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朱元璋都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寒微的开国君主,刘邦在秦朝时是泗水亭亭长,朱元璋更甚,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后入皇觉寺做和尚,,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刘邦和朱元璋这类人为啥能夺天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刘邦和朱元璋这类人为啥能夺天下(刘邦朱元璋为什么都选择分封子弟)

刘邦和朱元璋这类人为啥能夺天下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寒微的开国君主,刘邦在秦朝时是泗水亭亭长,朱元璋更甚,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后入皇觉寺做和尚,

他们夺取天下后,都大封子弟,让自己的儿子做藩王,并拥有一定的兵权

但凡了解中国历史的都知道,分封制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数代之后,诸侯国壮大,很容易威胁中央政府,甚至造反,像东周时期的诸侯王架空周天子,汉朝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

他们绝不可能不知道分封的弊端,即使他们不知道,他们身边的智囊也会跟他们说分封很危险,可是他们还是都这样做了

有人说,因为他们出身太寒微,所以想自己的子孙万世一系的传下去,于是分封子弟,想自己的儿子们作为屏藩,维护家天下的统治。于是大杀功臣,排除异己,为自己的儿子扫除障碍,

朱元璋有没有大杀功臣我不知道,我不敢说没有,因为清修《明史》摆在那里,真假不谈,想反驳不容易;刘邦肯定是没有大杀功臣的,这点毋庸置疑,有人说先分封的七大异姓诸侯王不都被刘邦杀了?这个是的,但这都不算功臣吧,首先无功,其次不是臣,说其无功,是因为他们都是骑墙派,谁强占哪边,说其不是臣,都是王爵,一方诸侯,能算臣子?

如果谁觉得,杀了功臣集团,杀了强势大臣,就可以安稳的坐稳天下,那就未免太幼稚了点,刘邦和朱元璋也都不会觉得杀了功臣就能坐稳天下,因为政治讲究的是一个平衡,失去了平衡,别说江山能不能坐稳,改朝换代都有可能,而功臣集团的存在优势平衡里的重要一环

想子孙能坐稳皇位,江山永固,只有给他们创造一个稳固的政治平衡,相互制衡,谁也不能超越皇权,谁都需要依附皇权

所以他们都想到了分封儿子们,有人说分封很危险,诸侯王壮大了会威胁中央。他们也知道,但首先得新皇帝坐稳天下,因为一个国家刚刚建立的那50年的时间是最危险的,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廷还是宗室内部,加上皇权更迭的权力真空期也容易发生变故,所以他得保证这段时间内不发生变故,50年之后的事情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其次,即便发生变故,也是自己皇族之间的事情,总有一个皇族能坐天下,而不会发生改姓

刘邦建立汉朝,中央官制延续了秦的“三公九卿制”,这种制度丞相拥有很大的权力,很容易架空皇帝,使皇帝成为傀儡,甚至杀帝废帝,改朝换代,比如文帝时期的周勃,昭帝宣帝时期的霍光,平帝时期的王莽,汉初丞相多由功臣集团内部产生,周勃、陈平、曹参等

功臣集团功勋卓越,手握重兵,部将遍布军中朝堂,新皇帝对他们无提拔之恩,想制衡他们很难,另一股势力就是一吕雉为首的外戚集团了,他们虽无功,但位置显赫,人多权重,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这两股势力如果斗起来,必定天下大乱,新皇帝在中间斡旋也很难,首先,新皇帝代表不了他们的利益,甚至威胁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也不需要依附皇权存在的,或者说,他们和皇帝不是利益共同体

那么,皇帝代表谁?维护谁的利益?这个就是大汉皇室宗族,这些人平时内斗,争权夺利,但谁要想改朝换代,推翻大汉江山,他们也是绝对不允许的,换言之,他们维护的也不是皇帝本人,而是皇帝代表的利益,你在皇室内部换个皇帝无所谓,但若想改姓是万万不能的

于是刘邦分封子弟,让他们做诸侯王,手握重兵,即使是他们有一天造反,也是数代之后、皇室内部的事情,这样就想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功勋集团、外戚集团、诸侯王集团,这样就形成了稳固的政治平衡

来看看刘邦所创造的政治格局有多高明吧

吕后的实力并不比后面的武则天低,为什么不敢称帝?不敢大杀刘姓宗室?忠于刘氏?都是因为刘姓宗室手握重兵,如果李世民也分封子弟为诸侯,武则天也断不敢篡位杀宗室。

元前182年(高后六年),刘章(汉高祖刘邦之孙,齐王刘肥的次子,封为朱虚侯)入宫侍奉高后举行酒宴,吕后叫其担任酒吏。刘章自己请求:“我是武将的后代,请允许我按照军法来监酒。”高后说:“可以。”众人酒兴正浓时,刘章进献助兴的歌舞。歌舞以后,说:“请让我为太后唱唱耕田的歌谣。”吕后向来把刘章当儿子抚养,笑着说:“看你父亲知道种田。你生下来就是王子,怎么知道种田呢?”刘章说:“臣知道。”太后说:“那就试着为我唱唱种田吧。”刘章唱道:“深耕之后,接着播种,苗要疏朗,不是同类,坚决铲除。”吕后沉默不语。

不久,吕氏家族中有一人喝醉了,逃离了酒席,刘章追过去,拔剑杀了他,然后回来禀报说:“有一人逃离了酒席,臣执行军法杀了他。”吕后和侍从们都大为吃惊。但是已经答应他按照军法来监酒,所以无法将他治罪。酒宴也因此结束。从此之后,吕氏家族的人都惧怕刘章,即使是朝中大臣也都归附刘章,刘氏的势力日益强盛。

西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去世,刘邦的旧臣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然后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因为他们认为当时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不是汉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于是杀了汉后废帝刘弘,及其兄弟,最后,他们相中了宽厚仁慈名声较好的代王刘恒。于是派出使者去接刘恒到长安继承皇位。

功勋集团铲除外戚集团后,不得不拥立刘氏宗室为帝,为什么?刘氏诸侯王遍布朝廷地方,手握重兵,为什么是刘恒?刘恒母亲地位低,没有外戚势力,朝廷地方都没有根基,相对弱势,符合功臣集团利益

刘恒见到使者,开始并不是很高兴,相反这使他起了疑心,不敢前去登基,他的属臣们也意见不同:刘恒的郎中令张武等认为有诈,提议以有病不能前往进行推辞,以观察情况的变化;而中尉宋昌认为刘氏江山稳固,不必有所顾虑。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后虽发生“七国之乱”,大方挑战中央的事情发生,终究还是刘姓天下

汉武帝削藩在当时的做法肯定是对的,诸侯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实力已经壮大,威胁中央,不削藩就天下大乱了

可是看看削藩后的武帝呢?在位54年,杀了40多为宰相,无他,相权太大,又没有有效的制衡,虽然后来用内朝制衡外朝。大将军代替丞相,是丞相成为执行机构,大将军及尚书台成为决策机构,而大将军多由外戚担任,实际还是威胁皇权了

所以武帝之后的霍光,杀汉昭帝(昭帝已成年,霍光不想归权,21岁死),立刘贺,刘贺急于夺权,27天废刘贺,立刘询,刘询做了八年傀儡,忠于熬死了霍光,才开始掌权

霍光之后的外戚王莽,更是篡位,改朝换代

而武帝削藩之前的丞相呢?

周勃陈平剿灭诸吕,杀了皇帝及其兄弟,“今大臣虽欲为变,其党宁能专一邪?”,还是不得不立刘姓子弟。汉文帝朝堂问话,都能吓得他汗流浃背,拜为丞相后,权力太大,有人说他威胁皇权后,吓得辞职,丞相陈平去世,汉文帝又任命周勃为丞相,十个多月后,汉文帝说:“前日我诏令列侯,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国去,有的人还没有动身,丞相您是我所器重的人,您率先到封国去吧。”周勃于是被免去丞相职务,前往封国。

再看看,曹丕不分封,后背司马氏所篡,隋不分封,为李渊所篡,李渊不分封,为武则天所篡

分封固然会有:“七国之乱”“八王之乱”,但不分封就更危险了

唐朝科举制产生之前的王朝,处于类似于贵族政治时期,当官的大多为宗室、外戚、武将、功臣、勋贵等,普通人没有上升通道,贵族垄断仕途,这些人关系盘根错节,以家族或门生故吏组成政治集团,抗衡皇帝,这个时候皇帝就显得势单力薄了些,如果不分封宗室,很容易跌下来,甚至被杀或改朝换代,

这也是为什么唐之后政权稳固,而之前更迭频繁的原因。科举制度的产生使得皇帝抗衡的不再是一个集团或者一个家族了,而是单独的一个或者几个人,这个时候分封,就会起反作用了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分封?

严格来讲,朱元璋不算分封,

他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这有两个原因,

一个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

一个朝廷内部因建国初期形成的势力,以地域为圈子,尾大不掉,抗衡皇权

那么这些分封有没有威胁皇权的实力?有人说有啊,燕王朱棣不是造反成功了吗?

可是,我们来看看朱允炆是这么干的吧,他在三位腐儒的教唆下,开始大规模削藩,他猜忌周王,周王毫无反抗之力被流放、被关进监狱。猜忌代王,代王同样毫无反抗被废为庶人。齐王、岷王亦如是也!甚至于猜忌湘王,湘王吓得全家自杀也不敢做半点反抗。猜忌燕王朱棣,燕王马上把三个儿子全部送到京城当人质。

这些人有能力威胁皇权吗?有能力造反吗?有很大兵权吗?有很多军队吗?都没有,如果实力大到威胁皇权了,像汉武帝那样雄才大略的皇帝,尚且不敢这样削蕃,如果汉武帝敢明目张胆削蕃,那就不是七国之乱了,

朱元璋这样的雄主,开国皇帝,创造完美的政治平衡和权利结构,又岂是朱允文能明白的?朱棣取得天下后,也大势削蕃,以为皇权永固,可是后世的十几位皇帝,大多一生都在跟文官集团斗争,因为后世的皇帝只是一个人,不代表谁的利益,也没有人拥护他,

所以明朝宦官干政的多,不是他们干政,而是皇帝没有办法,朝廷没有人了用,没有人可以信任,于是皇帝开始“昏庸”,让宦官掌权,打压文官集团,但宦官不可能威胁皇权,因为他们是依附皇权存在的,一旦宦官坐大,皇帝就会“突然醒悟”,联合文官集团灭了宦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