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课程,请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虚空济】APP,目前《孟子》更新中~

孟子谓蚳鼃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鼃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蚳鼃,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原文)

国学经典孟子离娄下(虚空先生讲解国学经典)(1)

“孟子谓蚳鼃曰”

蚳鼃是齐国的大夫,孟子和蚳鼃接下来有一段对话,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知道孟子和蚳鼃之间是相熟悉的,那我们看孟子对蚳鼃讲了什么呢?

“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

子指的是蚳鼃,灵丘实一个地名,以前蚳鼃是在灵丘这个地方做地方长官的,而蚳鼃辞去了灵丘这个地方长官,请求做士师,士师是治理刑狱的官员,接下来又讲——

“似也”

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我们再来看这段对话,孟子对蚳鼃讲,说你辞去了灵丘,这个地方的地方长官,而请求去做治理刑狱的官员,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我们去看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地方长官和治理刑狱的官员,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地方长官离君主比较远,但是治理刑狱的官员,是可以离君主很近的,当离君主很近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发生在君主身边的事情。

比如说我们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一样,通常围绕在老板身边的人,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消息,可以看到最真实的情况,但是地方长官则不相同,可能会听说君主任用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可能听说君主有什么样的想法,想做什么样的改革,但是也只是听说,那么这个事情和真实的情况,可能会有所偏差,接近君主的人则不同,他可以看到每一天,客观真实存在的情况,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智慧,根据自己的思维去讲一些自己的见解,所以孟子是赞同蚳鼃做这样的决定的。

“为其可以言也。”

就是为了在君主身边进谏进言比较方便,这句话实则是讲给我们听的,为什么要辞去地方长官而做治理刑狱的官员,是因为要给君主觐见。那么正常孟子与蚳鼃之间的对话,是不需要这么讲的,因为两个人都知道,为什么辞去了原来的位置,而做了现在的掌管刑狱的官员。但是这里要对我们有一个交代,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这件事情。

这个时候我们看孟子是赞同蚳鼃做这样的决定的,那也就说明孟子知道的蚳鼃的见解和思维是正确的,否则也不会认为他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他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思想,他愿意去推行仁德,这样的思维方式,推行爱民这样的政治主张,所以是为了给君主谏言,而来到了君主身边。

国学经典孟子离娄下(虚空先生讲解国学经典)(2)

“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语。

说现在已经过去了几个月的时间,请问可以谏言了吗?

“蚳鼃谏于王而不用”

接下来就有交代了,蚳鼃是有进谏于齐王的,但是齐王并没有任用他的想法,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这个时候我们就来思考,那蚳鼃接下来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我们先来看蚳鼃为什么辞去地方长官呢?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留在君主身边可以进言,几个月的时间过来了,蚳鼃有进谏,但是齐王并没有采纳和接受。这个时候通常会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继续进谏。第二种选择就是坐在那个官位上,不再进谏,去做着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我们先看第一种选择,通常留在君主身边可以不停地进谏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呢?或者是皇亲国戚,跟君主有着某种关系的,比如说宗亲,比如说外戚,那还有呢,可能是朝之重臣,可能是几朝元老,或者是立过什么样重大功勋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不停地进谏,否则可能会被君主所治罪。

还有第二种选择呢,做着自己治理刑狱的事情就可以了,不再去进谏,因为你数次进谏而齐王并不采纳,那就说明再进谏下去,也没有什么样的意义和结果,反而会让人生厌。我们看蚳鼃接下来做了什么样的选择呢?

“致为臣而去”

蚳鼃辞官不做了,离开了这里,这样的人呢,他一开始辞去了地方长官,就是为了留在君主身边可以进言,但是他的进言齐王并没有采纳,所以他就选择辞官而走,说这件事情我不做了,那我们来去分析一下这种人,在我们生活当中是否存在呢?通常这样的人不会去做违心的事情,比如说我自己想要留在君主身边去进言,这是我内心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如果这件事情不可以做,达不到我自己的理想,那么我一定会辞官不做,这样的人他不做违心之事,而且这样的人又是潇洒自在之人。

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是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说参加一个什么样的工作,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但是我发现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不能实现我的理想,让我去做一些违心的事情,那么我是不做的,我会放弃这样的工作。

再比如说有的人做生意,说我做生意是有自己的理想,有我自己的准则,可是我做着做着发现我没有办法完全掌控它,让他按照我自己的心愿去发展,所以我就选择了这个生意不再去做。

再比如说有的人在自己的感情当中,我有自己的想法去经营这段感情,但是我发现,在彼此交往的过程当中,他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所以这个时候我会果断地放弃,这样的人是值得绝大多数人尊敬的,也是绝大多数人所向往的,他可以不做违心之事,他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按照自己的初衷去做事情,把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呢?就是没有那么多的牵绊和贪恋。

比如说蚳鼃这样的人,他不贪恋那个地方长官,也不在乎治理刑狱的这个位置,那我只是按照自己的理想而做事情,那么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就可以离开这个地方了。

我们生活当中羡慕这样的人,我们自己也可以学习去做这样的人,当我们内心不被那么多欲望所牵绊,我们就可以做到这个样子。

举个例子,说在生活当中,今天有一个饭局,我并不愿意去应酬,因为那不是我愿意做的事情,那我就可以选择不去,想要不去的根本原因,是我没有在乎这场饭局给我带来的得与失,我就不会被它所牵绊。

比如说我现在所做的工作,不是我喜欢的,让我做一些很违心的事情,那么我可能要辞掉这份工作,去过我想要的生活,当然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这个样子,很多人可能被现实所牵绊,可能还要在意很多的事情,还有自己很多的欲望和不得已的苦衷。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尽可能地去做到这个样子。

国学经典孟子离娄下(虚空先生讲解国学经典)(3)

比如说在有一些事情上,我们或许做不到,但是可以尽量向这个方向去靠拢,这样我们可能就活得更潇洒一点,更自在一点,也少做一些违心之事,这是蚳鼃的选择,就是为了进言而来,但是他的进言,不被齐王所采纳,离开了,那离开之后,我们看看其他人对这件事情是怎么评价的呢?

“齐人曰”

这个时候齐国有人讲,这里的齐人不会是普通的百姓,其一,普通的百姓,大多数没有这样的见解,其二能知道蚳鼃这件事情的,也绝非普通人,或者是在朝为官的人,起码了解这件事情的始末,知道蚳鼃的选择,所以我们看看齐人怎么讲?

“所以为蚳鼃,则善矣”

说孟子为蚳鼃这件事情,可以说是善的,善也就是好的意思。我们看这个善字,包含了很多的肯定在其中,比如说肯定蚳鼃的选择,肯定蚳鼃这样做是正确的,肯定了孟子对这件事情的赞同和鼓励。

我们再来看孟子既然是赞同这样的选择,说明他是出了力的,说明也是给蚳鼃过一些建议的,所以这个时候齐人就讲了,说孟子为蚳鼃所考虑的这些事情,可以称之为善了,好的、对的,并且有很多的肯定在其中,但是重点再引出来接下来这句话——

“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但是孟子自己是怎么考虑的呢?他自己有什么样的想法和计划呢?这个我就不知道了。我们看当时的齐人对人孟子是有很多的好奇,可能不光那个时候的齐人好奇,现在的我们或许也在好奇,说孟子到底想要为官呢?还是不想为官呢?他去过那么多的国家,为什么最后也没有停留下来呢?

我们学习过《论语》的人,我们可以看孔子的一生,我们说孔子是郁郁不得志吗?显然不是,你说孔子是不能为官吗?也不是,他想要去为官,想要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抱负,想要去推行周礼,也曾经在鲁国做过官,做过中都宰,做过大司寇,摄过相事,但是最后他发现,在这个地方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并不能去推行周礼,所以就果断辞官,并且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一生,可行可止,如果可以做官,我就去做官,不可以做官我就不做官。但是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可不可以是按照自己心中的理想所来的,说可以实现我的理想,这个叫可以仕,我就去做官,说不能实现我心中的理想,那我就不去做官。

我们再来看蚳鼃,在这里是不是也如此啊?他不是不可做官,无论是做灵丘的地方长官,还是做士师都是可以的,但是他却选择辞职走了,这叫不可以做官,但是他的不可以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够,而是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我就不做。

我们学习孔子,我们知道可行可止,孟子是推崇孔子的,所以他们的思想自有其相同之处。我们接下来看孟子是怎么考虑这件事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