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个人课题(2),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省高校教育规划课题申报书范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省高校教育规划课题申报书范文(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个人课题)

省高校教育规划课题申报书范文

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个人课题(2)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提问的策略研究”

研 究 报 告

(接上文)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和重点

(一)课题研究主要目标

1、探索出一套能激起学生能对预知内容,通过思考而提出欲解决问题的基本操作策略。

2、培养学生立在数学观角养成爱提问的良好习惯。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改变本地小学数学课堂,老师单一提问学生被动回答的现状。

2、寻求激起学生针对欲知学习内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策略。

(三)课题研究主要思路

1.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将课标精神内化,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2. 充分阅读《自主学习》(靳玉乐 编),利用其中心内涵,充实自己的教学理论。

3. 及时进行教学正思,总结出课堂教学中点滴的成功之处,上升归咎为学生自主 提问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重点:

1、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研究

2、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访谈、调查,分析学生不提出问题或提不出问题的原因。

2、行动研究法:在实施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促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经验检验法: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据课题“申请书”为蓝本,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本人在“九五”、“十五”期间参与市规划立项课题的研究,“十一五”期间主持市规划立项课题《变课本数学为生活数学实验研究》并且顺利结题,正因为如此,该个人课题的研究方案按大课题的方案进行设计,这样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思考该课题的内涵,在该方案中主要从课题产生的背景、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研究目标、内容、思路、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研究成果、完成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共十个方面具体设计

第二阶段:认真按方案设计要求,一步一个脚印的阅读

该阶段也是贯穿课题研究始终阶段,就是认真按方案设计要求,一步一个脚印的阅读《数学课程标准》、《自主学习》(靳玉乐主编)以及相关的《徐州教育科研》、《江苏教育》《基础教育研究》等书籍刊物。在阅读中我发现《数学课程标准》里有这样的内容:“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句理念中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数学学习,应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应从积极探索问题,自主提出问题开始,人的大脑不经过思考的过程,思维就不会高速运转,不经过探索的过程他们也不会提出问题,更别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了,于此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很难实现,其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成我们的向往与憧憬了。

《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句理念中包含了教师应研究出适合学生心理需要的,并且能给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教学策略。这个策略从某一方面来说就是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地位,失去了主控权,长此以往下去根本就不会有什么 疑问与想法,把教师视为“神圣”,把教材视为“圣经”,教师讲的总没有错,教材上有的就是真理,一旦这种思维固定下来之后何谈创新,只是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出来的是一个听话机器,只有输入指令,才会按指令去做,学生就失去了灵气,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疑问,失去了探究,失去创新了呀。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句理念中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其中一个给力的字是“更”,说明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重要,但这种重要大不过“学习的过程”,任何一个人都有这种体会。比如说从睢宁县城区到徐州市区,你亲自乘车从睢宁县城出发,一路上沿途的风景,沿途的特殊标志,沿途的乡镇等会记忆的一清二楚,另一种情况是听别人述说或从书本文字上获得,同样可以描述出沿途有什么,但是他们二者心理的“境界”及思维活动的方式截然不同的,前者能进行创新发展,后者则固步难行,“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的道理也在其中。所以学生能提出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是否有价值,首先肯定的是他的思维活动起来了,这是他个人主动寻求得来的,这是他经过一个探索过程而得来的,试想学生的心理思维也如数学科学家一样,从未知到有知再到提升,最后进行凝结成结晶的过程那有多好呀!故而爱迪生的经典语句:“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是符合每名学生,每个人可持续发展规律的。

《自主学习》的前言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其中的“质疑”就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提出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前言中还说:“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就此看看我们身边的现象,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有学生提问,大多在公开课上老师授意而为之。这里存在着一种思维观念的问题,就是认为学生那么小能讲出什么所以然来,学生那么小能提出什么问题,一节课仅有40分钟,作为老师紧讲慢赶的还不一定讲透说完,还要让学生来提问,还要咱们老师干嘛?这样时间耗费了,课程要讲授不完怎么办?有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课堂给经得起考试吗?如果要考个倒数,我不全玩完了……正因为老师有“保姆”式思想观念的存在,他们所教出来的学生是典型的高分低能,典型的“奴隶”,没有任何丁点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中明确提出作为老师应“爱护学生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试问我们老师做到了多少了呢?

正因为我做了课题研究,正因为我阅读了《数学课程标准》才有了上述的深入思考,如何研究出解决该问题的策略呢?故而 我随后阅读《自主学习》(靳玉乐 著)。

靳玉乐,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出版了《现代课程论》、《课程研究方法论》、《探究新学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等著作21部,主编中小学教材38册,在《教育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30多篇。

《自主学习》中首先谈了“自主学习的内涵”自主学习的内涵是指Brundage(布伦戴奇)和Mackeracher(迈克.凯恩斯)将自主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依赖阶段,这时学生的学习需完全依赖外部的准则;第二阶段,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开始发展自我认识,甚至很反对依赖,想在群体中进行独立的活动;第三阶段,学生的独立性已经比较强,对群体内的合作也有了新的认识,到最后就能够兼顾个人与群体,从而达到自主发展的第四个阶段。福建师范大学基础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他主,就是指导,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亦步亦趋的跟着教师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人,学什么,怎么学,时间怎么安排,第一段看什么,第二段看什么,碰到问题怎么思考,都有教师做主,教师说了算,这就是他主学习,学生没有自主性,但是学习还是学生在学习,他的经验积累、变化,还是他自己的事,只是在别人的引导、规划下实现这一点。自主学习就不是这样,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 的主人,学习是我的事情,我能够学,我尽量自己学,不懂的不会的,我在同学的帮助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思考。该课题研究是自主学习的冰山一角,只是从课堂上自主提出问题入手,作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上充分体现主人翁的功能,可以伸手向教师示意停止,向老师说“不”,学生首先要借助教材,灵活学习教材,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联系自身的生活实践,进行自主学习教材上的例题,找相关的练习来完成,联想到该问题是从生活中什么现象综合抽象而来的,我们学习这一点将会在什么情况下合理科学的使用它,他与教材中哪些内容有平衡的联系等,这就生产出许多疑问,这种“疑问”和平时所述说的XX应用题不会做而去请教的“问”是关联不多的,这种疑问是学生作为“人”的思维的高级活动,这种高级的思维活动不是为了得到什么知识,而是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基的,这种疑问在自己解决不了的情况下,需要提出来借助课堂这个空间舞台,寻求同伴的帮助,寻求老师的引导。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研究“地要义,但是必须有一个可具体操作的策略才行,同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存在。

(由于篇幅过长 后文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