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做湿亲家还好,到明日休要做了干亲家才难——《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一回,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乡村丫头认末代公公为干爹?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乡村丫头认末代公公为干爹(草不黄俗话说494干亲家)

乡村丫头认末代公公为干爹

如今做湿亲家还好,到明日休要做了干亲家才难。——《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一回

《金瓶梅词话》梅节重校本注释云:干,空无所有,干亲家即白做一场亲家,实即咒人的孩子早死。

傅憎享《湿亲家与干亲家》(《金瓶梅语释》)云:

指不是亲生子女、而是义子女婚配,义父母则互为“干亲家”。“湿亲家”本无其语,是与“干亲家谐偶而创设。”

“湿亲家”虽是就着“干亲家”顺势联想出来的戏谑之语,而民间今天却有“湿亲家”的说法。

干亲家就是自己或对方的子女拜自己或对方为干爹、干妈。湿亲家就是儿女婚配亲家,或订了娃娃亲的亲家。——360百科

起码在广安、邛崃一带有“湿亲家”的说法:

【湿亲家】姻亲的互称。西南官话,四川邛崃。

它仍然是“干亲家”的顺势联想所致。

一、“干、干娘、干亲家”之义

【干】认义的;结拜的。元明《水浒传》七回:“本是叔伯弟兄,却与他做~儿子。”明《金瓶梅词话》七二回:“昨日他如此这般置了一席大酒,请了我,拜认我做~老子。”清尤侗《赵高传》:“祠堂昭德兼崇功,~儿义子多如虫。”

只有名义,没有实际。明《西游记》六一回:“那女子与老孙结了一场~夫妻,是老孙设法骗将来的。”《朴通事谚解》卷中:“不使钱,~勾当,不济事。”清《白雪遗音·妓女悲伤》:“~臊皮,还要耍穷棒。”——白维国主编《近代汉语词典》

“干×、干××”之类词还不少:

【干娘】对年长妇人的尊称。元明《水浒传》二四回:“西门庆也笑道:‘~,你且来。我问你,间壁这个雌儿是谁家的老小?’”明《古今小说》卷一:“这一百两白银,~收过了,方才敢说。”《警世通言》卷一四:“王婆道:‘~,宅里小娘子说亲成也未?’”——同上

赣语,湖南平江。

【干亲】结义的亲戚。清严如熤《三省山内边防论》:“呼朋招类,动称盟兄,姻娅之外,别有干亲。”《歧路灯》三回:“拜认,外父当日是最恼的。难说一个孩子,今年姓宋,明年姓王,是何道理?”——同上

【干亲家】名义上的亲家。指约定婚姻的或认义儿女结成的亲家。清《续金瓶梅》三一回:“当初在京,武职官们做了~,不上五六岁俱已定了婚姻。”《野叟曝言》一四六回:“男女百人,出于~。”《红楼复梦》三三回:“嫂子同贾太太是~,那是早知道的。”——同上

【干生子】干儿子。明《金瓶梅词话》五五回:“但拜太师门下做个,也不枉了一世一生。”——同上

还有“干爷”(干爹,《水浒传》第四五回。江西南昌、宜春,赣语)、“干大”(干爸爸,义父。山西沁水、陕西北部,晋语;河南郑州、陕西渭南)、“干大大”(陕西北部)、“干达”(义父。新疆乌鲁木齐、甘肃兰州,蓝银官话)、“干老”(干爸爸,天津,冀鲁官话)、“干佬”(义父。河北东部,冀鲁官话)“干伯”(义父。山东陵县,冀鲁官话)“干仔”(义子。广东番禺市桥、香港,粤语)、“干奶”(义母。山东陵县,冀鲁官话)、“干囡”(后妻或后父的女儿;养女;义女。云南玉溪,西南官话)、“干妞”(干女儿。福建南平。官话)等。通用的是“干女儿、干儿子”

川渝有(拜)“干老汉儿、干保保、保爷”等说法。“干老汉儿”就是“干爹、干爸爸”。“保保、保爷”之“保”,犹如“保傅、保姆”之“保”(依也,护也)。如果要小孩好带,少生疮害病,农村时兴“拜保保”“拜保爷”,实际上同于“拜干爹”。如果盼望自家小孩少生疮害病,也可以让自家小孩称呼自己不叫爸爸、妈妈而叫“保保”:以爸爸“大保保”,妈妈“二保保”或“小保保”区分(称“姑姑”为“保二﹝儿﹞、保保”别是一回事,“保”可能与“婆、波、皤”关联)。贵州大方、重庆南川的“保娘”,就是“干娘”。

【干波】干妈。山西忻州,晋语。

“波”,婆也,详见草不黄俗话说472《“邦老、鲍老、孛老、卜儿”的理据(Ⅲ)》

【干爹】(1)岳父。①西南官话,四川达州。(2)姑父。吴语,浙江杭州。

【干娘】(1)岳母。①西南官话,四川达州。②湘语,湖南双峰。(2)保姆。中原官话,河南沈丘。(3)奶妈。赣语,江西高安老屋周家。

岳父、岳母、姑父、奶妈、保姆之类,相对于父母来说,也是“干”的

【认干亲】结干亲,拜干亲。

“结干亲,拜干亲”见《传统“认干亲”习俗简述》(“个人图书馆”“瞾赟king……”2019.11.7)

二、“干”之义或解

“干妈干爹”之“干”怎么理解?

(一)干,干連也。干連, “牵连也”。

其狄青纵有~连,仍乞特与免勘。(宋欧阳修《论乞不勘狄青侵公用钱札子》)

这只绣鞋儿不打紧,~连着一个人的性命。(元曾瑞《留鞋记》第三折)

况且无辜之~连,往往奸民少而良民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

(二)干,空也

亲家,婿(子)或媳(女)的父母之间虽然无血缘关系,但姻娅之间是有血缘的,是“姻亲”关系。“干亲家”之家无“姻娅、姻亲”关系,是干的,空的。所以民间把那种儿女联姻的叫做“湿亲家”,就是为了避免干的、空的。

三、“干”义试解

“干娘、干爹”之“干”解释为“认义的;结拜的”固然没问题,但“干”为何有“认义的;结拜的”之义呢?笔者认为,“干”大概存在两层意思。

第一,“干”犹“寄也”,是“寄托”。

【寄拜】谓依托某人,结为亲属。

绅士太太为绅士养了第五个少爷,~给废物三姨太太作干儿子。(沈从文《绅士的太太一年以后》)

川渝农村至今如此说:娃儿好生病,去寄拜个干爹“冲”一下。

说穿了,“寄拜”是一种“寄托”“挂靠”“依附”“客寄”(倾→客屈→客屈寄)关系。

【倾】长短相形,高下相~。(《老子》第二章)

彼与草木俱朽,此与金石相~。(《后汉书·朱穆传》)

依也,倚也。去营切,平清溪。耕部。

【客】《说文·宀部》:“寄也。”段玉裁注:“自此托彼曰~。”王筠句读:“偶寄于是,非久居也。”

“风瘅~脬”张守节正义:“言风瘅之病~居膀胱。”(《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会天下乱,遂弃官~荆州。”(《三国志·魏志杜畿传》)苦格切,入陌溪。铎部。

【屈】 “寡人~于内”高诱注:“屈,~。”(《战国策·秦策五》)区勿切,入物溪。术部。

【干子】依附在物体上的沉淀物。西南官话。四川成都:茶~|尿~

“干子”之“干”,一方面是“干湿”之“干”,可能更重要的是“依附”的意思(按:“干”或以为是“醎”)。

第二,“干”,“契”也,是“契义”义

有“契厚”(交情深厚)、“契密” (密切;亲密)、“契分” (交谊,情分)、“契重” (友情深厚)、“契谊” (交情,友谊)、“契义” (友谊,情分)”、“契友”(情谊相投之友)、契兄、契弟(契兄弟,结拜兄弟)等词,“契”是友情、情义的意思。这就跟“认义的、结拜的”一致了。

与“干”关联的是“关”(关涉、牵连)、“牵”(牵连)、“悬/县”(悬挂,牵连)、“合”(契合;合会)、“挂”(牵挂;挂靠)等等(共﹝巩木﹞咸→关牵县悬→契合挂)。

【(巩木)】《廣雅·釋詁三》:“諧也。”《廣雅》曹憲音卭(qióng)。

重庆市九龙坡区中梁山街道办事处驻地原名冷水垭、冷水场、人和场,其下场口外磨滩河(今通称跳蹬河)上原来有一座“关桥”,但在民间流传的“烧了公民场,来建人和场;打断干桥寺,来建曲水寺;桥似弯弓塔似箭,箭箭射到都林院(都御史、翰林院)”本地之谚中,“关桥”就变成了“干桥”,可以旁证“干、关”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