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山城》是韩国影视作品中将屈辱史搬上荧幕,并且少见的正视历史屈辱的一部优秀的历史战争片,由李秉宪、金伦奭主演,于2017年10月3日上映。

该片改编自金薰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丙子之役期间,朝鲜国王和一众大臣被清军围困在南汉山城,城内主战派和主和派针锋相对的故事。

被遗忘的战役十部最猛战争片(韩国人将屈辱史搬上了银幕)(1)

搜狐娱乐这样评价它:“《南汉山城》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观看的电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片范本!”

《新民周刊》评价它:“正视耻辱的历史,令人刮目相看。该片再一次表明,艺术是哲学最精准、锋利的剃刀,呈现历史和人性最本质的部分。”

电影的背景是“丙子之役”,发生于1637年的清朝和朝鲜之间的战争。在明朝崇祯九年,后金大汗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当时与明朝为宗藩关系的朝鲜拒绝承认,致两国矛盾升级,同时大清为免除进攻明朝的后顾之忧,皇太极统帅大军亲征朝鲜,长驱直入,直抵朝鲜都城汉城(今首尔)。朝鲜国王仁祖李倧逃至南汉山城,被围四十余日后出城投降,在汉江南岸的三田渡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此后朝鲜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成为清朝的藩属国,一直持续到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大败才结束。

电影《南汉山城》以作家金薰同名历史小说为底本,主要围绕吏曹判书崔鸣吉(1586-1647)﹑礼曹判书金尚宪(1570-1652)﹑领议政兼都体察使金鎏(1571-1648)在对清主和还是斥和的态度差异与斗争展开故事。小说原著在韩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总发行量超过100万册。

“尊严和生命孰重孰轻,是站着死还是跪着生”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对于国王、臣子、百姓,答案是不一样的。国难当头之际,无论是选择投降,乞求活命的主和派,(吏曹判书崔鸣吉(李秉宪饰));还是选择与国家共存亡,宁死不屈的主战派(礼曹判书金尚宪(金伦奭饰));甚至是处于两者之间,随战争局势变化而不断来回摇摆的骑墙派的自私自利(领议政兼都体察使金鎏(宋亨秀饰)),还有无论是清军,还是朝鲜军队,都可以带其过河,而只为求一碗小米的朝鲜老翁这样的普通底层百姓,皆都描绘的淋漓尽致,跃然于荧幕之上。

电影没有刻意地贬低、丑化任何一种主张,无论是主战派鄙视蛮夷、奉明朝为正朔的豪情,还是主和派保全苍生社稷的忍辱负重,亦或者是普通的百姓。电影始终在客观、理智地描绘在明清更迭之时的大背景下,战争中的芸芸众生相。

被遗忘的战役十部最猛战争片(韩国人将屈辱史搬上了银幕)(2)

这部电影有很多优秀的地方,比如它对历史的还原度是比较高的,剧中清朝人物全程说的是满语,虽偶有瑕疵,但整体还是不错的;

其次是电影在展现朝鲜群臣们的政治斗争之外,对那些夹杂在战争洪流之中的底层百姓的刻画,虽只言片语,却也生动饱满。

电影中,结冰的湖面上,带路的老翁,不关心战争的胜负,只求活着,他还有一个孙女要养活。在他给金尚宪带路时说“等清军来了,就给他们带路,换取些粮食吃”,在被问道“你可是朝鲜百姓时”,他回答金尚宪说:“小人昨天帮国君渡河,却连一碗小米都没拿到”。最终,为了避免老翁给清军带路换取粮食,金尚宪杀了他,之后又良心不安,收留了老翁孙女,当作自己的女儿。

被遗忘的战役十部最猛战争片(韩国人将屈辱史搬上了银幕)(3)

还有电影里面在清军阵营中的朝鲜人,当朝鲜大臣不满清军阵营中的朝鲜人炫耀红夷大炮:“阁下也是朝鲜人,何出此言?”

不料,“朝奸”竟气得嘴唇颤抖,义正辞严地痛揭朝鲜自身的疮疤。

被遗忘的战役十部最猛战争片(韩国人将屈辱史搬上了银幕)(4)

被遗忘的战役十部最猛战争片(韩国人将屈辱史搬上了银幕)(5)

电影最后,在困守南汉山城47天后,朝鲜国王亲至皇太极面前伏地请罪,行三跪九叩大礼,身后的大臣留下屈辱的眼泪。史称“丁丑下城”。

被遗忘的战役十部最猛战争片(韩国人将屈辱史搬上了银幕)(6)

被遗忘的战役十部最猛战争片(韩国人将屈辱史搬上了银幕)(7)

历史上,这场战争结束后,共有约50万朝鲜人被俘虏当成苦力,致使朝鲜劳动力严重短缺;更有无数妇女被掳,下场凄惨,后续虽有被朝鲜高价赎回,但却也受尽冷眼,史称“还乡女”。

被遗忘的战役十部最猛战争片(韩国人将屈辱史搬上了银幕)(8)

或许这就是忍辱负重活着的代价吧!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