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国金证券,陈屹、杨翼荥、王明辉)

一、疫情常态化,整体增长放缓背景下,需求将呈现一定分化

1.1、中短期疫情将常态化,疫情扰动的边际影响在逐步减弱

海外疫情常态化未来预期仍将持续,而疫情的边际扰动有明显削弱。累积 了两年对于新冠疫情的认知,多数国家基本形成了相对成体系的应对措施, 虽然新增确诊数在不同国家、不同阶段出现反复态势,但经过新冠疫苗推 广、新冠药物治疗,抗疫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已经大幅降低,疫情反复带 来的边际影响也在减弱。

需求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但开始趋向稳定。伴随海内外经济不断恢复,经 过 2021 年快速反弹、后期恢复,疫情对海内外影响开始趋于稳定,经济 开始逐步回归常规化的发展状态。海外制造业的 PMI 先期出现快速恢复, 非制造业快速提升后,制造业开始有逐步回稳态势,疫情对于增长动能的 压制仍有体现。在经历过短期经济“报复”式复苏后,疫情的影响进入后期恢 复阶段,服务业等非制造业仍有恢复提升空间,但整体将趋向稳定,空间 相对有限。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1)

发展中国家疫情反复对于经济的冲击仍然存在,但整体处于持续复苏过程。 在全球供应转移过程中,亚洲凭借较强成本优势成为承接产业链供应的核 心地区,但毕竟整体经济实力和社会基础不同,相比于发达国家,亚洲多 数国家在疫情反复过程中仍然受到较大影响,PMI 指数下行,工业生产指 数在低基数的基础上同增长低或下行。而由于中国前期整体管控良好,承 接了较多“短期转移订单”,在经过 2021 年的整体调整后,预期将会有部分 订单逐步回流。

从今年来看,我国上半年仍然受益于海外疫情导致的局部供应不足,承接 了部分领域的订单转移,进入下半年,疫情的边际影响仍然存在,但整体 的出口交货值有所回归。

中高端制造领域,供应链安全将是长期关注问题,不亚于成本优势的考量, 我国是长期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从全球产业链布局来看,伴随产业 转移逐步深化,中国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相对更完善的产业基础可以在 逐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承接更多中高端的产品制造订单。

相比于 10 年前,近几年来,我国制造业已经开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结构性 变化,在技术壁垒相对较高的制造环节已经开始具有更持续的发展能力, 且在疫情后,整体行业的恢复速度有更为明显的提升。而同时相比于中低 端的代加工行业,中高端制造领域的发展更多依赖于产业链供给以及技术 积淀,在具有更高的供应链安全的基础上,我国承接中高端制造的行业趋 势仍将持续。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2)

海外疫情加速在中高端材料领域形成国产化替代。在中高端材料领域,日 韩整体供应链占据了较好的产品市场,然而日韩地区的疫情反复,国内企 业供应链切入下游客户和初步放量获得了良好的机会,下游客户在前期中 美贸易基础上开放了认证资格和合作可能,而疫情加速了产业的初步放量, 为国内拥有技术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空间,加速了产品认证周期和产 量释放。

海外刚性制造产业链需求仍然持续,对接消费需求边际变化逐步趋缓。在 海外疫情反复后,更多对标下游刚性制造领域的化学原料制品、医药制造 等领域需求呈现明显提升,对稳定性的要求使得我国借助产业链优势在全 球产业链供应中占据良好的份额,相比之下更多地对接下游消费需求的市 场,在由于海外疫情波动形成的出口短期提升后,整体的出口交货值在逐 步回落,在未来疫情常态化发展下,出口需求仍将更多对国内偏向刚需制 造的化工原料领域形成拉动,消费需求的恢复仍需时间,预难以在边际上 形成更大的变化。

海外需求恢复最大的边际变化已经逐步过去,出口需求逐步开始趋于平稳。 我国的整体出口在 2021 年海外疫情的波动过程中有较大的提升,但整体 的边际影响逐步减弱,同时海外的需求情况在经历了爆发式恢复后,开始 回归正常水平,叠加海外仍然不时出现变异病株以及疫情的反复,预期未 来一年的出口对于国内需求的拉动的将逐步趋于平稳。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3)

1.2、整体增速放缓,需求将呈现分化,“新”方向将成为关键动力

经历疫情扰动后,GDP 的增长以及贡献结构大体回归正常状态。我国 GDP 在过去一年内增速经历大幅下落、迅速回升的两大阶段后,增速基本 回归正常水平,同时投资、消费、进出口的结构性贡献也基本回归正常水 平。

今年投资对需求拉动相对有限,预期基建或将成为未来拉动经济提升的重 点领域。制造业的投资相对较好,基建等领域的投资相对较弱,在 2020 年低基数的基础上,截止至 10 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约 为 6.1%,而其中制造业投资、基建、房地产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 比约为 14%、1%、7%,考虑到国家对于房地产的整体指引,预期未来对 经济拉动的空间相对有限,未来对经济拉动的投资领域仍需要关注制造业 及基建领域。

需求结构仍在持续调整,传统领域的需求动能减弱,需求将会呈现出结构 性改变。2018 年以来,固定资产的细分投资领域再次呈现出改建同比高于 均值的状况,结构性升级投资占比呈现提升,考虑到我国整体对于双碳政 策以及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看,未来“新基建”、传统行业的结构性升级的 投资有望进一步提升,而传统领域的投资动能有逐步减弱的态势,投资对 于需求的拉动也将初步呈现出分化状态,“大水漫灌”的时代已经逐步过去。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4)

疫情的边际最大影响基本已经过去,但对消费的抑制依然小幅存在,预计 短期内消费需求带来进一步改善的空间相对有限。排除前期由于 2020 年 上半年疫情带来低基数的影响,2021 年下半年来,我国社零消费的当月同 比数据快速回落至正常区间水平,且 2021 年 10 月当月环比约为 5%,虽 然国内疫情管控相对良好,疫情也主要以小幅扰动为主,但国内的整体消 费水平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对于拉动需求上行的边际空间相当有限。

传统“吃、穿、住、行、用”是影响上游化工产品原料供给需求的主要领域。 吃穿住行用是带动上游传统化工产品需求的五大核心领域,然而在整体投 资消费需求相对有限的背景下,需求刚性或者逆周期变化的领域产品需求 支撑或将呈现相对稳定的态势,在供给变动相对较小的领域将维持相对良 好的运行状态。

农业发展增速相对平稳,需求相对刚性,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在人口 增速放缓甚至是负增长的状态下,农业领域跟随周期的波动关联度明显下 降,在近 20 年的时间内,我国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为主)的整体增速相对 平稳,需求相对刚性,在整体需求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传统的农业上游农 化类化工产品需求整体呈现相对平稳态势,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5)

纺织服装领域带动国内下游需求力度相对有限,疫情带来的阶段性需求提 升贡献逐步减弱。在国内消费整体需求相对较弱的状态下,“衣”领域带来 的终端需求支撑或将有所减弱,同时终端产品的出口累计同比快速回落, 对于出口海外需求支撑相对有限。

伴随着需求的支撑力度减弱,边际贡献减少,化纤类的产品价格冲高开始 有所回落,细分领域的主流产品包括涤纶长丝、短纤、锦纶、粘胶、氨纶 等价格也开始有所减弱。

受到房屋竣工面积提升叠加疫情因素影响,我国家电的销售在 2020-2021 年上半年呈现出同比大幅提升的状态,但进入今年下半年家电的销售量开 始同比回归,家电的需求支撑边际变化也在逐步减弱。

刚性需求领域逐步进入稳态市场,寻求“变”的因素才能带来行业新活力, 而归结来看,供给端再整合和需求端替换将成为“变”的核心因素。整体来 看,伴随着人口增长和前期人均 GDP 的快速提升,我国经济整体呈现高速 发展,但当传统的刚性需求逐步进入稳态市场后,需求的升级和供给端的 整合是带动行业进入新格局的核心变量。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6)

传统需求端升级:传统的领域中,出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者革命式变 化将带动上游原有的供应格局改变,新的产品需求将带动相应的上游 产业链进入快速的替换阶段,而由于前期已经有相对良好的市场空间, 带动相关替换产品在短时间内形成大空间的需求量,从而进入快速成 长期,如新能源车等。

供给端的再整合:需求端形成明显变化后,供给端的厂家变化亦将形 成产品利润的再次调整,进行供给端的国产化替代或者供给端的产能 出清,在国内市场中形成行业供需的再平衡,从而为传统领域提供新 的动能,如“两高”行业、国产化材料领域、生物合成领域。

二、政策带动传统行业变革,“新”领域成供应链的重要驱动力

2.1、探索此轮化工产品价格大幅上行的驱动力

国内化工产品价格在大趋势上基本联动全球工业类产品价格上行。近两年 来,国内化工产品价格走势大方向上基本跟随全球化工产品价格变化,自 2020 年 4 月开始,国内化工产品价格就基本呈现出上行态势,上行区间一 直延续至 2021 年 10 月,受此轮疫情影响,供需呈现明显的放量错配,叠 加细分环节供给、运输匹配难度提升,化工产品价格呈现明显上行态势。

第一阶段:国内外产品价格上行,海外供给受到影响更大,价格上行 更为显著。2020 年国内率先受到疫情影响,供给大幅下行,作为全球 第一大化工供给和销售市场,上游原料的供给极大程度上形成全球扩 散效应,而叠加海外疫情爆发,美国大规模增加美债规模,大幅向市 场释放流动性,带动产品价格明显上行,而伴随国内供给端的快速修 复,供给能力明显高于海外,促使内部的供需紧张水平低于海外,叠 加流动性的影响,全球产品价格上行速度显著高于中国化工产品涨价 速度。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7)

第二阶段:国内外供需错位恢复,海外仍然呈现明显的供需错配,海 运等原因进一步放大影响。2021 年 3 月以来,包括欧美等海外国家需 求开始快速复苏,消费需求明显提升,但供给由于不同地区的疫情扰 动仍然受到制约,因而在海外呈现比较明显的供需错配,在此之前国 内由于疫情管控较好,需求已经经历过快速回升阶段,因而国内的供 需相对平稳,价格基本保持相对平稳,海外却由于需求驱动和生产结 构性失衡再次进入第二阶段的价格上行。

第三阶段:国内政策再次带动供给减弱,刺激价格上行进入新阶段。 今年我国开始进行双碳专项治理,对于“双高”产品生产进行管制,而进 入三季度,国内多个省份都未能实现阶段性的能耗管控目标,因而三 季度相继出现多省份的供给端管制,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有明显下行, 国内整体供给下滑,叠加煤炭新产能未能有效满足下游需求,能源产 品价格大幅提升,带动化工产品价格再次冲高。

通过政府对供给端煤炭生产的调整,煤炭开采量有所提升,10 月煤炭产量 环比有明显提升,带动煤炭价格指数开始回调,国家出台非一刀切的能耗 管控治理指示后,我国受到上游能源价格以及供给管制带来的异常价格影 响在逐步减弱,带动整体化工产品价格指数基本回落到政策驱动前水平。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8)

化学原料及制品的营收累计增速已经开始有缓慢下行趋势,产品价格已经 有拐头向下的态势,且 10 月的库存同比仍在大幅提升。此前我们分析,国 内需求的快速提升期已经过去,未来一段时间需求的提升空间相对有限, 后期或需要经历被动累库或主动去库阶段,预期整体价格相对承压。

综合过去两年化工产品价格走势的阶段性分析,整体行业高景气的核心动 力无外乎两种:需求的快速释放或者供给端的管制形成的供需错配。

在基础产业链供给相对成熟的状态下,供给端的变动更多地将由政策 进行驱动,无论是环保、安全治理、能源结构治理,本质更多是供给 侧产能出清,带动产品呈现结构性优化格局,为传统行业焕发新的生 机。

而在新一阶段内,国内传统需求增速放缓大背景下,传统“衣食住行用” 的数量需求或将逐步趋稳或小幅提升,因而内部的结构性变化将是驱 动上游产业链的关键,因而终端应用“升级换代”将成为未来化工行业材 料端新的核心驱动,“量增”的逻辑将逐步转换为“替换”逻辑。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9)

2.2、“双碳”政策带来的“冲突”将是长期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碳中和的顶层政策先后出台,有望进一步落实细分领域的政策要求。 2021 年 10 月份两大重要碳中和顶层文件出台,政策将逐步开启细分行业 的落地,也就意味着前期“摸石头”的阶段逐步开始正规化,相关的政策要求 伴随终期考核将成为各地政府极为重视的一环。

依托煤资源优势,我国长期形成了以煤为源头的能化供应格局。受到资源 禀赋差异的影响,我国长期以煤作为主要能源,同时凭借低煤价优势大量 布局了煤化工产品,形成了能耗的双线布局。

碳中和政策更多是供能端和用能端的结构性调整。碳中和主要针对的是温 室气体的排放问题,但在政策落实的前期,更多的是能源的利用问题。前 段化石资源转化为能源供应的过程是最大规模的碳排放环节,因而碳中和 政策的影响也将更多地转化为供能端和用能端的结构性调整。在我国,电 煤的消费占煤炭整体消费的 55%,是主要的供给能源,而在我国的发电结 构中,火电占据了 7 成以上的市场,短时间内想要大比例调整供能端和用 能端的结构,需要前期的行政要求和市场变革相结合,在细分赛道会出现 结构性缩减和大幅度扩张的差异。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10)

同时伴随着我国的双碳政策的逐步平稳落地,我国将由最初的能源管控向 后期的碳排放管控进行过度,由最初的“大开大合”的治理,逐步进一步 精细区分,给与优秀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效的调整国内产业结构。

我们将碳中和最终对于行业大方向的影响总结为两大冲突:①供能端:短 时间的源头变更导致能源供给阶段性不足带动的能源价格变动和新势力承 接过程中建设的迫切需求;②需求端:传统用能结构的调整(用能效率的 提升),在整体压缩碳排放的状态下,传统耗能领域为成长性行业提供碳排 放空间,因而传统产品供给管控同下游常规化的需求形成供需冲突。

供能端:传统能源供应投资减弱,新能源的配备难以满足高峰阶段需求。 今年的煤炭价格实现了大幅上行,自 2016 年以来,我国煤炭行业新的资 本投入已经放缓,而今年整体用电量大幅提升带动前段能源价格大幅增长, 进一步带动相关化工行业系列产品的价格持续性提升。短时间的供给不足 将带来阶段性的供需失衡,影响部分产品生产开工的同时,还将抬升传统 化工产品的生产成本。

新能源供应需求将带动上游产业链需求的快速释放,为解决阶段性供给失 衡问题,将进一步触发储能市场的配套需求。根据十四五的电力规划,预 计到 2025 年,全球非化石能源装机量将达到 13.5 亿千瓦,占比达到 49.1%,较 2020 年提升约 3.9 个百分点,而非化石能源的发电量占比将达 到 34.5%。非化石能源的供应占比大幅提升,明显将带动光伏、风电、水 电等新能源领域供应需求的快速提升,因而对应到上游材料端的需求也将 呈现明显提升,但由于供给受到技术和扩产的限制,带动产品供需的大幅 好转,比如 EVA 等。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11)

而同时新能源相比于传统的化石能源都有一定的短周期性,光伏(昼夜问 题)、水电(枯汛期)等,同时下游用能也将随着季节、气候以及极端天气、 生产需求等进行调整,因而在进行能源供应结构性调整的基础上还将大幅 驱动储能领域的快速发展,比如抽水储能、化学储能以及氢能等,因而也 将对应上游比如储能电池、氢能材料端的产业链获得持续发展。

需求端:用能结构性改变和传统高耗能领域管制将是带动行业变化的核心 因素。在应用端,一方面长期的高耗能行业也将进入更为有序的发展阶段, 落后的产能开始出清,新建产能要严格管制,在满足刚性需求的基础上获 得整体最小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用能来源的改变将促使前期 大量依靠化石能源的应用场景逐步向依靠清洁能源或者电能进行转化,或 者前期以化石资源为原料的产品逐步通过生物合成的方式进行原材料替换, 最为典型的是新能源车领域、生产从燃煤向燃气、耗电方向进行转换,以及生物合成领域,通过下游应用能源的方式转换,从而逐步加大下游用能 端和新能源供能方式的衔接,在下游“吃穿住行用”经过快速成长,进入大规 模需求的平稳状态下,新能源的替换需求将在初期就面临巨大的潜在发展 空间,因而在短期内完成发展目标将带动行业进入大赛道、高成长的阶段, 最为典型的即为新能源车及电池领域。

合成生物逐步进入工业化布局阶段。在实体产业上,合成生物学目前的应 用主要包括工业化学品、医疗保健、食品和饮料、农业、消费品以及化妆 品和皮肤护理等,合成生物已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也已经开始有企业 逐步进行资本扩张和中小平台搭建,逐步在细分品类领域开始布局工业化 布局阶段。大多数合成生物学公司创立时间不长,规模相对较小,但经过 不断的累计,开始在细分领域形成工业化供应,开启技术的逐步落地。根 据 CB Insights 测算,合成生物学的市场空间增速正逐步加快,预计 2019- 2024 年 CAGR 将达到 28.8%,其中,预计 2024 年工业化学品市场空间将 超过 350 亿元。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12)

双碳政策逐步落地,生物合成领域进入发展快车道。伴随碳中和政策逐步 由能源管控向碳排放管控过度,将进一步推动合成生物领域获得进一步发 展。根据测算,每单位重量生物基聚酰胺 56 的全球变暖潜力(温室气体的 温室效应对应于相同效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比相同重量的尼龙 66 减少 50%,比尼龙 6 减少 56%。在环保、碳排放等方面合成生物工艺优于传统 化学合成工艺,在未来发展方面具有长期可持续性,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有 望推动生物合成领域加速发展。(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3、“新”领域空间大发展快,带动上游材料供应端步入高成长赛道

“双碳”目标引领能源转型,“新”的供给方兴未艾。2020 年 12 月,我国宣 布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能源转 型向清洁低碳方向发展,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趋势。在“新”的能源供给 方面,以光伏、风电、水电、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供给方兴未艾,根 据 BP 统计,截至 2020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 57%, 同比小幅下降;太阳能、风能、水电、天然气占比分别为 1.6%、2.8%、 8.1%、8.2%,2016 年以来的复合增速分别为 40%、17%、3%、12%, 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光伏:政策与技术加持下,装机量将持续高增长。2020 年,我国光伏新增 和累计装机容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新增装机规模达 48.2GW,同比增长 60%。2021 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增光伏装机 25.6GW,其中第三季度装机 12.6GW,继续保持较高增速。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13)

CPIA 预测,到 2025 年,全球光伏装机量乐观预计将达到 330GW,保守 预计将达到 270GW,我国光伏装机量乐观预计将达到 110GW,5 年平均 增长 18%,保守预计将达到 90GW,5 年平均增长 13%。

风电:逐渐步入平价时代,海上风电发展可期。2020 年,我国新增风电装 机容量 72.4GW,其中陆上风电 69.3GW,海上风电 3.1GW,均位居世界 第一。当前,我国陆上风电已形成成熟的技术和服务市场,2021 年正式进 入平价上网时代,今年上半年国内风电整机市场招标总量达 31.5GW,同 比增长 167.5%,全部为陆上风电招标。

相较于陆风,我国具有风能资源丰富和可就近消纳等优势,近几年在国家 政策的扶持下装机量高速增长,2021 年前三季度,我国海上风电装机量高 达 3.82GW,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尽管 2021 年以后海风项目将不再获得中 央财政补贴,但国内厂商在风机大型化等方面的降本努力使得未来海风具 备平价上网的条件。

天然气:“双碳”目标下有望继续维持较快增长。天然气的碳排放强度远低 于煤炭,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给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能源需求的情况下, 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将起到桥梁作用。按照我国“十三五”对能源发展的规划, 到 2030 年,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占比力争提高到 15%左右, 我们认为天然气在取暖、交通、工业燃料、发电等领域对煤炭具有广阔的 替代空间,根据对需求测算,到 2025 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有望达到 4482 亿立方米,五年增长 1202 亿立方米,其中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发电用 气分别增长 430、475、253 亿立方米。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14)

我国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国,政策支持下,未来行业需求持续增长确定 性高。在碳中和背景下全球新能源汽车步入高速发展期,产量从 2014 年 的 34 万辆增长至 2020 年的 255 万辆,复合增速达 40%,我国新能源汽 车产业也在相关政策的推进下实现了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占比从 2014 年的 23%提升至 2020 年的 54%,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产销市场。 根据政策文件的指导目标,预计 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会提 升至 20%左右。随着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产业链上游的电池领域核心原料 将会持续受益。

储能需求大幅提升,电化学储能极具增长潜力。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 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出来的过程,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对助 力能源结构转型至关重要。目前全球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仍然占据绝 对优势,近几年电化学储能规模增速较高,2020 年累计装机规模为 14.2GW,同比增长 50%,占储能市场总装机规模的 7.5%。考虑到全球的 技术开发和发展重心都集中在电化学领域,其中我国、美国和欧洲在储能 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政策目标日益清晰,国内储能市场快速发展将推动上游核心原料步入发展 新阶段。今年 7 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 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 2025 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到达 3000 万千瓦以上, 此外全国多省份能源局陆续发布了风电和光伏强制配储的政策,大多要求 新建风光发电项目在 10%-20%区间。随着储能领域量化发展目标的诞生和 细化,国内储能市场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储能电池作为产业链上价值量 最高的部分,相关核心原料需求量将实现同步高增。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15)

5G 通信产业相关政策陆续发布,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预计长 期景气。2020 年是 5G 进入商用应用领域的元年,考虑到 5G 应用涉及到 的场景极为广泛并且能够为各个行业进行较好的赋能,我国也从政策端开 始对行业进行大力支持。今年 7 月十部门印发了关于 5G 应用的计划通知, 对未来 3 年的基站建设、专网数量和用户普及率均设定了目标值,并且又 在今年 11 月颁布的信息通信行业规划中规划了 5G 在基础建设和应用领域 等方面未来 5 年的目标值,政策接二连三落地的背后彰显了我国对大力发 展 5G 产业的决心,行业有望迎来大发展,产业链上游的相关原材料需求 也将得到有力支撑。

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5G 行业上游相关的高端材料领域有望持续受益。传 输方面考虑到 5G 高频高速的特点,采用具备突出高频介电性能、尺寸稳 定性和耐热性的 LCP 材料替换天线传输线已经成为趋势,依托 5G 基站的 持续建设和应用丰富,LCP 薄膜材料需求预计持续增长,国内部分突破了 技术壁垒的企业能够快速抢占全球市场。终端方面考虑到 5G 时代来临将 带来更多新型的显示应用,OCA 光学胶作为重要触摸屏的原材料同样有望 迎来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16)

2.4、传统化工领域壁垒提升,部分产品的周期性减弱

传统大宗产品产能建设相对充足,新建产能管控将相对有序。我国经历多 年的发展,伴随下游需求的持续提升,我国针对众多大宗化工产品布局了 较为充足的产能,在部分领域甚至形成了较长时间的产能过剩现象。2016 年开始进行供给侧改革,针对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产能出清, 2018 年开 启的环保治理,针对性的清出了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但整体对于新建产能 的管制并未十分严格。而进入十四五阶段,新建产能需要同时满足能耗、 环境、安全的评估,管制要求进一步提升。

根据今年 9 月印发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的要求, 国家继续将能耗强度降低作为五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设臵能源消费总量 指标并向各地区分解,意味着除了国家的重点项目外,绝大部分的新建项 目需要占用地方的整体能耗指标。而一般有竞争力的大宗化工项目,规模 建设一般需要较大,对于细分产品或有进一步的进入规模要求,整体单个 项目的用能规模将大幅影响地方企业的整体规划。在供需双向变动引起的 周期性变化中,供给端的限制将进一步降低传统大宗化工品的周期波动。

用能端高耗能产品的治理成为重点,行业整合序幕逐步开启。在化工领域 高耗能产品的生产能耗占据行业整体能耗的主导,也是影响整体能耗利效 率的关键。目前来看我国高耗能行业整体耗能水平参差不齐,行业整体的 产能利用效率相对有限,因而对于行业的治理将明显集中于行业整合,一 方面各地相继出台政策严格限制两高项目新建审批,另一方面,为保证整 体用能效率的提升,现有装臵的减量替换将是优化现有产能的核心。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17)

降耗指标拆分至各地区,将进一步深化高耗能行业的能耗管控。由于化工 产品种类多样,部分产品生产差异明显,对于能耗先进与否的把控水平主要集中于行业内部,而行业协会难以真正对项目落地、淘汰等进行有效管 控,更多的是行业倡议,但进入新的阶段,通过“自上而下”的任务拆解,指 标把控落实到具有管控权利的地方手中,通过行政要求可以针对生产、新 项目审核、项目淘汰等多领域进行管控,从而真正地将降耗指标逐步落实。 今年三季度由于多个地方的上半年能耗管控未达标,多地相继实施控能举 措,此后中央经济会议也对碳中和的落实进行进一步的指引,但整体针对 效率的提升方向没有改变,反而避免因为过度的限产形成行业短期波动, 使得传统行业长期稳定发展。

针对高耗能行业进行减量替换将是区域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带动传 统化工产品的供给格局进一步优化。2020 年行业标杆企业的整体耗能情况 相比于行业水平和行业准入水平差距明显,意味着在进行能效管控的过程 中,有较多老旧产能整体能耗偏高,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和过度的碳排 放,而伴随着十四五国家整体对于能耗新增指标的严格管控,对于存量市 场整改是区域内优秀企业获得持续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地方 政府将有动力开启行业内部的减量替换改革,带动行业内部的结构性改善。

比如山东已经出台了非常严格的两高项目管理通知,在产能减量替换方面, 电石、氯碱、焦化等项目不低于 1:1.25,氮肥项目不低于 1:1.05,所有“两 高”耗煤项目减量替代比例不低于 1:1.2,将逐步将减量替换由最初的文件 表述向终端项目落实。

高耗能的传统行业新建产能将相对受限,新增供给减弱,行业产能整合将 有望明显减弱传统化工产品的周期性。而根据国家对于两高行业新建产能 的要求,对新增能耗 5 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两高”项目,需要上报国家有 关部门审批,不仅需要占据地区能耗指标,同时将具有极为严格的审查流 程。而在此基础上,多数地区更是明确出台政策,不再审批“双高”项目。可 以说在传统高耗能行业,新建产能将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同时行业内的 领先企业有望通过减量替换的方式对行业内的竞争格局进行优化,从而从 供给端有效减弱通过新增产能带来的产品周期波动,比如极为典型的大宗 化工行业磷化工、煤化工。

磷化工:供给受到政策限制,在需求持续消化过程中将持续优化行业格局。

新增产能受限,在持续的产能出清的过程中,行业供给格局有望转好。根 据《“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要求,对于市场已饱和的“两高”项目,主 要产品设计能效水平要对标行业能耗限额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严控尿 素、磷铵、电石、烧碱、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新建项目应实施产能等量 或减量臵换,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磷化工在我国经历了快速成长 期和产能整合期,伴随着行业的整合的进一步深化,行业内难以达到环保 要求的企业不断退出,带动行业整体的供给开始逐步下行,市场集中度逐 步提升。

磷化工下游农业需求占据主导,化肥需求相对稳定,工业需求增长进一步 优化供需格局。在磷肥的下游应用中,8 成以上的产品主要施用农业领域,作为化肥使用。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具有巨大的化肥需求市场,一般 在价格处于合理波动区间范围内,化肥的下游农业整体需求相对刚性,即 使受到化肥使用负增长的长期政策指引,行业的正变动亦相对较小,且周 期相对较长。而除了传统的农业需求外,我国工业领域的磷肥需求不断提 升,带动磷化工产品的下游需求持续提升。在供给端持续进行产能出清, 叠加新建产能受到限制,磷肥的行业供需格局有望呈现出持续性改善。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18)

磷酸一铵受到前期疫情的影响,2020 年整体产量下行非常下行明显,而下 游需求相对刚性,且在农产品价格提升背景下,需求有进一步向好态势, 需求持续消化库存,而经过前期持续多年的产能出清,供给增幅有限,带 动产品供给不足,盈利持续性上行;而磷酸二铵产品整体市场集中度较高, 大型企业生产受到疫情影响相对较小,2020 年生产相对有序,产品处于正 常运行态势,今年整体的价格调整受到成本影响更大,整体盈利情况相对 平稳。

磷化工下游受到磷酸铁锂需求持续性增长的影响,带动工业需求持续增长, 将进一步优化磷矿-磷酸环节的供需结构,在周期性逐步减弱的过程中,将 有望缓慢提升产品的盈利中枢。受到磷酸铁锂电池的快速发展,作为电池 正极磷酸铁锂生产中必备的磷酸原料,将伴随下游电池产量的逐步提升而 快速增长,在此前磷酸铁锂行业上游原料更多的依赖于黄磷-热法磷酸铵盐, 伴随着更多的磷化工企业参与产业链布局,将逐步带动工业级磷酸一铵的 产品需求,但无论中间节点如何,最终都将带动磷矿-磷酸的工业需求持续 增长,在需求端进一步改善行业格局。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19)

煤化工:供给端管控的重点领域,关注煤头工艺具有核心定价权的产品

煤化工作为我国特殊国情下重点发展的领域,具有一定的特殊运行状态。 由于我国资源禀赋的差异,煤化工发展规模和速度远远高于海外其他国家, 同时也使得我国在众多细分产品领域比如合成氨、甲醇、醋酸、有机胺等 产品的工艺结构明显区分于海外市场,同时由于国内的煤炭资源较为丰富, 且煤炭价格较长时间都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大量开发了众多石化产品的煤 头生产工艺,比如乙二醇、烯烃等,用来实现产品的国产化替代。

煤化工的发展仍然是我国长期重要的发展领域。伴随着我国多年煤化工工 艺的进步,现阶段我国的多数煤化工项目规模巨大,无论是原料用煤还是 生产用能的规模都非常大,因而今年以来,由于碳中和政策的初期落实, 煤化工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相对大的制约,但整体来看,煤炭是我国自给 化石资源的关键产品,发展煤化工是进行能源安全的关键方向,在长期的 发展规划中,优秀的煤化工项目仍然具有发展空间。

煤化工领域是双控政策重点监管的领域。现阶段由于煤液化工艺尚未十分 成熟,煤化工的生产路线主要集中焦化和气化两大领域。

传统的焦化路线中,焦炭、电石都是非常典型的高耗能产品,已经成 为煤化工的重点监管方向。而其中电石更是受到前期产能过剩、高耗 能、高耗电特征影响,成为过去一年供给端重点管制的产品,受到下 游 PVC、BDO 等需求提升影响,电石需求增长,但供给端产量受限, 带动电石出现供给不足,价格大幅上行。今年电石前 11 月累计产量同 比下行约 8%,下半年以来,电石的产量同比皆下行超过 10%,供给 端的影响进一步突出,带动产品盈利大幅提升。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20)

气化路线中,我国主要以氨、醇向下游进行产业链延伸,其中非常明 显的呈现出盈利分化状态,由于甲醇下游的主要应用 MTO 装臵,而其 核心产品烯烃仍为油头定价,因而甲醇产品盈利受到下游反向影响。 相反,在我国合成氨的生产约 9 成来自于煤头工艺,下游主要应用于 尿素领域,具有国内议价主导权,因而在行业逐步进入成熟状态,产 品盈利相对较好。

具有自主定价权的生产工艺更有望受益于供给端的产能出清影响,构筑产 品的政策壁垒,形成较好的盈利空间。在煤化工的传统应用领域中,比如 尿素、醋酸、有机胺等领域,行业整体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行业格局 相对稳定,需求相对平稳,而在此基础上,行业内的新增产能限制以及受 到环保、能耗、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形成的产能出清都将促使行业的供需格 局进一步优化,从而提升产品的盈利空间。而在没有供给侧的新增压力下, 下游需求又相对稳定,产品的周期性波动也将有明显降低,建议关注尿素、 醋酸、有机胺等领域。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21)

2.5、龙头企业具有产业链延展能力,国有企业开始参与新赛道布局

龙头企业具有传统产品格局优化和新增发展空间的双重支撑。在能耗双控 的背景下,一方面,存量企业需要不断地通过技术进步满足行业能耗下降 的要求,而对于存量中难以达标的企业将进一步清退;另一方面,在新建 产能方面,受到整体能耗指标管控的影响,传统领域不涉及新能源等领域 的新建产能更多的需要进行减量替换,而能够以行业先进水平进行减量替 换的企业往往需要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规模,在传统领域龙头企业的优 势明显。

同时根据 12 月的中央经济会议的指引,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意味着在此前一直受到未来可持续发展担忧的龙头企 业未来将具有在新能源材料供应领域具有进一步成长的空间,意味着龙头 企业将在原有领域具有替换基础,在新能源等领域具有成长空间。

龙头企业借助产业链基础和资金、技术实力也有望逐步向“新”领域进行延 伸。在我国大中型企业占比数量相对较少,约 11%的企业占据了国内 65% 的资产,大中型企业的整体资金和资产规模具有更为良好的产业基础。正 如前面所说,“新”领域是目前下游仍具有持续增长动力的细分市场,或者具 有大的市场空间和赛道,或者具有极高的技术和资金壁垒,而相比于一般 的单一领域的小规模企业,龙头企业一方面可以快速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 延展,具有资金和实力进行技术研发和布局;另一方面,我国的龙头企业 都经历了长期的行业竞争,在成本优化方面的经验极为丰富,在大规模赛 道中,将有望进一步突出产业链和成本管控优势。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22)

龙头企业相继开始切入大领域赛道,获得长期持续的成长空间。相比之下, 龙头企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在持续的成本优化和产能扩张的过程中,产 业链涵盖了较多的生产环节,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可以多维度延伸的 产业链基础,同时相比之下,龙头企业在一般在当地解决就业、税收等方 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整体能耗管控相对严格的状态下,进行合理的产 能扩充、产业链延伸或者指标替换的能力相对更强

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龙头企业并未在原有的领域“固步自封”,更多的 龙头企业开始参与“新”赛道的布局。比如华鲁恒升布局 30 万吨 DMC 产能, 后续进行了可降解塑料、尼龙 66 等规划;万华化学一直在持续培育新材料 业务,也开启布局可降解塑料、磷酸铁锂正极;云天化、新洋丰等化工龙 头企业亦相继开启布局磷酸铁等领域的延伸。多数龙头企业在现有业务领域具有良好的产业链基础,同时在产业链上下游领域具有技术延伸储备, 可以在新赛道中继续发挥原有的产业链优势和成本优势。伴随“新”领域的需 求不断提升,龙头企业有望凭借更好的资金基础和产业基础,获得进一步 发展的空间和能源指标。

国有企业更多的开始参与“新”赛道的布局,通过系列的激励方式,唤醒国 有企业的资源、资金和规模优势。一般而言,民营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 但整体决策灵活,自新能源发展初期,众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参与进行多环 节的材料布局,但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开启,众多国有企业通过 股权激励等方式不断激活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在最近两三年里也逐步开启 了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赛道布局。而国有企业建设历史相对比较悠久, 或具有相关的上游资源,或者具有较大的基础产业布局,在进行“新”赛道布 局方面具有良好的产业链基础,比如煤化工、磷化工、氟化工等。

三、技术优化叠加供应链加持,开启细分赛道的国产化趋势

3.1、依托良好的产业链基础和技术突破,新材料领域开启快速发展

终端产品的市场突破为国内材料供应提供了良好平台基础。近十年来,我 国在终端电子、5G、新能源车等领域重点布局,在细分赛道,我国已经由 最初的“上游在内,需求在外”向“两端在内,中端在外”的格局进行了转换, 现阶段多数的基础原材料、终端产品生产位居国内。在众多材料供应环节 中,技术和客户是能否决定能够实现产品放量的核心点,相比于一般的化 工产品供应,材料的供应需要在满足特殊的产能性能要求的基础上,能够 切入下游客户,并获得有效订单。而我国在终端供应领域的市场占比不断 提升,为中间关键材料领域进行国产化替代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基础。

技术基础逐步提升,性价比优势凸显,我国中高端材料供应能力开始逐步 提升。伴随我国重点在新材料等领域进行技术投入和研发,已经开始逐步 在细分材料市场领域形成技术储备,能够满足中低端产品的技术要求。而 伴随着贸易战、疫情等特殊因素,为了保证供应链的稳定,下游厂家开始 加大对于上游材料供应端的国产化替代。同时在整体市场竞争逐步提升的 过程中,性价比优势也开始带动国内产业链供应逐步向中高端领域迈进。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23)

我国化工产业链布局相对完整,具有进一步延伸发展的基础。经过几十年 “大手笔”的产线布局和产能扩充,我国已经在上游原料、中游加工品、下游 产品等方面具有了良好的产业链布局,为我国化工行业向优质化方向升级 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中有部分产品上下游产业均集中在国内,中间环 节受限于技术壁垒,长期依赖海外进口,在当前较好的产业链基础下有望 开启国产化进程。

我国在新能源行业下游应用的各个细分赛道均占据主导地位,实现上游新 材料的产业链配套为大势所趋。新能源领域中锂电池和光伏为两大核心赛 道,从当前的下游全球市场生产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2020 年我国锂电池的产能占比高达 77%,光伏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国内 企业产量占比均在 70%以上,可以看出我国为新能源板块最核心的生产供 应商。从新能源行业的产业链角度出发,上游部分新材料的进口依赖度仍 然处于较高的水平,在下游核心产业均集中在国内的背景下,为保障整体 产业链的安全稳定供应,推进上游原料端的国产化进程迫在眉睫。(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工艺技术优化升级助力国产材料逐渐达到高端领域的质量标准,中短期能 快速承接需求增量,长期依托地域和性价比的优势实现国产替代。在较高 的工艺要求和技术壁垒下,这些下游核心应用与新能源密切相关的新材料 过去一直未能实现国产化,而近几年随着技术升级和工艺积淀许多新材料 开始逐渐达到下游客户的质量标准,能够在各个层级的市场与海外产品正 式展开竞争。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24)

从行业发展的阶段来看,考虑到新能源领域的需求增长速度较快,并且受 限于扩产和认证周期,中短期各个子行业的供需更偏向于紧平衡的状态; 长期来看随着国产企业大量新增产能投放,行业将会进入到成本竞争的阶 段,国内企业依靠上游原料端的国产化进行降本的同时还可享受到下游消 费市场的地域优势,对比海外产品性价比优势较为显著,在产业链的良好 基础加持下,细分原材料领域的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

3.2、新能源电池快速发展,带动 PVDF、铝塑膜等产品进入快车道

PVDF:锂电需求提升带动产品供需格局大幅好转,维持高景气运行

PVDF,聚偏氟乙烯,兼具通用树脂和含氟树脂的特性,具有良好的耐化 学腐蚀性、耐高温性、耐氧化性、耐气候性、耐紫外线、耐辐射性能,还 有压电性、热电性等特殊的性能,因而除了在传统的化工医药、建筑领域、 金属冶炼等应用领域外,在电子电气、通讯能源等领域应用较多,是仅次 于 PTFE 的第二大含氟树脂产品。

不同应用领域的产品质量和工艺管控要求差异较为明显,产品价格呈现较 大差异。PVDF 下游较多应用于涂料、注塑以及锂电池等领域,但不同应 用领域的产品质量要求差异明显,产品价格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而作为 锂电池粘结剂,对于安全性要求更为严格,一般需要对生产工艺,产品纯 度,生产参数等进行调整,能够满足下游厂商认证且成熟供应的企业相对 较少,因而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价格显著高于其他品类产品。

不同应用领域对生产工艺要求具有差异,叠加客户稳定供应需求,应用领 域转换空间相对较小。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不同工艺的生产设备具有差 异,同时对于工艺控制,生产流程、设计参数皆有差异,不同工艺可转化 空间较为有限,同时由于不同厂家在长期供给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下 游客户和应用领域需求,不同品类、不同应用领域进行生产转换的空间极 为有限。且目前各类产品虽然在售价上有一定差异,但整体产品趋势变化 基本一致,因而在现阶段的生产设备进行检修转产,也并不具有极大的经 济效益。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25)

PVDF 原材料成本占比极高。PVDF 生产主要以二代制冷剂 R142b 作为主 要原料,而二代制冷剂作为配额制生产的产品,聚合物的原料进行产能扩 建只能以自身配套进行,难以外售,而没有相关原料配套的企业,可采购 原料空间相对固定,因而伴随下游需求的持续增长,对于 R142b 的需求逐 步提升,带动 R142b 价格提升,因而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原料一体化供应 的企业,将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一定的利润空间。

PVDF 国内能够有效供给的企业较为有限,新建产能周期较长。一般而言, PVDF 产能建设周期在 1.5-2 年左右,叠加环评、能评等备案时间、产线调 试周期、客户认证周期,产能真正投放时间预计需要 2 年以上,而前期由 于行业需求相对平稳,国内计划扩充 PVDF 的企业相对有限,在 2021- 2022 年上半年能够进行有效释放的产能极少,预计有联创及少数企业的小 幅技改扩充产能。

动力电池需求量持续增长,PVDF 作为正极粘结剂,暂无替代产品,将带 动产品需求快速增长。在锂电池领域,PVDF 可以作为正极粘结剂和隔膜 涂层进行应用,而其中 PVDF 作为正极的粘结剂可以将导电涂层和铝箔进 行粘结,暂无可替代产品,因而伴随下游锂电池需求量的提升,将带动 PVDF 作为正极粘结剂产品需求量同步增长。相比于三元材料,磷酸铁锂 的分子量更大,需要的 PVDF 量更多。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26)

铝塑膜:国产替代趋势明晰,行业步入成长期

铝塑膜是封装软包电池的关键材料,具备优异性能的软包电池符合未来新 能源动力电池的发展趋势。铝塑膜是一种用于封装锂电池的复合软包装外 壳材料,具有保护电芯的重要作用。锂电池主要有圆柱、方形和软包三种 封装形式,考虑到软包动力电池具备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好、充电快速 和温度适应性强等多重竞争优势,能较好满足新能源汽车用户的相关需求。

软包动力电池有望驱动铝塑膜需求持续高增,2025 年全球铝塑膜需求预计 可增长至 7.8 亿平,市场空间在百亿以上。软包电池最开始主要应用在 3C 领域,目前渗透率已超过 70%,动力领域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考虑到 电池体积越小单位电池铝塑膜用量越大,这里假设动力和储能电池铝塑膜 单耗为 150 万平/GW,数码电池铝塑膜单耗为 550 万平/GW。随着新能源 汽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领域的需求增长加快,假设软包渗透率在 2025 年可提升至 25%,动力铝塑膜需求量将从 2020 年的 0.4 亿平提升至 2025 年的 3.3 亿平,5 年复合增速为 52%,整体铝塑膜需求也将从 2020 年的 2.4 亿平提升至 2025 年的 7.8 亿平,5 年复合增速为 27%。若按照 2020 年 20 元/平米的均价计算,2025 年全球铝塑膜市场规模在 150 亿以上。

国内软包动力电池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有望拉开帷幕,铝塑膜的国产化之路 或将“柳暗花明”。产业链对比过去发生了两大边际变化:一方面上游核心 原材料铝塑膜经过多年研发和工艺积淀,目前相关技术指标已经不逊于海 外产品,多家铝塑膜企业正处于动力电池企业的认证流程中,待认证流程 结束叠加新增产能释放,国内软包电池产业链的稳定性将得到大幅提高; 另一方面下游应用端比亚迪刀片电池的横空出世让软包路线焕发新机,解 决了原料的供应顾虑后软包电池厂商同时也能够安心扩张,进而带动对上 游铝塑膜的需求。总结来看,在国产铝塑膜质量达到动力标准和比亚迪刀 片电池开启软包新路线这两大变化的影响下,软包产业链过去的双重恶性 循环能够被打破,未来将实现供需协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27)

全球软包电池企业产能大幅扩张叠加刀片电池发力,对上游铝塑膜需求形 成强力支撑。从下游终端需求来看,未来 3 年全球主流软包电池企业 LG、 SKI、AESC 和孚能科技的产能预计快速提升,同时国内电池龙头宁德时代 和国轩高科也开始重点布局和扩张软包电池产能,加上比亚迪刀片电池开 启磷酸铁锂软包路线带来的显著增量,将共同推动核心原料铝塑膜需求步 入高速增长期。

国内企业把握机遇大举扩张,快速抢占 3C 数码存量市场的同时剑指动力 增量市场。与海外企业谨慎扩张的策略不同,国内企业扩产规划相对激进, 多数企业未来 3 年产能规模将实现 2-3 倍的增长,各家企业的大幅扩张也 从侧面彰显了对于铝塑膜行业长期景气的充足信心。3C 数码方面随着海外 企业将重心转移至动力领域,国内企业能够快速抢占 3C 数码领域的存量 市场。动力铝塑膜领域行业预计长期景气,目前国内已经实现了动力类铝 塑膜量产的几家企业对相关客户的导入和拓展也较为顺利,随着未来原料 端的国产化推进,国内企业依托强大的成本把控能力有望进一步抢占全球 市场,从而实现自身的飞速成长。

3.3、多年技术研发不断积淀,光学膜、半导体材料领域开启国产化进程

光学膜材料:下游企业开放认证体系,材料厂家业绩迎来行业拐点

光学膜是指在光学元件或基板上,制镀或涂介电质膜或金属膜或两者的组 合,以改变光的传递特性的膜。光学膜行业上游主要为 PET 粒子等,通常 粒子拉伸成基膜,包括:PVA 膜、TAC 膜、PET 基膜等,利用光学级涂布 设备、UV 固化机等生产设备可以将基膜进一步深加工。产业链下游包括背光模组、液晶模组等领域;终端消费是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手机等市场。根据各公司公告以及产业链调研,我们预计,中高端膜材料 的市场空间约 1000 亿元左右,我们假设高端基膜占光学膜成本 50-60%, 光学基膜的空间则约 500-600 亿左右。

液晶显示器主要由塑料外壳、背光模组、液晶面板构成。LCD 每个背光模 组的光学膜片常见架构中,通常由“1 张反射膜 1 张下扩散膜 2 张增亮膜 1 张上扩散膜”组成。反射膜一般臵于背光模组的底部,主要用途是将透 过导光板漏到下面的光线再反射回去,重新回到面板侧,从而达到减少光 损失,增加光亮度的作用。2020 年背光模组反射膜市场空间推算为 15 亿 元。在背光模组中,一般需要 1-2 片扩散膜:下扩散膜和上扩散膜。其中, 下扩散膜贴近导光板,用于将导光板中射出的不均匀光源转换成均匀分布、 模糊网点的面光源,同时起到遮蔽导光板印刷网点或其他光学缺陷的作用; 上扩散膜位于背光模组的最上侧,具备高光穿透能力,可改善视角、增加 光源柔和性,兼具扩散及保护增亮膜的作用。2020 年背光模组扩散膜的市 场空间约为 26 亿元。增亮膜则能使光源散射的光线向正面集中,并且将视 角外未被利用的光通过光的反射实现再循环利用,减少光的损失,同时提 升整体辉度与均匀度,对 LCD 面板显示起到增加亮度和控制可视角的效果。 2020 年背光模组用增亮膜市场规模约为 46 亿元。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28)

背光模组用的光学膜基膜和涂布,是国产化比较快的子行业。国内的长阳 科技、激智科技、东材科技和双星新材等已经走在反射膜、扩散膜、增亮 膜、复合膜和量子点膜的行业前列,并进入了 LCD 一线品牌三星、LG、 BOE、天马等的研发和供应链体系。

OCA 光学胶是重要触摸屏的原材料之一,是将光学亚克力胶做成无基材胶 膜,然后在上下底层再各贴合一层离型薄膜,它是一种无基体材料的双面 贴合胶带,是触控屏的最佳胶粘剂。

MLCC 离型膜用于 MLCC 流延涂布工艺中,起到承载陶土层的作用。陶瓷 浆料通过流延机的浇注口,使其涂布在绕行的 PET 离型膜上形成一层均匀 的浆料薄层,再通过热风区挥发浆料中绝大部分溶剂,经高温干燥、定型、 剥离离型膜后得到陶瓷膜片。MLCC 通常需要堆叠 300-1000 层陶瓷介质, 每一层陶瓷介质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离型膜。智能电动车、5G 等移动通讯 的快速发展带动 MLCC 的需求快速增长,中国 MLCC 需求占全球 60%, MLCC 离型膜方面,目前国内的 MLCC 厂家有风华高科和潮州三环等,在 高端 MLCC 离型膜方面仍在大量使用外资企业产品,高端 MLCC 离型膜国 产化替代空间大。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29)

电子化学品:下游新兴应用持续开拓,材料国产替代正当时,关注电子特气

新兴应用市场与产业转移将带动半导体化学品的需求。当下,5G、人工智 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网络和数据中心计算机等新兴应用蓬勃发展,将 形成对先进处理器的强劲需求,全球半导体化学品需求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根据 SEMI的数据,2020 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销售额达到 539 亿美元, 预计 2021 年销售额将达到 565 亿美元,同比增长 4.8%,Mordor Intelligence 预计,2021-2026 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复合增速将达到 4.17%。

国际环境和疫情凸显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性,国产替代正当时。半导体材料 可以分为硅片、掩膜版、电子气体、光刻胶、光刻胶配套试剂、超净高纯 试剂、靶材、抛光材料几大类,国产化率较高的材料如超净高纯试剂 44%、 PCB 光刻胶 50%,但大部分材料国产化率很低,电子特电 15%、抛光材 料小于 10%、高端光刻胶不足 1%等,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为海外企业所垄 断。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和 2020 年疫情的出现,将对全球先进半导体材 料供应链安全与产业链分工产生持续影响。目前,美国及其伙伴国将一些 关键材料、生产装备列入管制清单,危及我国半导体产业和相关工业体系 的安全。因此,实现先进半导体材料、辅助材料、关键技术、重要装备等 的自主可控刻不容缓,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正当时。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30)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大基金二期将向设备材料端倾斜。国务院于 2014 年 出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同年成立国家大基金扶持我国半 导体产业发展,一期总投资规模达 1387 亿元,其中半导体材料公司仅占 比约 1.5%,大基金二期于 2019 年成立,总规模达 2000 亿元。目前大基 金一期已进入回收期,二期正进入全面投资阶段,从二期投资的企业来看, 设备、材料等半导体环节明显较一期更为侧重。

电子特气在半导体制造中应用范围广泛,是第二大晶圆材料市场。电子特 气是指用于半导体、显示面板、光伏及其它电子产品生产的特种气体,在 电子产品制程工艺中广泛应用于离子注入、刻蚀、气相沉积、掺杂等工艺, 其质量与电子半导体器件的性能优劣息息相关。

电子特气基本被海外寡头垄断,国产替代逐步推进。目前全球和国内的电 子特气市场基本上被空气化工、林德集团、液化空气、太阳日酸 4 家海外 企业所垄断,2018 年,4 家企业在全球的市占率超过 90%,在国内的市占 率也高达 88%。目前国内主要的特种气体厂商有金宏气体、华特气体、绿 菱气体、雅克科技、昊华科技、派瑞特气、南大光电等。近年来,国内企 业在电子特气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部分气体已经实现国产替代,据研 究机构统计,中国的电子特气企业的市场份额由 2017 年的 10%增长到 2020 年的 24%。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31)

3.4、政策推动光伏装机量持续提升,关注具有壁垒的材料供应环节 EVA

光伏行业景气度上行推动 EVA 光伏料逐渐成为需求最大、最具增长潜力的 的细分市场。从我国 EVA 树脂的下游消费结构来看,近几年随着光伏行业 的快速发展,对上游 EVA 光伏料的需求增长显著,2020 年我国 EVA 树脂 的表观消费量为 186.4 万吨,其中光伏料消费量约为 63 万吨,占比达到 34%,已经超越发泡料成为了第一大消费需求。

预计 2025 年光伏 EVA 新增需求约 176 万吨,未来 5 年 CAGR 为 23%。 在光伏行业提效降本趋势的推动下,电池片厚度越来越薄,为了给予电池 片足够的保护,未来光伏胶膜的平均克重稳中有升。参考中国光伏行业给 出的数据,假设 2025 年全球光伏装机 300GW、双玻渗透率 65%,预计 2025 年 EVA 树脂的新增需求有望达到 176 万吨,其中 2021-2023 年的需 求量分别为 81、106、131 万吨。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32)

供给端有效产能不足,进口替代市场空间较大,光伏料赛道竞争格局较好。 2021 年 12 月我国具备量产 EVA 光伏料能力的厂家仍然仅有斯尔邦、联泓 新科和宁波台塑三家,累计可用于生产光伏级 EVA 树脂的产能不足 40 万 吨,2020 年光伏料总产量不足 20 万吨,进口依存度近 70%。

行业开始大幅扩产,但在技术壁垒和投产周期等因素的限制下光伏级 EVA 有效供给增量有限。未来 2-3 年内海内外预计将投产的 EVA 树脂产能多达 244.6 万吨,产能增量基本集中在国内。参考斯尔邦和联泓的生产经验, 光伏级 EVA 的连续稳定量产难度较高。整体看来,EVA 树脂规划新增产能 中确定可用于生产光伏料的产能为 69.6 万吨(浙江石化 30 万吨产能释放 具备较高不确定性),考虑到光伏料的切换生产存在上限,实际可产出的光 伏级 EVA 还会低于规划产能。

受益于光伏行业的高速增长,中短期行业供需较为紧张,进口替代助力打 开长期市场空间。预计未来 3 年我国光伏级 EVA 每年新增需求量同比增长 25 万吨左右,供给端难以满足快速提升的增量需求,中性假设下未来 3 年 行业供需缺口在 15 万吨左右,EVA 光伏料的产品自给率仍然低于 50%。 中短期来看供需错配局面仍将延续,并且随着供需缺口的扩大行业景气度 还有上行空间;长期来看,国内企业在完成技术消化和工艺积淀后,EVA 光伏料才会正式开启国产化的进程,进口替代的推进可让 EVA 光伏料市场 规模在随下游需求同步高增的同时实现倍增。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33)

国内 EVA 光伏料行业市场参与者有限,高壁垒下竞争格局相对稳定,龙头 企业依托先发优势可更好承接行业需求增量。目前国内具备量产 EVA 光伏 料能力的公司仅有斯尔邦、联泓新科和宁波台塑三家,行业集中度较高, 在技术和设备的双重壁垒下新企业进入这一细分市场的难度较高,从下游 客户的角度来看,为保障核心原料的优质供应,一般情况下光伏胶膜企业 更倾向于选择与原有供应商继续合作,先进入这一行业者会具备更优质牢 固的客户资源。考虑到福斯特作为光伏胶膜行业的绝对龙头,未来 2-3 年 扩产规模也遥遥领先,原供应链体系中的企业能更快承接增量需求,持续 受益于行业的高速发展。

3.5、企业逐步突破技术瓶颈,芳纶、己二腈等有望逐步开启国产替代

芳纶:国内企业中低端领域切入,逐步向中高端领域延伸

芳纶是由芳香族聚酰胺树脂通过纺丝制备的高性能合成纤维,具有低密度、 高模量、高强度、耐切割、耐腐蚀、耐高温、绝缘和阻燃等优点,广泛应 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国防、交通运输、电子通讯、轮胎橡胶、安全防护、 体育休闲、环境保护等领域。

海外芳纶企业技术优势较强,占据市场的主流供应。芳纶最早由德国杜邦 开发出来商业化,其后日本帝人、俄罗斯 Armos、韩国可隆、晓星相继投 产,而我国的芳纶发展相对滞后, 国内企业在 80 年代才有开始进行试生 产,进入 21 世纪才开始逐步有规模化的量产,但是由于应用领域涉及到军 工、航空等领域,我国芳纶技术的发展长时间受到制约,在中高端产品领 域,应用相对少,因而在全球的应用市场中,间位芳纶、对位芳纶主要集 中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整体应用占比较低。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34)

国内技术突破相对较晚,叠加海外对国内特殊领域的应用封锁,我国整体 芳纶应用市场相对低端。长期以来,海外巨头持续在全球设立芳纶的生产 技术专利壁垒,芳纶生产高度集中于海外企业手中,而受制于技术基础, 我国芳纶应用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市场,对位芳纶主要以光纤增强为主,间位芳纶主要以低端的高温过滤材料为主,难以有效切入高端应用和高端供 给。

伴随国内企业逐步形成技术突破,我国在芳纶领域的需求有望开始逐步放 量。伴随我国在芳纶领域的布局的逐步深入,国内芳纶的应用领域开始逐 拓展,逐步由低端的应用向高端领域进行延伸。伴随着下游军工、绝缘、 防护领域的应用拓展,一方面我国的芳纶应用逐步向中高端进行升级,另 一方面,伴随行业标准,下游订单的提升,我国的芳纶需求量逐步提升, 带动相关产线的生产开工提升,进一步带动产品盈利能力的好转和相关产 业链配套的进一步完善。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35)

己二腈:国内企业逐步开启技术突破,破除核心技术壁垒

己二腈是尼龙 66 生产的产业链瓶颈,长期掌握在海外生产企业手中。相 比于其他的纤维,尼龙 66 具有耐磨性,耐热、耐高温、强度高,可以用于 纤维生产和工程塑料领域。由于在生产环节中,己二腈的生产难度极高, 生产的危险性较大,具有极大的商业化难度,我国在尼龙 66 产品领域长期 受制于人,而己二腈除了华峰集团投产的 5 万吨产能外,市场的批量供应 全部来来自于海外,而其中美国英威达占据了主导市场。

受制于己二腈的尚未自给,我国尼龙 66 生产高度受制。在我国虽然在下 游尼龙 66 切片领域不断扩充规模,进口依赖度有所下行,但是前段原材料 依然长期依赖海外供应,整体产业链高度受制,产能利用率同样受到制约。

己二腈技术开始逐步突破,产能瓶颈打开后,有望带动产品快速放量。 2019 年华峰集团通过己二酸法率先实现了己二腈产品的国产化,加速了国 内对于己二腈产品的技术突破,随着国内天辰、神马等相继开始布局研发, 华峰开始产能扩充,我国在己二腈环节的自给程度有望逐步提升,通过关 键原材料的自给,从而实现产品的放量生产,降低产品的进口依赖。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36)

国内陆续新建尼龙 66 产能,有望持续拉动己二腈需求放量。伴随国内关 键瓶颈的突破,我国尼龙 66 产品的生产成本有望逐步下行,带动尼龙 66 产品的性价比逐步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尼龙 66 产品的市场扩展和需求提 升。根据目前我国尼龙 66 在建产能和现有产能情况,将有望对己二腈产品 需求形成有效支撑。

3.6、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新兴领域放量可期,国产替代东风将至

LCP:性能优异的液晶高分子材料,国产化率迅速提升,5G 领域放量可期

LCP 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液晶高分子材料。液晶高分子(LCP)是指在一定 条件下能以液晶相存在的高分子,其特点是分子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又具有 取向有序。LCP 在以液晶相存在时粘度较低,且高度取向,而将其冷却固 化后,它的形态又可以稳定地保持,因此 LCP 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 此外,LCP 材料还由于具有低吸湿性,耐化学腐蚀性,耐候性,耐热性, 阻燃性以及低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因数等特点,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 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光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

当前 LCP 产能主要集中于美国和日本,未来国产化率将迅速提升。根据前 瞻经济学人的数据,目前全球 LCP 产能 8.6 万吨,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 和中国,产能占比分别为 40%、30%、25%,其中美国和日本企业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量产 LCP 材料,代表性企业有塞拉尼斯、宝理和住友 三家,合计产能占全球的 55%。中国 LCP 起步较晚,近几年来随着金发 科技、普利特、沃特股份、聚嘉新材料等企业陆续投产,LCP 材料产能快 速增长,截至 2020 年我国 LCP 总产能约 2.2 万吨,代表性企业有沃特股 份 8000 吨、金发科技 6000 吨、普利特 4000 吨,其中沃特股份预计将于 2022 年投产 10000 吨 LCP 产能,LCP 国产化率将进一步提高。

LCP 下游应用领域广泛,5G 渗透率有望提升。2020 年全球 LCP 需求量 约 8 万吨,其中国内需求量约 3 万吨,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预计未来五年 LCP 的总消费量仍将保持 6%以上的增速,到 2026 年国内 LCP 总消费量 将达到 4.3 万吨。从消费结构上看,目前 LCP 主要用在电子电器领域,占 比约 73%,在 5G 时代设备对于材料的介电性能等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 LCP 材料凭借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高速连接器、5G 基站天线振子、 5G 手机天线、高频电路板等电子电器方面,目前用 于 5G 通讯领域的 LCP 消费量不足 1000 吨,未来五年的消费增速有望达 到 30%以上,到 2025 年消费量将达到 4000 吨。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37)

高温尼龙:以塑带钢的高性能材料,需求有望迎来高速增长

高温尼龙是一种耐高温聚酰胺,可长期在 105℃环境上使用的工程塑料。 它是一种通过对苯二甲酸和 1,6 己二胺发生缩聚作用而制成的半芳香族聚 酰胺,通常具有耐高温、高强度、耐疲劳和耐化学品等特殊作用,可以广泛应用于高频和集成化电子通讯领域及汽车行业。目前成熟的工业化高温 尼龙品种有 PA46、PA6T、PA9T 和 PA10T 等。

产能集中于海外企业,国产替代逐步推进。据统计,2020 年全球高温尼龙 产能约 15.8 万吨,海外产能占比高达 94%,产能主要集中于帝斯曼、杜 邦、索尔维、EMS、可乐丽等企业。当前国内生产高温尼龙的企业主要有 金发科技(9000 吨)、杰事杰(百吨级)、沃特股份(5000 吨)、新和成 (1000 吨)等,未来金发、沃特、新和成等企业均有较大规模的扩产计划, 国产化进程有望逐步推进。

2025 年全球需求量有望超过 20 万吨,在汽车和电子领域的渗透率有望提 升。2020 年全球高温尼龙的市场规模 达到 15.18 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仍将以 5.2%的年均增速成长。2020 年 全球高温尼龙的需求量预计为 15.4 万吨,五年平均增速超过 6.5%,若未 来五年以 5.5%的复合增速成长,则到 2025 年全球需求量将超过 20 万吨。 高温尼龙主要用于汽车和电子领域,二者占据高温尼龙总消费的 90%以上,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新兴市场蓬勃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不 断涌现,高温尼龙作为以塑带钢的高性能材料,在汽车和电子领域的渗透 率有望加速,需求有望迎来爆发期。(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38)

聚砜:下游应用广泛,国内产能大幅扩张

聚砜是一类无定形的热塑性高分子材料。聚砜是分子主链含有砜基和亚芳 基的热塑性树脂,可以分为普通双酚 A 型 PSF(PSU)、聚芳砜(PASF)、 聚醚砜(PES)、聚醚砜树脂(PES)和聚亚苯基砜树脂(PPSU)五种。 聚砜系列树脂与其他热塑性工程塑料相比,具有卓越的耐水解稳定性。聚 砜(PSU)在聚砜系列树脂中价位最低,使用范围最广,颜色较淡,透明 度较高。聚醚砜(PES)比聚砜具有更强的耐热能力,更出色的耐化学腐 蚀和更高的机械特性。聚苯砜(PPSU)表现为更出色的韧性、延展性和 抗冲击性能。

下游应用不断拓展,未来发展空间广阔。聚砜具有热稳定性高、透明性好、 水解稳定性优良、模型收缩率低、生物相容性好、电性能和机械性能适中、 耐化学性好等特点,进而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内饰材料,并广泛用于水处理 工业、医疗器械、耐腐蚀涂料和防锈漆、食品包装容器等行业。新材料在 线预计,到 2024 年全球聚砜的消费量可达 9.35 万吨,2019-2024 年复合 增速为 6.64%。

聚醚醚酮:金字塔顶端的特种工程塑料之一,国内需求快速增长

聚醚醚酮是综合性能最优的特种工程塑料之一。聚醚醚酮(PEEK)是一 种线性芳香族高分子材料,其组成单元为氧-对亚苯基-氧-对亚苯基-羰-对亚 苯基,为半结晶性、热塑性塑料,是聚芳醚酮(PAEK)家族中最重要的品 种之一。聚醚醚酮具有耐热等级高、耐辐射、耐腐蚀、尺寸稳定性好、电 性能优良等优异性能,同时还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易于注塑成型、挤出 成型和切削加工,是综合性能最优的特种工程塑料之一。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39)

四、政策驱动行业快速成长,拉升上游供应链需求

4.1、磷酸铁锂:终端应用快速扩充,需求大幅增长,关注成本优势企业

磷酸铁锂性价比优势逐步凸显,终端应用逐步提升。磷酸铁锂和其他正极 材料对比来看,应用领域差异较为明显:安全性能高、成本低、寿命长; 当然也受到能量、压实密度低的限制。在国家政策针对新能源车的续航里 程给予有效补贴的过程中,三元的材料优势凸显,在新能源车的应用占比 大幅提升,而伴随着三元自身成本的提升叠加国家补贴力度的减弱,磷酸 铁锂在新能源车的装机量占比持续提升。

受到阶段性供给不足影响,磷酸铁锂盈利大幅攀升。受到新能源政策补贴 的影响,磷酸铁锂材料早期在续航历程上的相对弱势较为明显,三元的装 机量及下游的应用占比皆有明显的提升,受到前期需求不足的影响,磷酸 铁锂的产品盈利下行较为明显,同时产能建设速度极为缓慢。而 2020 年 下半年,伴随磷酸铁锂需求量的逐步提升,磷酸铁锂的产能供给呈现不足 状态,产品价差持续提升,同时受到下游需求支撑的影响,上游原材料碳 酸锂、磷酸铁价格也呈现不同程度的提升。

受益于磷酸铁锂需求的大幅增长,多方阵营参与到产业链布局之中。在磷 酸铁锂产业链中,磷酸(类)/铁源——磷酸铁(液相法) 锂源——磷酸 铁锂,无论是固相法生产还是液相法生产,磷源、铁源、锂源都是行业生 产过程中的主要原料。行业终端需求的大幅提升,使得包括磷源、铁源及 原有布局企业都进入大量规划产能的阶段,根据现阶段的企业产能规划来 看,新增的规划产能超过 210 万吨;而相比之下,磷酸铁锂(磷酸铁)的 产能建设周期约为 1 年,单万吨资金要求相对较低,产能释放速度相对较 快,因而在未来中期维度内,行业或将进入阶段性的供需失衡阶段。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40)

在供给充裕阶段,成本竞争将逐步凸显,具有一体化优势的企业仍将具有 盈利空间。整体来看,未来几年内,磷酸铁锂行业将进入快速成长期,但 阶段性的供给过剩,仍将会使得行业进入成本竞争阶段,相比于下游磷酸 铁锂的型号和认证的供应特殊性,中间环节的成本竞争将更为明显。在磷 酸铁锂生产中,无论是固相法还是液相法,原材料的成本占比皆超过 75% 以上,其中固相法中,前驱体、锂源成本占比分别达到 59%、41%,而前 驱体的生产中,原材料成本占比接近 7 成,其中磷源和铁源占比约为 6 成 和 1 成(以硫酸亚铁为原料更为便宜)。

4.2、电解液:长空间巨大,竞争格局相对稳定

锂电池电解液主要用于锂电池中,锂电池的需求决定了电解液的未来需求。 从锂电池的下游终端应用来看,锂电池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3C 电子、储能领域。动力锂电池是电解液的主要应用领域,根据百川盈孚 数据,2020 年动力电池领域电解液消费量为 16.47 万吨,占比约 59%; 消费型(3C)领域电解液消费量为 9.49 万吨,占比 34%;储能领域消费 量达到了 1.95 万吨,占电解液消费量的 7%。2016 年-2020 年,动力电池 领域、3C 领域和储能领域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19.1%,17.7%,41.2%。

我们测算未来电解液和 LiPF6 的需求量,假设如下:1)动力电池领域, 1GWH 磷酸铁锂电池的电解液消耗量约为 1400 吨,1GWH 三元锂电池的 电解液消耗量约为 950 吨,2)随着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 CPT 技术,磷酸 铁锂电池通过提高体积利用率达到了与三元电池相当的能量密度,以及补 贴退坡后磷酸铁锂具备更高的成本优势,我们预计全球磷酸铁锂电池的渗 透率将逐步提升,2025 年 LFP 电池的渗透率将达到 55%;3)由于储能、 3C 电池占比相对较小,假设其 1GWH 平均对应电解液含量与动力电池相 同;4)1 吨电解液需要 LiPF6 的单耗为 0.12-0.13 吨左右。我们测算下来, 电解液需求量将从 2021 年 50.8 万吨上升至 182.8 万吨,未来 4 年需求的 复合增速为 37.7%;LiPF6需求量将从 2021 年的 6.6 万吨增长至 2025 年 的 23.8 万吨,未来 4 年复合增长率均为 37.8%。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41)

头部企业加速扩张,预计未来电解液供需格局将有所缓解。2021 年电解液 行业产能为 62.8 万吨,需求 50.8 万吨,产能-需求为 12 万吨,较上年减 少了 5.6 万吨,从趋势来看,电解液供需整体趋紧。自 2021 年来,在需求 和成本的支撑下,电解液价格持续走高,我们预计到 2022 年下半年供需 紧张的格局或将有所缓解,电解液价格将逐步企稳,需要持续关注相关企 业的项目建设进度和产能投放进度。

天赐材料——锂电新材料一体化布局

公司致力于精细化工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拥有锂离子电池材 料、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两大业务板块。2016 年来,公司锂离子电池材 料业务收入占比已超 60%,是公司主要的业绩构成部分。公司现有电解液 产能 14.7 万吨/年,LiPF6 产能 1.2 万吨,公司生产电解液的锂盐基本可以 满足自给,成本优势明显。公司主要客户有 ATL、CATL、比亚迪、索尼、 万向集团、珠海冠宇、国轩高科等。

公司 LiPF6 合成技术在国内独一无二,成本控制行业领先。公司的技术从 美国引进,来自于 Dr.NovisSmith 的独家许可,在自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 基础上,独立完成工程放大。公司采用多聚磷酸与 HF 合成 HPF6,再得到 PF5,生产过程实现了 LiPF6 主要原材料的自给。其采用的有机溶剂法生产 液体 LiPF6 的工艺省去了反复干燥、结晶的过程,制造成本降低。同时由 于五氟化磷和氟化锂的反应过程不在强腐蚀性的氟化氢溶液中进行,对设 备的抗腐蚀能力要求明显降低,投资强度较氟化氢溶剂化降低约 40%。

行业景气度上行,公司持续加大资本开支力度,电解液、锂盐、正极材料 一体化布局。目前公司有九江、常州、福鼎凯欣、捷克 4 个基地、38 万吨 电解液产能在建设过程中,预计在 2023 年前后陆续投产。2021 年下半年 公司接连发布了拟投建 10 万吨/年正极材料前驱体磷酸铁,6 万吨/年的双 氟磺酰亚胺用于配套 5 万吨/年 LiFSI 项目,15 万吨/年液体 LiPF6(折固 5 万吨)的公告,计划投资建设南通天赐年产 35 万吨锂电及含氟新材料项 目一期(电解液 20 万吨/年、LiFSI 2 万吨/年、硫酸乙烯酯 6000 吨/年), 九江天赐年产 20 万吨液体 LiPF6(折固 6.67 万吨)以及年产 9.5 万吨锂 电基础材料及 10 万吨二氯丙醇项目,未来产能释放后,将带动公司业绩 持续向上。

4.3、可降解塑料:政策驱动提升市场空间,关注有核心壁垒的供应环节

我国由“限塑”向“禁塑”升级,政策驱动可降解塑料需求快速提升。2020 年 出台的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简称《意见》)为核心 的相关政策针对应用的领域、区域、时间节点进行了规定,同时跟随核心 文件出台的是各细分行业、各地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使得此次“禁塑令”的 整体推行力度大幅提升,远高于此前的“限塑”要求。

经过 10 年多的发展,我国化工行业无论是规模还是产业链布局已经获得了 逐步的完善,多数基础化工产品已经成功形成自给并出口,化工行业整体 的规模增长超过 3 倍,行业的资本开支也接近原本的 3 倍的水平。多年的 持续发展,已经给我国进行终端产品应用调整提供了良好的产业链基础, 无论是研发实力、资本开支能力还是上下游供应基础,新的禁塑令的实施 基础已经远好于前期水平。

4.4、尾气催化:政策推动空间大幅攀升,国产化替代基础进一步优化

国六标准较国五标准大幅提升,带动尾气催化市场空间大幅提升。汽车尾 气排放是导致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因而也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 而今年 7 月 1 日开始,我国道路车辆需要全面加装国六尾气催化系统, 2022 年 12 月 1 日,我国非道路移动机械也需要实施国四标准,加装尾气 催化装臵。

尾气催化系统装臵呈现“量价”的双重提升。相比于此前的后处理系统,国 五升级到国六后处理系统的催化器数量明显提升,将带动整体材料和设备 端的用量呈现翻倍的增长;同时由于标准升级,尾气催化装臵的产品技术 难度也有明显增加,单位产品定价较国五阶段产品也有大幅增长,整体尾 气催化系统的市场空间呈现量价的双重提升;同时在非道路领域,还将呈 现出完全的增量市场,带动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提高。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42)

7 月 1 日正式全面实施国六标准,但受到缺芯、库存扰动等因素,国六销 量相对较弱,带动尾气催化行业整体弱势运行。受到海外供给不足的影响, 缺芯导致国六新车芯片供给有限,大幅影响新车整体的生产销售,可以看 到我国商用车全年销量持续下行,至 9 月份略有好转,带动新车出厂的尾 气催化系统需求相对有限。同时地方政府考虑到缺芯以及库存等因素,将 国五最后可登记时间不同程度的延长 3-6 个月,导致上半年渠道采购国五 库存有所提升,即使 7 月 1 日后,国内新车销售仍然需要先期消化国五库 存,进一步影响行业需求量的大幅提升。

柴油车领域国产替代速度有望提升,同时非道路领域的切入速度有望加快。 在商用车柴油车领域,下游发动机厂家、整车厂国内企业占据主要市场, 同时商用车的价格敏感度较高,具有更高的降本诉求,同时 2022 年开始 实施的非道路国四标准的技术难度要求低于国六,国产化基础进一步优化。

五、关注需求支撑力度相对较强的板块

5.1、农药行业格局分化,重点关注持续成长的龙头企业

农药的需求相对刚性。全球农药在 2008 年销售额是 423 亿美元,到 2020 年增长至 620.3 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 3.1%。

我们在之前发布的《农药行业研究框架》中指出,我国农药行业处于结构 性调整过程中,集中度不断提升。从结构来看,具有资金优势和规模优势 的头部企业通过扩张产能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在资源环境的约束强化下以 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下,行业加速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43)

2021 年 10 月份后,全行业库存持续低位,加上化工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推 动,农药原药价格持续上涨,随着冬储和春耕传统旺季的来临,各厂家订 单量持续饱和,我们预计未来产品价格有望维持高位,头部企业的盈利有 望加速向上。同样的,从毛利率和净利率来看,十家企业的毛利率和净利 率在 2016 年之后逐步增长,在 2018 达到顶峰,2019 年受价格因素的影 响而逐步回落。我们认为,2021 年 3 季度之后,农化企业的毛利率、净利 率将迎来向上拐点。

扬农化工——持续成长的农药龙头

长期看,扬农化工充分受益于中国化工、中化集团资产整合的协同。中国 化工、中化集团的农化资产注入先正达集团运营,集团体系的公司执行力 和效率会进一步提升。先正达将凭借自身优秀的创新药研发能力和种子业 务基础将提供创新药和种子业务的主要平台;扬农化工凭借生产制造和工 程化能力将提供农药研发和生产的主要平台;安道麦作为全球领先的非专 利药龙头,凭借丰富的渠道布局成为渠道和农服的主要平台。

新项目逐步落地,优嘉四期打开成长空间。公司优嘉四期计划总投资 18.09 亿元,根据 2021 年中报,目前已经持续投入 9230 万元,从建设进 度来看,建设进度 10%,进展顺利。2021 年 6 月,根据葫芦岛政府网站 信息,公司大型精细农药化工项目拟投资 100 亿元,落地葫芦岛,目前已 经签订战略意向合作书,我们认为,葫芦岛项目是继优嘉项目之后的重要 战略布局,对于公司长期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44)

广信股份——持续完善产业链布局

广信股份所处的行业是农药及精细化工,对于传统行业而言,我们认为, 一家公司内生增长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产业链、土地、资金,其中产业链 条的延展性决定了公司未来成长的空间。我们认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公司未来将逐步打通光气——精细化工——农药、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 体、新材料产业链。打通产业链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公司现有装臵的生产 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公司布局新的产品,且布局出来的新产品与竞争对 手相比具备显著成本优势。通过梳理公司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公司的发 展史就是一部光气产业链不断完善的历史,未来公司将围绕光气产业链持 续布局新的产品来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增长。

公司将打通光气产业链上游离子膜烧碱技术,离子膜烧碱装臵布局完成后, 对于公司的意义在于: 1、解决光气原材料液氯的运输问题;2、有益于公 司自配草甘膦核心原材料甘氨酸;3、进一步打通氯化苯上游原材料。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45)

海利尔——新烟碱类杀虫剂龙头,新产品投放助推公司业绩增长

原药、制剂双轮驱动,一体化产业链优势明显。海利尔属国家定点农药生 产企业,是集农药和功能性肥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农化集团。 公司以农药制剂产品为基础,逐步向上游原药及中间体业务领域延伸,目 前已基本形成制剂、原药及中间体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产业链格局。

新烟碱类杀虫剂一体化布局,产品结构完善。公司目前拥有核心产品虫剂 吡虫啉和啶虫脒产能 4000 吨;公司第二代烟碱类新产品噻虫嗪、噻虫胺 原药共计 3000 吨产能处于产能爬坡阶段,第三代烟碱类杀虫剂 500 吨呋 虫胺产能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 2022 年底建设完成。 与竞争对手相比, 公司在新烟碱类杀虫剂产品系列布局完善,配套吡虫啉和啶虫脒原材料二 氯,噻虫嗪和噻虫胺配套原材料噻唑,公司原材料一体化布局在保证原药 生产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成本空间。

中旗股份——不断成长的小而美公司

公司是细分农药领域的佼佼者。中旗股份属于仿制类农化企业,主要开发 专利到期的农药产品并迅速实现工业化生产抢占市场,目前公司的主要产 品为除草剂和杀虫剂产品,除草剂主要产品氟吡氧乙酸、精噁唑禾草灵、 异噁唑草酮、炔草酯产能在国内均排名第一,磺草酮产能在国内排名第二; 杀虫剂主要产品噻虫胺、虱螨脲产能在国内排名第一。这些产品均有低毒 高效的特点,符合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公司受益于跨国公司整合,淮北项目打开成长空间。公司作为原陶氏益农 供应商,随着科迪华对原陶氏杜邦供应商的整合,公司有望在科迪华获得 更多订单。根据公司公告,目前公司在手订单饱满,且和国内多所大学展 开合作开发项目,涉及新型农药产品及其他新产品。短期看,公司业绩随 着南京基地和淮安基地的正常运营而步入正轨,长期看,公司在淮北基地 规划 15500 吨新型农药原药及相关产品项目,投资额约 20 亿,淮北新型 农药项目落地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扩大产能,提升盈利能力,打开公司的成 长空间。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46)

5.2、国产轮胎龙头产品力及品牌力提升下,全球市占率持续上升

国内落后产能持续出清,国产轮胎龙头企业持续扩产抢占市场份额。2014 年受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影响,面对先前国内轮胎产业中低端产能过剩、高 端产能及技术研发创新不足的问题,在“双反”贸易壁垒压缩轮胎企业利润空 间的严峻形势下,轮胎行业落后产能逐步出清,市场中备案的企业数量已 从 2012 年的 537 家大幅降低至 2020 年的 230 家。中低端产能逐渐淘汰, 导致行业内集中度提升,龙头企业为加快抢占市场份额,在海内外建厂扩 产。随海内外投资规模上升、在建工程逐步转为固定资产,2016Q3- 2021Q3 行业内固定资产水平大幅提升,产能持续释放,将助力龙头胎企 持续提升市占率。

国产轮胎性价比优势明显,国内胎企持续扩张海外版图。国产轮胎运营成 本低,智能化生产模式使得国产轮胎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价格优势。美国开 启对华轮胎“双反”政策后,自 2015 年以来,我国轮胎企业持续拓展海外市 场,轮胎出口量总体呈现稳定提升趋势。未来在产品力及品牌力持续提升 之下,预计国产轮胎市占率继续提升。

化工合成材料行业分析(基础化工行业研究)(47)

前期原材料价格上行叠加海运费暴涨,“双反”高征税压缩中国胎企盈利空间, 多重不利因素下轮胎行业景气度处于底部。自 2020 年 9 月以来,原材料 价格持续走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对轮胎行业短期盈利能力形成冲击,同时 疫情影响下海运船期严重延误,海运运力紧张致使海运费暴涨,同时今年 5 月,美国对东南亚地区“双反”终裁落地,对赛轮(越南)、森麒麟(泰国)、 玲珑(泰国)分别征收 6.23%(反补贴税)、17.08%及 21.09%的双反税率。 贸易壁垒高筑压缩轮胎行业盈利空间。2021Q1-Q3,轮胎行业平均毛利率 同比下跌 8.01%,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轮胎行业景气度处于底部。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