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旱腰带的咸阳市三原县大寨村,是渭北第一党支部,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传承红色基因,用勤劳、智慧、勇敢、奋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大寨村原为陵前寨,是陵前塬上最古老的堡寨,后改名为大寨堡。大寨堡原为四面城墙,东西祠堂,南北戏楼,十七座庙宇绕村,素有武官下马、文官脱帽。大寨堡位于陵前中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居住集中,呈繁荣之景象。大寨村的先民们,依托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以深厚文化底蕴酿造辉煌。1927年2月在大寨村选举渭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大寨党支部,李宏儒任支部书记,大寨村的党员们,后来成为渭北革命的主要成员,李鸿鲜,李仲德等先后奔赴延安。李同林,马志英等先后参加渭北游击队。李勤孝从延安参军,跟随林彪转战全国,一直打到东北。马志杰成为解放军高级将领。大寨村这片沃土,洒下了革命者的鲜血,奋斗者的智慧和汗水,传承着红色基因,诉说着革命传统。
老党员李佰锁告诉记者:“大寨村是1927年建立的渭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宗旨就是听党话、跟党走、为国家多贡献、为民谋幸福,历来的党支部继承咱这种红色基因,多少年来奋斗,把这个正能量、这股正气就传承下来。”
目前大寨村党员已经70多名,区域面积7500亩,辖五个自然村,十四个村民小组,3124人,耕地6393亩。在传承红色基因下,党支部带领群众大力发展产业,大寨村村民最早种植的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收入微薄。党支部通过多方考察、调研,鼓励村民种植樱桃等,送树苗、送技术,为群众收入助力,村民刘申林说:“最早的时候少数部分的群众想不通?传统的耕种你像种麦、种庄稼,一浇水、一施肥、一收,都是机械化作业,到最后整个收入没有支出大,通过我们一些作物早的他们给我讲传授真经,党员在支部的组织下,全体学习,在田家地头看人家怎么种,看树怎么种,从基础、施肥、浇水、管理。”
党支部还先后带领村民去西安等地学习,增强村民发展产业信心。村民杜永宏种了几十年的地,今年他种植的十亩樱桃开始挂果,他告诉记者之前的家里的十亩地都是种的玉米、小麦,一年的年收入一万多块钱,现在种植樱桃十亩地今年的收入就4万多,比之前翻了几番,家里盖了新房,有了存款。杜永宏说:“我们大寨村是渭北第一党支部,这都发扬了老一辈红色的传统,引导我们农民发家致富,也感觉到现在的情况比以前好的多。”
现在大寨村的樱桃产业园已初步形成规模,樱桃成熟季节很多人慕名而来,进行采摘。53岁的贫困户张六锁父母几年前因病去世、家徒四壁,家中仅剩他一人,对生活极度失去信心,在党支部及包抓干部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吕刚的帮助下,他也种植了四亩樱桃,在村上还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
大寨村党支部书吕刚告诉记者:" 老一辈革命家,为了这个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作为渭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并且在这个小康路上不少一个人。"
(咸阳广电全媒体记者 王蕊 李智焕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