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三国史圈开始流行批评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甚至一度出现了“诸葛亮长于政治、短于军事,是萧何、不是韩信”之类的评价。而作为批评核心论据的就是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所谓的“子午谷奇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条奇谋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讲的又是什么呢?诸葛亮没有采纳究竟是对是错呢?今天,杜少就给大家详细分析讲解“子午谷奇谋”始末。

蜀汉魏延谋略(蜀汉名将魏延的)(1)

蜀汉丞相 诸葛亮

一.“子午谷奇谋”可能是场误会

首先看看正史《三国志》里关于“子午谷奇谋”的记载:

《三国志 魏延传》:(魏延)輒欲请兵万人,与(诸葛)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

《三国志》注引《魏略》 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首先,正史三国志魏延传中根本就没记载“子午谷奇谋”的具体内容,只是说魏延请求分兵,然后和诸葛亮会合于潼关,如同韩信当年那样。韩信当年是如何做的呢?樊哙、灌婴等人率兵出祁山佯攻,韩信率大军奇袭陈仓,从而夺取了关中之地。陈仓并非子午谷,而是另一处战略要地,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就是直奔陈仓去的。所以,三国志中记载的魏延分兵之计,可能根本就不是“子午谷奇谋”,而只是一次简单的分兵进击的军事计划。

其次,真正记载“子午谷奇谋”的是哪本史书呢?其实是三国魏国郎中鱼豢私自撰写的史书《魏略》。魏略详细记载了“子午谷奇谋”的内容。可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是在蜀国做过官的,他都没有记载的事情,作为军事机密,魏延和诸葛亮的对话怎么可能被魏国人鱼豢知道呢?所以,“子午谷奇谋”很可能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魏国听说魏延曾经有分兵的想法,然后以讹传讹被鱼豢记载在了自己写的史书《魏略》中。这种私史一般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鱼豢其人一生藐视权贵。其记载的“子午谷之谋”中,其实主角并非是诸葛亮和魏延,最狼狈的是曹魏都督、曹操的女婿夏侯楙。这位都督在魏延口中动辄逃跑,所谓“怯而无谋”。也许,鱼豢为了在自己的史书中贬低自己看不上的贵戚夏侯楙,而故意艺术加工了魏延的话,于是就有了“子午谷奇谋”。当然,这只是杜少的一点猜测而已。

蜀汉魏延谋略(蜀汉名将魏延的)(2)

鱼豢著《魏略》

二.如果“子午谷奇谋”是真的,这个方案真的可行吗?

如果,魏人鱼豢记载的“子午谷奇谋”确有其事,那么这个方案真的可行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按《魏略》记载,“子午谷奇谋”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一条,即驻守长安的大都督夏侯楙会逃跑。可魏延只有五千精兵,夏侯楙就一定会跑吗?夏侯楙自夏侯渊死后,就接替了关中都督的位置。虽不是英才,也不至于如此不堪。而且,长安是古都,西北重镇坚城。而蜀汉军队一向不善于攻坚。后来第二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以数万人绝对优势、各种攻城器械并用,都拿不下曹魏几千人驻守的陈仓口。魏延五千人,而且都是轻装简行,哪来的自信能拿下长安呢?有人会说,后来邓艾奇兵灭蜀,成都不也不战而降了吗?但那是因为钟会大军屯驻剑阁外,蜀汉如惊弓之鸟。邓艾又灭了诸葛瞻率领的蜀汉精锐,成都才投降。此时,曹魏西北军团分毫未损,长安坚城,西汉故都,看见五千蜀汉军,为什么要跑?一旦不跑,蜀汉军就被动了,广袤的关中平原,恐怕是等不到诸葛亮的斜谷大军了。

蜀汉魏延谋略(蜀汉名将魏延的)(3)

三国时期西北地形图

其次,如果夏侯楙真的跑了呢?就真的能达到“咸阳以西可定矣”的战略目标吗?让我们看一下三国时期的地图。诸葛亮大军出斜谷,如果直接奔长安,背后的西北三郡始终是个威胁,进军势必缓慢。如果直接攻打三郡,则与魏延会师时间会更晚。曹魏有充分的时间反击。并且,要想真正把关中和曹魏帝国分隔开,就必须攻占潼关,达到“断潼”。这个的“断潼”重任肯定也需要魏延来完成。五千人,想接连拿下长安、潼关,真的是太难了。正史中,魏明帝曹叡一听说蜀汉北伐,就替换了夏侯楙,并且御驾亲征反击。曹魏此时可用于西北的兵力不下于二十万,曹真大军只要一出动,蜀汉军队互相不能照应,是十分危险的。

再次,就算魏延顺利拿下了潼关,就真的可以把关中从曹魏版图中分割出去,让诸葛亮的大军尽情收割西北三郡和整个关中平原吗?答案也是否定的。想进入关中,道路其实是很多的。汉献帝建安十六年,马超就屯兵潼关,想挡住曹操大军。结果曹操就是主力吸引潼关,偏师走水路进入关中,两面夹击,逼着马超出关决战。“子午谷奇谋”中也是假设夏侯楙会从水路逃跑。除去水路不算,只要稍微知道一点战国史的人就会知道,当年山东六国进攻秦国,不是每一次都打“函谷关”的,也会偶尔打一下“武关”。以曹魏对关中的重视程度而言,曹魏不会坐视关中沦陷。到时候,数路大军进军关中,而诸葛亮的大军则需要二十天到达,这还是直奔长安的时间。如果一路上遇到曹魏抵抗,一时来不及接应魏延,魏延的精兵守潼关或者长安又有什么用呢?

三.诸葛亮为什么不接受魏延分兵?

正史里,为什么诸葛亮连魏延分兵的建议都不接受呢?我们先来看看蜀汉的国力记载:

《蜀记》:炎兴元年(263年),“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晋书地理志》:“刘备章武元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

《通典》:“三国鼎立,战争不息,及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

蜀汉全国90万人口,军队维持在10万左右。九个百姓就要养一个军人,这是多么可怕的开支。魏延奇袭,无论是《三国志》里记载的提兵万人,还是《魏略》中记载的五千精兵、五千运粮,真的损失了,对于蜀汉来讲,就是惨败了。诸葛亮出师表中“益州疲弊”所言非虚。所以,诸葛亮作为一个全军统帅,是不可能接受这种“看似奇谋,实则经不起推敲”的方案的。魏延的方案,就像上文分析的那样,根本就不可取。蜀汉白白损失五千精兵,损失的不光是蜀汉的国力,也是蜀汉军队的士气,所以换做是谁,都不可能接受这个建议。诸葛亮此举,正好说明了,其是一名合格的统帅。

所以,在杜少看来,“子午谷奇谋”,无论对于魏延而言,还是对于写《魏略》的鱼豢而言,都是一场浪漫主义色彩的纸上谈兵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