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有一个叫骊靬的地方。今天我们不去说它的前世〈历史源远),也不去说它的今生(金山寺),只说这个地方的造林绿化,说说这块荒凉之地的生态环境日新月异的突变。

植树造林功在千秋(造林绿化善莫大焉)(1)

本世纪前十年,这里是一个行政村的建制,隶属永昌县焦家庄乡政府。相较其他村,骊靬地处最偏远,人口最少,老百姓生活也最贫穷。300余口人,撒落在祁连山北麓一个叫者来寨的荒山坡上,依靠祁连山涵养的一泓涓涓溪流,耕种着几百亩薄田,常常因干旱缺水而撂荒,老百姓生活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

植树造林功在千秋(造林绿化善莫大焉)(2)

终于有一天,有人探寻神秘的骊靬传说而来,在这块贫脊的土地上大兴土木,进行了轰轰轰烈烈的旅游开发,在方方正正的城墙内,建起了规模不小的仿古建筑。几乎同时,在城廓内外,荒山土坡,道路沿线进行了为期十年的造林绿化工程。

植树造林功在千秋(造林绿化善莫大焉)(3)

这些植绿播绿者是一群来自不同地区的志愿者,或者说是义工,他们不计报酬,无怨无悔,年复一年,久耕不掇。一位李姓志愿者,来自河北保定,每年春秋两个植树季他从不缺席。他深知灌水在戈壁边缘植树保活的重要性,不等定植树苗的队伍离开,便拉着水管,一个不落的注满水,象呵护小孩一样,生怕遗漏。有时吃过早饭就开始忙碌,一直到明月升起。特别是组织植树的师傅,徒步辗转在茫茫荒野上,把参与植树的志愿者分成若干组,开沟的开沟,挖坑的挖坑,运苗的运苗,填土的填土,浇水的浇水,面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人们,他总是亲自部署,亲自示范,亲历亲为,使百十号播绿者参与的植树造林行动有条不紊高质高效的进行。他们那种全身心专注,做好一件事情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植树造林功在千秋(造林绿化善莫大焉)(4)

每年参与植树的人们最多的来自于山东、江苏、浙江及甘肃周边,这些人中有公职人员、个体劳动者、企业老板,无论来自哪儿,无论什么身份,似乎相聚是缘,不用过多交流,便投身播绿的队伍当中,默默劳作,无怨无悔。

植树造林功在千秋(造林绿化善莫大焉)(5)

在这队伍里,也不乏专业人士。常言道,人挪活树挪死,创业初期,他们硬是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树移到景区,为移活一棵树,他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向专家咨询,把土球带的不能再大,把树坑挖的够大够深,另外还采用吊瓶输液,根部培肥的多种方法,城墙外围移来的齐刷刷有十多米高的新疆杨,成活率竞然达到70%多,令人叹为观止。

植树造林功在千秋(造林绿化善莫大焉)(6)

再看树种,除了永昌原有的杨、柳、榆、槐、松、柏、杉、桃、杏、李、梨、枣、苹果、沙枣等之外,还试种成功了梓、桑、榕、柞等,还有说不出名的外来树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今,荒凉的者来寨滩早已绿树成荫,到处鸟语花香。以骊靬古城为中心,形成了东、南、西主体林带相连接,北面以金莲湖为闭环,与骊靬遗址遥相呼应的大网格,防护林带。与骊靬大道道路绿化为通道,以影视城为绿化组团,大片胡杨、柳、榆树层层叠叠,向外扩展,逐步营造出春夏有花,秋季有果,四季常青的绿化格局。

植树造林功在千秋(造林绿化善莫大焉)(7)

透过兰考的泡桐,塞罕坝的松柏,八步沙的梭梭、红柳,我看到了一种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宜居家园就不再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