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 姜昆)网上广为流传的一段姜昆在天津一家茶馆,被天津观众现场“考试”传统相声,姜昆背了一段《八扇屏》的“浑人赞”,算是交上答卷姜昆与天津渊源颇深,他曾为谦祥益文苑题字“相声之家”,认为天津真是曲艺的“火地”,能有天津这样一块土壤为相声的发展添砖加瓦,感到特别欣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姜昆经典相声卖西瓜?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姜昆经典相声卖西瓜(虎口遐想三十年)

姜昆经典相声卖西瓜

(马季 姜昆)

网上广为流传的一段姜昆在天津一家茶馆,被天津观众现场“考试”传统相声,姜昆背了一段《八扇屏》的“浑人赞”,算是交上答卷。姜昆与天津渊源颇深,他曾为谦祥益文苑题字“相声之家”,认为天津真是曲艺的“火地”,能有天津这样一块土壤为相声的发展添砖加瓦,感到特别欣慰。

2017年一年,姜昆多次来天津,到宝坻参加“马季杯”首届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在谦祥益文苑出席第八届天津相声节开幕式;参加“庆祝李伯祥从艺75周年专场演出”;签售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虎口遐想三十年》;参加了和平相声俱乐部的揭牌仪式……

(姜昆 李文华)

姜昆生于北京,60年代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第十六团当知青,开始与师胜杰合作说相声。70年代中期,姜昆参加全国曲艺汇演,被中国广播艺术团选中,成为专业相声演员,师从马季边学习边表演。

1983年,姜昆第一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担任主持人,并表演了相声《错走了这一步》和《对口词》。自此之后,姜昆成为春晚的”当家演员“,每年说一段,十几年不停,成为年夜饭不可或缺的角色。姜昆与李文华、唐杰忠合作表演的相声,通过电波和荧屏传遍千家万户,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符号。

(姜昆 李文华)

姜昆的相声即刻哄然、掷地有声,用强烈的剧场效果支撑起相声的艺术特色。即便《祖爷爷的烦恼》《时间与青春》这样弘扬主旋律的相声,故事性和表演功底比起同时代以及现在的大部分相声演员,水平也都高出几筹。

姜昆的《虎口遐想》是可以载入相声史册的作品,去年姜昆来天津,特别向笔者谈到了这段相声的创作经过。80年代,说完《如此照相》《祖爷爷的烦恼》等相声的姜昆遭遇事业的瓶颈,就在此时,他遇到了作家谌容的儿子、梁天的哥哥梁左。

(姜昆 李文华 高元钧)

(姜昆 李文华 白全福 马志存等)

梁左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红学会”会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工作。他的小说人物栩栩如生,思想脉络、语言逻辑都非常清晰,犀利的幽默讽刺以及独特的切入角度,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人能够跟他相匹敌。

姜昆当时几乎把梁左的小说《虎口脱险》全文都背下来了,他认为《虎口脱险》和老舍先生的讽刺小说《取钱》有异曲同工之妙,口风、手法几乎完全相同。姜昆根据这篇小说,以更加相声化的手法改编了《虎口遐想》,成为那一时期最优秀的相声节目。

(姜昆 李文华)

那些年姜昆常常去找梁左。梁左虽然出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但是特别接地气,他住在北京的大杂院里,不会喝酒的姜昆经常去大杂院陪梁左喝酒,梁左就光着膀子坐小板凳上,一边自斟自饮,一边劝人家街坊邻居别离婚、别打架,好好过日子。

《虎口遐想》也是梁左反响最好的相声,它给了姜昆和梁左一个创作上的契机,两人开始长期合作,梁左帮助姜昆从《诗经》中,从元曲中,从唐诗宋词中寻找幽默的素材,在风格上形成了对幽默的独特理解。

(姜昆 唐杰忠 虎口遐想)

对现实中的弊端,梁左并不是直接点评和抨击,而是找一个载体,通过相声的讽刺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本身的特征——艺术是靠人物形象、靠故事情节来说话的,而不是靠口号。就像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说“相声要讲老百姓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其实现在老百姓有什么不敢说的?是相声演员不敢在台上说而已。

梁左和姜昆联手,相继一些“灾难体”相声诞生,比如《特大新闻》《电梯风波》《着急》。后期姜昆的相声创作和表演确实枯竭了,这和梁左英年早逝有很大关系,也和先后失去搭档李文华、唐杰忠有关。

(姜昆 唐杰忠 虎口遐想)

春晚曾是集中展现相声的平台,但后来“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了”,年轻观众没吸引过来,中老年观众也丢掉了。一直到2016年春晚,相声遭遇最大崩盘,只在12点钟新年钟声敲响、全国观众沉浸在鞭炮声中什么都听不见的时候,两位年轻相声演员上场说了一段“放鞭炮应该注意什么”的相声。这本身都成了一个相声包袱。

2017年央视春晚,姜昆和戴志诚拿出了《新虎口遐想》。《新虎口遐想》得益于《虎口遐想》的结构,也是向梁左和姜昆自己的青春致敬的作品。姜昆在创作时想到《新虎口遐想》本身要更鲜明地针砭时弊,对社会上一些冷漠、盲目的现象做一些善意的提醒,而且也要为将来留下一点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可惜这段相声并未给人留下太多印象。

(姜昆 戴志诚)

姜昆始终强调相声的创新,要反映社会现实;但同时也认为相声应该回归经典、回归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他也反对低俗,认为相声不仅仅是“逗人哈哈一笑”,不能用感官刺激来代替精神快乐,不能让低俗代替通俗。艺术作品的艺术属性,第一是审美,第二才是市场。低俗的东西在相声里是起不了多大作用,充其量是个“小龇牙”而已,不能让一马勺坏一锅。

相声这门艺术,从撂地走向茶馆、小剧场、大剧场,走向广播、电视,今天又走向网络,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与传承。姜昆也是最早接触网络的相声艺术家,1998年成立“昆朋网城”,创办了中国首个推广相声的专业网站“中国相声网”。他曾搜集网络段子,拿到舞台上表演,他和戴志诚在2002年的作品《妙趣网生》是最早的一段以互联网为内容的相声。

(姜昆 李文华)

作为曲协主席,姜昆对小剧场赞赏有加。他认为,八九十年代的相声演员大多是专业团体培养出来的,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员,很多都是小剧场培养出来的,所以小剧场完成了新一代相声演员传承和培养的任务。很多小剧场演员每天应付大量演出,一天跑好几场,大量的演出让他们对舞台从不熟悉到熟悉,对相声从会一段到会几段,对表演从业余走向专业。

姜昆认为,在相声发展过程中,他们这代人正在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继承侯宝林老师、马三立老师、常宝华老师,马季老师,这些老艺术家所承担的历史担当,把接力棒交给下一代,让年轻的相声演员更快、更有力地站在舞台上,真正成为大家熟悉和喜欢的笑星,为生活制造欢笑。(文:何玉新)

(姜昆 梁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