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乡日报】

冯塘乡龙虎村乡村振兴(一泓碧水润山间)(1)

重实干

冯塘乡龙虎村乡村振兴(一泓碧水润山间)(2)

话丰收

冯塘乡龙虎村乡村振兴(一泓碧水润山间)(3)

谋发展

冯塘乡龙虎村乡村振兴(一泓碧水润山间)(4)

“红旗井”

冯塘乡龙虎村乡村振兴(一泓碧水润山间)(5)

百年老屋

冯塘乡龙虎村乡村振兴(一泓碧水润山间)(6)

新建水厂

冯塘乡龙虎村乡村振兴(一泓碧水润山间)(7)

战国长城

冯塘乡龙虎村乡村振兴(一泓碧水润山间)(8)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新颜 李文奇

太行雄峻,碧水温柔。

老汉琚运喜家不大的院落里,豆角、黄瓜藤蔓相连,绿意葱茏,一台老式洗衣机“哗啦,哗啦”转动着。立秋刚过,暑热未消,蓄满的太阳能水箱,在暴晒下闪着银光,足够晚上美美地洗个澡。

自打有了水,老汉一家的日子过得像水一样宁静,像水一样滋润。

那一年,运喜娶亲。

有青山如黛,有新妇如花,唯独缺了水的滋润。按当地老规矩,新媳妇进门头一件事就是挑水。“那路可真不好走!俺不小心摔了一跤,一担子水洒得一点儿都不剩,坐在路边一直哭到天黑。”这件囧事,运喜媳妇说,她一辈子都忘不了。

何止运喜!凭你谁家娶媳妇,对方都要问一句“家有水窖吗”,没有,人家就不考虑把闺女嫁过来!

太行余脉,沧河源头,有座山村俯瞰如池,故曰土池。卫辉市狮豹头乡土池村地处卫辉、林州、辉县三地交界,素有“一脚踩三县”之称。虽为河之源头,但因海拔较高、山泉断流,村里祖祖辈辈吃水难……

往昔,因水而困,今朝,兴水而甜。

土池,是一段太行儿女艰苦奋斗找水、留水、用水、活水的生动历史,是党带领山区群众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誓引甘泉入农家

“一天两顿红薯饭,一年到头吃不饱”。这是几代土池人的心中之痛,而“穷根”就是缺水。

一下雨,全村出动,瓶瓶罐罐、锅碗瓢盆,凡是能盛水的,都摆了出来……就连土坑里存的那点儿水,也被乡亲们一点一点地“舀”出来。一下雪,就“挛雪蛋”,先铲一堆雪,再一点一点地把小雪堆做成个大雪蛋,等冻瓷实了,再扔到旱井里,慢慢化成雪水。

后来,党委、政府倡导学林县,“喝屋檐水”。家家户户打水窖,凡是愿意打的,由政府免费发水泥,用竹竿、塑料管,沿着房檐,收集雨水,流进水窖。

即使用箩筛过的水,也透着一股子粪味、腐气。

夏秋无雨,冬春无雪,旱井、水窖则滴水不存。土池人常常翻山越岭远道取水,苦不堪言。

水——水——水,是饱受水荒、艰苦备尝的土池人心灵的呼唤。

上世纪60年代,党委、政府组织修建蓄水池、引渠水,趁雨季引泉水,此法受限于季节,未能满足全部需求。

因群众盼水心切,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自行组织劳力挖井,因全是人工,十分困难,挖到几十米深,就被迫停工了。

1984年,在党委、政府支持下,村里聘请外地专家来选定井址、外地钻井队来施工,奋战120多天,投入人工3700多个、资金7万多元,钻出一眼230米深的水井。其间,全村老少不分昼夜,远道挑水供钻机运转,共挑水26000余担,还得到了教育部门及兄弟村庄的大力支持。这眼“活水井”仅用了一年,就报废了。

越挫越勇的土池人,再次聘请钻井队,奋战40多个昼夜,于1986年年初,打出第二眼深235米的水井,县、乡两级给予极大的资金支持,还有40多名群众自愿捐款。后因地下水位下降,此井时断时续,逐渐枯竭。

因为缺水,村里的年轻人纷纷下山谋生,有一个叫任合根的后生,经多年打拼,把自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2013年,在村里老支书和乡干部的劝说下,他回到村里,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回村第一件事就是修复深井、修建水池。

驻村工作队入村后,把彻底解决“吃水难”列为该村头等大事,申请政府扶贫资金,决定重打深水井。

“红旗井”水涌幸福

2017年3月,土池村深水井项目正式动工。

在岩石上打井,需要用大量水来冷却钻头,钻井机器工作起来每小时需要15立方米水,可山上本身就缺水,去哪里弄这么多水呢?任合根组织村民,从5公里外的邻村引水,购买水库季节性的蓄水,向邻村借机井水,用水车拉水。

打井急需资金,村里便组织党员和“两委”干部捐款,任合根先拿出60万元,身为贫困户的聋哑村民李军生坚持捐款300元,其他村民也纷纷捐款。关键时刻,卫辉市领导先后4次到土池村现场办公,协调各有关部门帮助化解打井难题,并将打井的预算资金从58万元追加到了118万元。

寒来暑往,风霜雨雪,从施工队伍到卫辉市、乡、村党员干部,不知克服多少困难:钻头磨坏了12个;当打到约400米的地方时,钻头断了掉进了井里,他们找专家、找技术人员,最后找到油田钻井队,才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同为太行山严重缺水地区,当年林县人民在“老乡”杨贵书记的带领下形成的红旗渠精神,极大鼓舞和激励着土池人。“林县人民大干10年修通了红旗渠,我们再苦再累也要打出一口井来!”

预计3个月的打井工期,硬是奋斗了14个月。2018年6月30日,他们终于在高山岩石上打出了557米深的优质井。

“出水啦!出水啦!”试泵那天,全村男女老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纷纷从家中拎盆、掂桶、拿碗,争着尝一尝这甘如山泉的井水。有村民吟唱出一首打油诗:精准扶贫水喷出,手捧井水甜如蜜。从此告别“吃水难”,感谢党委和政府。

同时,村里也安装了无塔供水压力罐,并铺设水管3000多米,将清凉、甘甜的深井水送到了3个自然村8个供水点。

2020年11月8日记者节那天,任合根应邀参加省里主办的脱贫攻坚回头看摄影展,并向在场的领导讲述打井的故事。一位省领导动情地说:“北有林州红旗渠,南有土池‘红旗井’,你们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呀!”10日,土池人将这口井命名为“红旗井”,让世代土池人牢记打井的不易。

任合根也有了“水书记”的美誉。

乡村振兴新画卷

半山鸟鸣半山花,一脸春风一眼绿。消除水荒,摆脱贫困的土池站在历史新起点、开启振兴新画卷——

任合根上任以来,从配优配齐村“两委”干部入手,将村里威望高、大局意识强、年纪轻、干事能力强的党员和村民优先选到村干部队伍中来,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水泥路通到每个村民家门口,村里有了卫生室、党建文化广场。

一座厂房投资141万元、设备投资120万元、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高标准桶装天然饮用水厂拔地而起,旺季每天可吸纳10人或数十人就业,将采取全民入股、全民经营、全民分红的方式,让群众得实惠。

车声隆隆,一桶桶清澈甘甜的泉水,源源不断运出大山,那是心怀感恩的土池人,在跟城里人分享优质的水源和他们内心的喜悦。

村里还建了加工厂,注册“米山红”商标,将精包装的“绿色”土池小米成功打进了城里的大超市。群众种多少,厂里就收多少,确保统购统销。从昔日“卖粮难”到如今“变现钱”,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盛产小米、粉条、核桃等山货,现存战国古长城遗址、南太行百年老宅,被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青山环绕,风景秀美,天然一座大氧吧……任合根说,土池发展山村一日游得天独厚,总体思路是,山上山下搞种植,村里村外搞旅游,构建“吃住玩购娱全链条旅游”,吃炖土鸡,住民宿,观风景,赏民俗,玩“嗨”了,捎点山货回去。

“水书记”任合根说,他最想做的事,是为游客当“红旗井”传奇故事的讲解员,讲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的历史,讲党员群众可歌可泣的壮举。

大山无言,然非无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讲述小山村的蝶变。

狮豹头乡党委书记 李文栋

狮豹头乡是吴金印书记工作过的地方,他带领群众治山治水、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土池村土壤贫瘠,严重缺水,没有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在村支书任合根带领下,该村彻底解决“吃水难”,还做足了“水”文章,建起水厂,村里各项基础设施也得到明显改善。从昔日的“水荒之地”,到今日的“美丽乡村”,土池村正行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狮豹头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王海利

任合根同志有几个鲜明特点:工作甘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工作思路清晰,能抓问题关键,土池村多项工作走在全乡前列;工作具有前瞻性,比如脱贫,他不满足于每家每户的脱贫,而是提前布局谋划,考虑全村产业振兴,不局限于建一个扶贫车间,而是要发展成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移动卫辉分公司驻土池村第一书记 段基华

同土池村的父老乡亲在一起4年了,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他们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我们公司先后投入帮扶资金20多万元,帮助村里建起了卫生室,还即将建成简易浴室。如今,村容村貌越来越亮丽,百姓生活越来越舒适。土池村的变化,乡亲们看得见、摸得着。

土池村党支部副书记 李军海

任合根同志是我们的“带头人”、我们的好班长。他工作上认真、务实,全心全意为群众,积极为村里跑项目。

村民 闫文爱

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党组织是我们的主心骨。合根是一名好党员、好干部。

村民 李县成

任合根热心帮助群众,谁家有困难,他都帮一把。

村民 李合生

村里现在环境好了,路修通了,困扰多少代人的吃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还建了矿泉水厂,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感谢党和政府。

□摄影: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青春

□版式:郑常林

责任编辑:申彬彬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