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经问过别人:“我的词比柳七如何?”那人回答道:“柳七的词适合十七八岁的妙龄女郞,拿着一红牙板咿咿地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您的词一定要关西大汉拿着铜琵琶、铁绰板,豪迈地唱‘大江东去’。”

奉旨填词柳三变指的是哪位宋代词人,奉旨填词柳三变(1)

柳永原名柳三变,因在家排行老七,人称“七爷”。他十九岁离家赴京赶考,路过杭州想拜知府孙何,府衙门禁深严,苦于没有人引荐。柳永心生一计,找到杭州最有名的歌伎,对她说:“快到中秋了,孙大人一定会召你参加府上宴会,你可在宴会上演唱一首词。若孙大人问起,烦请姑娘帮助推荐。”

果然,孙何对这首词很喜欢,中秋过后专门宴请了柳永。柳永当时写的词典叫《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在赶考的路上边玩边走,三年后才到达汴京。那年,柳永顺利通过开封府考试,到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的省试。踌躇满志的柳永以为志在必得,没想到名落孙山。他心中不服,傲慢之气从心里升起,立马做了一首《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奉旨填词柳三变指的是哪位宋代词人,奉旨填词柳三变(2)

柳永其实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实力,他觉得没有中榜不过是偶然失手罢了,还自称是“白衣卿相”。虽然没有考中,但填词作曲的声望比公卿将相还要高。宋仁宗赵祯当时看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很生气,御批“且去浅斟酌唱,何要浮名!”此后柳永再考,仁宗专门将其黜落。柳永无奈,只好流落烟花柳巷,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其实柳永对功名很执着,除了服丧期间外,每一次科考他都是参加了的,根本做不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根据宋代科考制度,除了考词赋,还要考策论经史等科目。这些很明显不是柳永的强项,他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这里证明柳永严重偏科,明明是功力不及,还嘴硬爱面子,把功名比作“浮名”。

此后,柳永一直在全国各地流浪,到公元1034年,赵祯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失利之士放宽尺度,柳永才得以考中,被授于睦州团练推官。此时的柳永已年过半百,涕泪俱下,也不知是喜悦还是心酸。

赵祯也非常喜欢柳永的词,这段时间柳永的仕途非常顺利,先后任余杭令、泗州判官、西京陵台令,后来又调入京城任职。公元1024年秋,柳永又向赵祯献了一首《醉蓬莱》。赵祯读到“宸游凤辇何处”,与当年真宗挽词语意有些接近,心里有些不快。读到最后又有一句“太液波翻”,赵祯说:“何不言波澄!”恼怒地把词扔在地上。原来,赵祯很忌讳“翻”字,从此再也不听柳永的词了,而柳永的仕途也就到此停止不前。

奉旨填词柳三变指的是哪位宋代词人,奉旨填词柳三变(3)

柳永知道自己闯了祸,找到宰相晏殊试图补救。也是因为柳永的名声不好,加上晏殊不喜欢柳永的市井之气,当面讽刺他。柳永自讨无趣,只好退出。

伴君如伴虎,说话做事都得小心翼翼,一不留神祸从天降。柳永也确定不适合当官场,既然“浮名”这么累,不如偎红依翠逍遥快活。

柳永虽然官职卑微,但在青楼却名声大噪,歌伎们以结识柳永为荣。若是能给哪位歌伎填一首词,这歌伎便会身价百倍。只要柳永到一个地方,那里酒肆老板和歌伎都拥挤在门前,等柳永光顾。如果有不认得柳七的,大家都会笑他为下品。柳永真是个朝朝楚馆,夜夜秦楼。

有一天,柳七在某位相好的歌伎家,晚上做一梦,梦见一黄衣人从天而下,说道:“奉玉帝敕旨,《霓裳羽衣典》已旧,想听新歌曲,特借重仙笔,即刻便往。”柳七醒来,便讨香汤沐浴,对歌伎说道:“刚才蒙上帝召见,我将去矣。各家姊妹可寄一信,不能等候相见了。”说完,瞑目而坐死去。

奉旨填词柳三变指的是哪位宋代词人,奉旨填词柳三变(4)

后来,经常来往的红颜,个个自发的为柳永制买衣衾棺椁至丧。出殡之日,官僚中也有相识的,前来送葬。只见街上一片缟素,满城的妓家没有一个不到场,哭声震天。队伍所过之处,落叶萧萧,风疾云暗,仿佛在为这位宋词的开拓者唱悼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