄形成在唐宋时期,原因很简单,因此地多枣树而得名。

此后,沧海桑田,枣庄从未改名,即使枣树没有了,名字不时尚了,枣庄还是枣庄。

不过那时的枣庄就是一个村庄,后来发展为枣庄镇。1958年峄县机关迁至枣庄镇。1960年峄县改为县级枣庄市,1961年改建山东省直辖市。

从此,枣庄混大发了,把以前的上级峄县、滕县都给变成自己的辖区了。这是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典型的草根逆袭案例,类似“逆袭”的还有河北省会石家庄。

很多人都对枣庄这个名字表示遗憾,认为枣庄应该称兰陵,有诗意、有历史、有着美酒的芬芳。

可还没来得及改呢。2014年1月21日,临沂市苍山县改称兰陵县。

这么好的名字,就让苍山县用了,其改名的依据是他们有个兰陵镇。那枣庄到底和兰陵有没有关系呢,的确有关系。

枣庄千年古县(山东的枣庄原是镇)(1)

自7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以来,这片就是一块地域。秦朝开始设立东海郡,下辖兰陵县,此后的兰陵县管辖面积时大时小,基本以今天的临沂市兰陵镇和枣庄峄城区一带为中心。

所以现在的枣庄市和兰陵有着千年交集,毕竟枣庄是个村子,其行政上级无非就是峄县、滕县、兰陵县等之间涞水改变。

1958年的枣庄为什么不叫兰陵,答案很简单,枣庄这个名字接地气,兰陵名字太俗气。

那个年代,二妮、铁蛋这些名字,肯定是比雨涵、若凡这样的名字更加顺耳好听啊!

苍山县虽然改称兰陵县,但它转变不了兰陵文化对枣庄片区的文化属性。

兰陵不是酒广告,而是精神传承,大家都知道《劝学篇》,其作者荀子曾任过十几年兰陵县令并葬于兰陵。

荀子时期的兰陵已悄然变化。西北部的山区虽距蒙山不远,却属尼山山脉,抱犊崮、文峰山风景秀丽。南部的大片平原,与峄城、台儿庄及苏北的邳州等地接壤。

这片神奇的土地,2200多年前吸引了荀子的目光,他的到来改变了兰陵的历史,铸造出一个永恒的文化经典。

枣庄千年古县(山东的枣庄原是镇)(2)

荀子大约是公元前255年从齐国到达楚国转至兰陵的。

他不再满足之前从事了半生的传道授业和建言议政,而要像孔子一样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施政理念。

楚国那么大,他为什么来到了兰陵?是楚国令尹春申君的安排,还是他自己的选择?如果是他情之所钟,原因又是什么?

那时的兰陵地处楚国最北端,地理位置重要。兰陵原属鲁国,受孔孟思想影响至深,民风古朴,荀子游历诸国时曾路过此地,留下了好感。

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百家争鸣的总结者,他需要这么个地方进行思考和评定。

然而.变幻莫测的宫廷斗争打碎了荀子的梦想。他在得知春申君死讯的同时也接到了自己被废职的消息。

此时他已年逾古稀,无力再回故乡。兰陵百姓那么淳朴,他也舍不得离开。他兴建学校,教书育人,专心著书立说,把自己终生的学问都凝结在这片土地上,于是诞生了《劝学篇》、《修身篇》等等。

荀子在兰陵时,孔子已下世200多年,孟子也故去近30年,诸子百家争鸣已近尾声,无疑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像一颗恒星悬挂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天空。

他的学生李斯、韩非、陈嚣等从这里走上历史前台,施展过人才华,影响了春秋末年的历史走势,也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发展进程。

一个县域,总得有几样拿得出手的地方特产。苍山改兰陵,原因就是做大酒名片。

荀子任县令时,就鼓励百姓将自酿的兰陵酒作为商品出售,以获得好收益。特别是诗仙李白的点赞,使兰陵声名鹊起、贯穿千年。

李白是在客居山东期间来兰陵的。他在兰陵古镇,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没有兰陵美酒便没有这千古绝唱。兰陵酒厂座落在兰陵镇驻地,距荀子墓仅二三里路。这瓶酒,一百年前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了金奖。

这么说下去,好像跟枣庄没关系了。不是的,那时的兰陵酒,枣庄也在喝,全国酒文化看山东,山东酒文化看枣庄。

枣庄千年古县(山东的枣庄原是镇)(3)

枣庄人喝酒有五步曲:斟酒时斜风细雨,劝酒时甜言蜜语,喝酒时豪言壮语,喝多了胡言乱语,到最后必定是“倾盆大雨”。凡经历过枣庄饭局的外地客人,大都领教过。 

枣庄人是这么认为的,我的名字叫二妮,我不改了,你苍山原来叫铁柱,非得改叫淑娴,好似大家闺秀。你咋改咋改,但古兰陵就是咱老峄城!枣庄就是兰陵地。

枣庄人考证一番,挖掘出了极其珍贵的酒具,名曰“邾君庆壶”。这是迄今为止在枣庄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酒和酒具,由此将枣庄的酒文化,追溯到2800年前。

所以说枣庄酒文化有史可依,更有物可证,李白喝酒的地方很可能是在枣庄。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不说李白了,就说西晋时期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虽然是隔壁沛县的,但他却常提着酒壶跑峄城来喝一口酒。

“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最后在枣庄峄城郊外的修竹茂林中,刘伶一醉不醒,了却一生。

现在峄县城北的刘曜村。村南有一土台,叫“刘伶醉酒台”,被后人称为峄县八景。

枣庄千年古县(山东的枣庄原是镇)(4)

现在有个段子说一个上海教授,在枣庄喝酒,主陪副陪讲话完了开喝,最后喝到人生崩溃,感到枣庄人都是荀子,有礼节、有幽默、有感情、有文化。

酒后,此人又哭了一场,一半为感情,一半是庆幸,终于活着走出枣庄了!

有人总结了枣庄喝酒22条酒规,虽然不像西点军校22条军规那样严明,可是若不熟知,到了酒桌上就容易“失场”。

说到这里,枣庄的酒文化还需要广告吗?二妮咋地了,酒一样喝的好、卖得好。

当然了,凡事不可过,过犹不及。在枣庄,你无论参加什么样的酒场饭局,对方所有的热情都是体现以诚相待,把酒言欢,无他意。

毕竟这里只是一个村,一个淳朴好客的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