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瑰宝(手艺传五代鼓声)(1)

柳立涛(右)与叔父柳桂兴互相配合将牛皮固定在鼓桶上。

传家瑰宝(手艺传五代鼓声)(2)

柳立涛制作的东沟鼓。

传家瑰宝(手艺传五代鼓声)(3)

制鼓包括选材、刨板等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不同的工具。

“每当遇到懂鼓的人来找我买鼓,我就高兴得不得了,总能跟他聊上好久。这种‘遇知音’的感觉令人难忘。”在汕头市潮南区东沟村,“80后”柳立涛谈起汕头市级非遗项目“东沟鼓制作技艺”这门老手艺时兴致勃勃,眼神里充满对知音的渴求。

东沟鼓是东沟村的传统手工技艺。清末民初,东沟村民间艺人柳石华创立东沟鼓制作技艺,后代代相传,柳立涛是这个制鼓家族的第五代传承人。他从14岁起便利用放学时间跟在父亲柳桂泉、叔父柳桂兴身边,一边玩耍一边帮忙。在父亲和叔父的言传身教之下,柳立涛对手工制鼓逐渐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学习制鼓,入行至今已有20余年。

如今,他是潮南小有名气的制鼓巧匠。平日里,他埋头于自家工作室的鼓群中;闲暇时,他探究鼓皮与鼓声之间的微妙联系,沉迷其中。

“随着乡村逐步振兴,我希望这份祖业在我的传承下大放异彩,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些传统技艺也能奏出属于自己,也属于当下新时代的美妙音符。”柳立涛说。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张伟炜

通讯员 郑扬扬

鼓声是儿时最动听的音乐

“在潮汕地区,‘东沟鼓业’的名字,正如那威武雄壮的鼓声一样响亮。”年近六旬的柳桂兴,说起东沟鼓这门行当,顿时眉飞色舞,顾不及喝一口茶。

柳桂兴幼时随父母住在老寨子里,在他的印象中,6岁时就经常看到父亲柳潮和在家里制鼓。鼓桶、鼓钉、鼓皮等制鼓材料成为柳桂兴儿时的玩具,他经常趁父亲不注意时把“玩具”撒得到处都是,其父也只是莞尔一笑。

“那个时候,父亲每当绷完鼓皮就会拍打几次试听音质,一阵阵鼓声成为我儿时最动听的音乐。”柳桂兴回忆说,每逢听到鼓声,他的两只耳朵都会不自觉地竖起来。

读小学起,每天放学回到家里,柳桂兴就跟在父亲身边一边看一边像模像样地练习,“直到小学毕业后,对于制鼓,我算是掌握了基本功,真正入门了。”柳桂兴介绍说,在潮汕地区,逢年过节,都少不了锣鼓。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牛皮鼓自古以来都是民间各种节日、庆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乐器。潮汕英歌舞几乎是每场大型民俗活动的标配节目,因此过年前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他几乎整天埋头制作英歌鼓。

从16岁起,柳桂兴就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一年下来,除了英歌鼓之外,龙舟鼓、戏剧鼓、腰鼓都要他帮忙制作。“后来我渐渐发现,制鼓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比如绷鼓皮,有人在旁边帮忙蒙紧鼓皮,效率会更高,也能保障鼓成品的音质。”就这样一直到30岁,柳桂兴的制鼓技艺已经非常纯熟,他开始独当一面,对于制鼓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

绷鼓皮技术直接影响音质

生于1980年的柳立涛,儿时的经历与柳桂兴相似,也是在耳濡目染下对制鼓产生兴趣。不同的是,他个人对于懂鼓的知音非常珍惜:“前来买鼓的人很多,但真正懂鼓的人却不多。”

柳立涛所说的“懂鼓”,即“对鼓声的音质有追求”之意。每面鼓的音质各不相同,制鼓的人最是清楚,他自己就是追求鼓声音质之人,希望自己制作的鼓能够在懂鼓人手中发出最佳音质。因此,一遇到有共同话题的买鼓者,柳立涛总会放下手头的活,跟知音聊上很久。

在他看来,鼓声的音质与鼓桶的材质、鼓皮的厚薄松紧度都有很大的关系,也与制鼓者的手艺分不开。“制鼓包括选材、刨板等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他说,苦楝木是做鼓圈比较好的木材,这种木结实,不容易变形和开裂。制作鼓身时将晒好的木头切割成所需的弧形木板并拼接成圆形,用竹条将其捆绑固定后再用工具打磨平整。

鼓皮的材质是牛皮,为了得到上好的牛皮,柳立涛专程到屠宰场挑选。“牛皮经过晒干后还要风干半年时间,这样做出来的鼓面才结实耐用。一人纯手工制作一面牛皮大鼓,需要一天时间。”柳立涛说,秋冬时节天气干燥凉爽,是晒牛皮的最好时机。

“绷鼓皮是个技术活,鼓面绷得越紧,鼓声越清脆。这需要凭经验把握,当听到牛皮鼓发出最合适的音质时方可停止。”说完,他向笔者展示绷牛皮的环节,只见他与柳桂兴互相配合,将牛皮固定在鼓桶上,借助专门的千斤顶绷紧,然后用大木锤反复敲打,还用工具把厚牛皮打磨,使其变得柔韧。

鼓皮蒙好,钉上钉子固定后,还需进行贴装饰布、装鼓环等工序,一面鼓才算制作完成。柳桂兴评价柳立涛制作的鼓不仅声音清脆、洪亮,而且经久耐用,除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还远销东南亚。

把每个鼓当成艺术品来做

谈及制作牛皮鼓需要什么品质时,柳桂兴和柳立涛几乎异口同声:“耐心、不急躁。”

在他们看来,传统制鼓手艺人把制鼓当做一门艺术,他们再穷也不会草率制作,而是把每件作品当做艺术品来做。柳立涛称此为“精品意识”,值得现代所有手艺人学习。

正因为需要耐心的品质,柳桂兴坦言,目前来看,虽然不用担心制鼓技艺消亡,但是如今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柳立涛认为,他有责任有义务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但是目前他的孩子尚小,自己也还年轻,所以仍有大把时间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采访中,笔者发现他们掌心均有水泡挤破了的痕迹。柳桂兴说,制鼓需要经常手握凿子等工具,久了难免会有水泡,“这不算什么苦,有水泡就挤掉,涂点膏药就接着干活了,制鼓比我们以前种田轻松多了”。

与鼓打交道20余年来,柳立涛埋头制鼓之余,也为申请成为非遗传承人而奔走。2011年8月,“东沟鼓制作技艺”成功申请成为汕头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成为该行当的第五代传承人。

“毕竟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我也不愿意让它到了我这一代就失传了。”柳立涛坦言,他对手工制鼓这门老手艺有很深的感情,期待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一起感受中国鼓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继承中创新,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