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福地旅游攻略(旅游札记游蒲翁故居)(1)

文:东方雨

如若你拜读过《聊斋志异》这部志怪小说,你就会对它的作者——清末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怀有一份满满的敬意。他那写尽狐情孤愤、人鬼情仇的情怀让人神往;他那刺贪刺虐、鞭笞丑恶的笔法让人称绝;他那生于乱世,没于乡野的人生让人扼腕;他那寄情青灯黄卷,纵笔喜怒笑骂的气概让人汗颜;倘若你再漫步、徜徉蒲家庄的“聊斋”,那更是荣幸之至了。

古城临淄——春秋、战国时齐国故都。两千多年前,齐桓公曾于斯开创霸业,成就威名,此地亦被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和“战国七雄”之一的都城而统治齐地八百余年;临淄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十一长假,几位驴友结伴自驾蒲松龄故居游。当日下午便顺利抵达临淄城,找了家经济实惠的小旅馆安顿下来,等待明天拜访蒲松龄故居。

临淄的街市与众不同,有历史的沉淀和积累,也有现代的时尚和新潮。走在大街上,你定会看到古老的街市和古典的建筑,也能欣赏到恢宏的商厦和气派的社区。

次日清晨,众人移步街口,就近路边吃摊,要了几样特色小吃,坐在市民中间享用早餐。

早餐过后,我们驱车向蒲家庄进发。不巧,今儿是个阴雨天。早上起来,天就灰蒙蒙的,有些沉闷和潮湿;八时许,天上开始稀稀落落地飘下雨丝,不一会儿,街道、树梢间湿漉漉的,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有些清新;还好,行进途中,雨居然停歇了!趁着雨歇的间隙,司机师傅加快了行进的速度。

蒲家庄位于淄川区城东八华里处,村落为城堡式建筑。蒲家庄,原名三槐庄,始建于宋,因村内有三棵古槐而得名;明初,村东修有一口水井,时常满而溢为溪,故更名曰满井庄;至明末,蒲姓日繁,村庄始易今名。

来到蒲家庄,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石牌楼,当街矗立。与牌楼相对接的是条东西走向的石板路。狭长的道路两旁栽种着古槐和垂柳,给人一种古老和遥远的错觉;两旁的农舍或高或矮,或明或暗,呈现青灰色调;从外表看,蒲家庄是一座幽静偏僻的山村,透着古朴和沧桑。

驻好车子,我们步行至蒲松龄故居。天空忽又飘起零星小雨,但门前却游人如织。从远处看,蒲松龄故居是一座极普通的北方院落,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或茅草顶,但在当时像这样的院落也可以算是殷实之家了!大门两侧栽种着几株古槐,参天蔽日,荫翳天空;一株巨大的垂柳从院子里探出身来,好似迎接远道的来客。故居的门洞为典型的中式风格,有檐有角,青砖灰瓦;门楣上方悬挂着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

蒲松龄故居有着北方院落的古朴,也有着江南庭院的精巧。整个院子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院内瓦舍茅屋,花丛瓜架,既有书屋情趣,又有农舍野味。虽然古老、陈旧了些,却不失浓浓的文化气息。

跟随导游进得院来,抬头可见月门花墙,错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穿门北折,从石像南侧古藤缠绕的八角门进去,来到蒲松龄先生诞生、著述和仙逝的地方——“聊斋”。聊斋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2间。正房两侧栽种桧柏、石榴;厢房前栽种迎春花和百日红;院内太湖石点缀其中,增添了一份幽雅和别致。房舍为砖石、土坯结构,木棂门窗,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步入“聊斋”,感受这位大师的生活。“聊斋”“”青砖铺地,竹席顶棚,迎门摆放一张粗糙陈旧的八仙桌、长条几案和两把圈椅。堂屋正中高悬着蒲松龄研究专家路大荒先生的手书匾额“聊斋”;匾下方则是蒲松龄74岁时身着公服、手捻银须的画像。

画像中的蒲松龄神采飘逸,但眉宇间又微显感慨悲愤之情。我们看到画像上有蒲松龄的亲笔题词;还有郭沫若手书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除此之外,我们还观察到室内陈列着蒲松龄当年在西辅村设馆时用过的桌、椅、床、几、橱和木影炉等简陋家具,不管这些家具是真是假,但总可以睹物思人了。

南院有平房两间,旧称“磊轩”,是以蒲松龄长子蒲箸的字命名的。西院是新建的陈列室,里面陈列着蒲氏家谱、手迹和多种著述。聊斋房后面有6间展室,展出了中外蒲氏研究家的多种论著,以及当代文化名人老舍、臧克家和书画家李苦禅等为故居所作的书画、题词。

故居内有座花园,名曰石隐园,很值得一观。此园仿照毕氏花园移植过来的,再现了蒲公设馆毕府三十年,舌耕笔耘,写下大量石隐园诗词佳篇的生活经历。园内怪石林立,佳树成荫,藤萝缠绕,布满院墙。园内有一池塘,水波荡漾,蛙跳鱼戏。池边翠竹环绕,池内睡莲婆娑;细雨点点飘落,溅起层层涟漪。池边古亭,围栏环就,内有石桌、石凳,可供歇息,奉茶聊天;亭下筑有小桥,卧波其上,任人来往。

故居高阜之地称作假山。虽然不高,却也绿树成荫,景色宜人。山间小路直通山顶,可谓曲径通幽;游人循其路径,去绿荫处盘桓;林间散落一些怪石和石凳,妙然成趣。

山下毗邻,有片竹林。抬眼望去:翠色欲滴,风韵绰约;微风过后,沙沙作响。竹子本是江南物种,移植北方,亦不失风雅,别有一番野趣。我们徘徊竹林,寻觅蒲翁的足迹。

转过假山,林荫下有一口古井,这就是著名的”柳泉”了。柳泉又名“满井”,周围用石栏围就,护住水井;井旁立有沈雁冰先生题写的“柳泉”石碑;井旁栽种着一棵柳树,合抱粗细,撑起华盖,遮天蔽日。据说当时蒲翁就在此设茶采风,与众人聊天闲谈,记述鬼怪故事,然后加工成集。这里的水井,并不是当年谷中的满井,而是后人为了增加故居的景点,特意设置的。井壁用青石砌就,俯视井内,井水清冽,柳树倒影如画。

雨稍稍有些密急,众人的衣服不觉已被打湿;大家躲进游廊,暫避风雨。站在廊檐下,我们放眼望去,院内的精舍、池塘、小桥、竹林和树木在细雨中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让人穿越时空,感受那个遥远的时代。

蒲松龄的故居有一个地方是不可不去的,那就是聊斋宫。聊斋宫是管理者按照书中鬼怪故事而实物化的地方。外景好似琼楼横空,碧湖青山,犹如天上宫阙。宫内采用彩塑、电影特技、灯光声乐等科技手段,艺术再现蒲翁笔下神妖鬼狐的艺术形象。人在晦暗阴森的世界里,目睹另外一种人间万象。胆怯者,往往会恐惧退缩,望而却步;勇敢者才能亲临其境,真正体验蒲翁笔下人生百态和社会善恶。

俚曲茶座也是一个上佳去处。蒲松龄不仅创作了著名的《聊斋志异》,还创作了上千首俚曲作品。游客可以在此驻足品茶,听上几段俚曲,感受当时民俗民风,自是一种额外的收获。

狐仙园更是管理者的匠心独运。园子以聊斋故事为主体设计建造,内设蒲松龄生平及著作、蒲公开铺设馆生涯、名人书画等展室,全面展示了蒲松龄的一生: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生于1640 年,卒于 1715 年,享年 76 岁。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他的一生是读书、教书、著书和科考。但蒲松龄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创造出愤世嫉俗的骇世之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蒲翁穷而不屈,窘而不馁的气魄实在让人佩服。

蒲先生是一位大家,也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强者。我漫步蒲翁故居,在感受蒲翁生活经历的同时,同样也在感受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给我们留下的文学财富和宝贵启示。

畅游蒲松龄故居,触摸人鬼情仇,穿越时空隧道,解读千古传奇。

作于2002年10月

赵公福地旅游攻略(旅游札记游蒲翁故居)(2)

蒲家庄

赵公福地旅游攻略(旅游札记游蒲翁故居)(3)

蒲松龄故居

赵公福地旅游攻略(旅游札记游蒲翁故居)(4)

聊斋

赵公福地旅游攻略(旅游札记游蒲翁故居)(5)

蒲松龄故居一景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