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摘自原创书籍《初心部落,找回失落的家园!》第二部分:文明2.0--“勇敢者”游戏 (续前节)

三、秘密越多,安全感越差

到底什么才叫安全期(第88篇秘密越多安全感越差)(1)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无奈之下对司马懿唱出空城计,司马懿害怕的当然不是城头的诸葛亮,而是怕诸葛亮在城中藏着什么不确定的秘密,所以不敢贸然出击。而空城一座是司马懿事后才知道的事情。在本书第一部分内容里讲到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那段经典说辞:“有些事我们知道我们知道;有些事我们现在知道我们不知道;但是可怕的是,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家看,人类对不知道的未知秘密会有过度的担心。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极度不信任,以及无法抑制的不安全感,由此可能引发神经过度反应或者误判形势。

动物和人类为了确保自身安全,避免过于涉险,本能的对自己不确定的东西害怕,当你面对摇曳的灌木丛、面对迷雾中的身影、面对黑夜中的嗖嗖声,你会不会本能的紧张和害怕?那是因为你不知道那背后藏着什么。远古时代的人害怕的主要是自然与天敌,而不是同类,但现在人们所面对的不确定,早已从大自然转移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秘密,人们现在所担心害怕的对象恰恰就是人。因此,只有重回彼此基本透明,才能返璞归真。

更多的秘密只会对更少的人有利。只有大幅减少秘密、信息高度透明,才能快速提升人的安全感、稳定心理,并促进公平,降低用于防范或者监督的成本。

四、无秘密时代的来临

此处请允许我调研一下,第一个问题,请问您觉得以下12类数据哪些是您的秘密或者隐私?

1、银行账号密码、交易转账、消费、购物记录。2、通话记录。3、私人通讯录、好友、组群。4、手机定位、漫游轨迹、车辆定位、加油记录、ETC轨迹。5、旅游路线、出差出国、酒店开房记录。6、网上办公记录、网上文件传递、传真。7、医疗就诊、体检报告、疫苗接种。8、你的网上交友、聊天记录,最私密的话语。9、各类网站注册账号、密码。10、浏览过的网站、网页、好差评。11、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自动人脸识别,无人机卫星监控。12、各类门禁刷卡、刷脸记录。

第二个问题,请问您的以上秘密还是秘密吗?你的以上“秘密”,可能现在就已经有另外几个人知道,也可能有很多人已经知道,更重要的是有人想知道的时候他就能知道或者花钱也能买到。

秘密,那要看对谁而言!对你和同事来讲可能是秘密,但在大数据中心控制者面前、在特权者、黑客面前,你简直就是每天在裸奔。他们就像在海滩边有几个带着透视眼镜的人,瞪大眼睛看着下面所有的人的“表演”。

我就像生活在一张巨大的蜘蛛网上,只要我有一丝动作,网中心的”蜘蛛”就知道我的信息和定位。过不了多久,假如脑机接口上线、元宇宙 人工智能突破,中心控制者“蜘蛛人”还可以随时洞悉我的思想活动,也许我还没有一丝动作,只是脑子想一想都有可能触发被关注的警报。

我们其实已经在进入了一个无秘密无隐私的时代,这本来是好事,因为人类演化中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没什么秘密可言的。但麻烦的是,这种无秘密的“透视眼”特权只是极少数的中心“蜘蛛人”才享有,而普通人没有,透视特权并非对称的享有。因此,那些通道之王、数据霸主早已洞悉一切,可以任意开展信息不对称的竞争、降维打击,而普通人之间却还在相互防范、拼命的保有各项所谓的“秘密”。

所以,解决的方案可能是:普通人主动相互授权,进行横向合作,主动释放及共享所谓的秘密信息,让部分秘密不再是秘密。这样一来人人都可以是网上的“小蜘蛛”,而不是猎物,将这张新的“蜘蛛网”实现去中心化。

五、透明的科学

喜欢打牌下棋的朋友能说一下“围棋、象棋、跳棋”与“麻将、桥牌、港式五张牌”的区别吗?前者是双方“明争”,各方摆明了作战,考验棋手技术、谋略,而后者是多方“暗斗”,相互看不到对方底牌,要更考验牌手们的心理素质,随机应变、尔虞我诈、预测猜忌。前者是完全对称信息博弈,而后者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后者对人的心理素质、对反应熟练度上要求更高,一个眼神都可能暴露你的重大秘密,表面的失误却有可能是暗度陈仓。对于普通人来讲,后者玩法的难度系数更大、压力更大。以中国的麻将为例,高手们总结了一句俗语很形象:盯住上家、看紧下家、防着对家,翻译过来就是要明争暗斗、尔虞我诈,谁都是潜在对手,谁都可能是送牌人。

那么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交往中,我们之间到底是应该学习下围棋,还是应该模仿打麻将?交往之间,信息透明到什么程度才是你感觉最舒服、效率最高的状态,我们要坦诚到什么地步才算是君子之交,而非小人之策。比如有这样一位事业比较成功的医药公司的高管,饭局上曾经跟我分享经验:在历次交往谈判中,自己永远都不会先出牌,不会让对方看出自己的秘密和底牌,而是通过不断的试探谈判、欲擒故纵逐步消耗掉对方的耐心,促使对方先出牌,不断付出筹码刷新底线,直到自己获取最大谈判收益。我耐心听完后和他分享了4点:

(1)您的不断试探性、非信息对称性的博弈方式,有些时候确实可以取得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但你遇到同样策略的对手时,可能芥蒂极深两败俱伤,就可能会丧失一些真正优良的合作伙伴。(2)其次是谈判周期会被人为拉长,甚至出现双方试探的静默期、沉默期,在合作未开始就已经相互消耗了信任和耐心,从最初的贪心,到焦虑纠结到最后无可奈何,为后面长期合作埋下隐患。(3)谈判成功后你感觉自己取得了最大利益,但你不知道的是对方其实并不傻,他会在合作后期想办法在其他地方把损失“找回来”,让你防不胜防。(4)这样博弈方式较难产生生意上的朋友。

而我的谈判策略恰好与他相反,我先接触对方调研了解清楚,感觉基本条件吻合后,我会很坦诚的先将我方的意图、规划及合理范围内的利益分配原则等,全面清晰的告知对方,极少试探。对方也就能根据谈话精神,很快很清晰的拟定对应合作方案,这样双方来回两次基本上就能明确是否可以合作了。十几年经历了多个案例后看到:(1)我方合理利益其实并未受损(我方收益是否超越对方那就不一定);(2)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大量谈判时间,提升了信任度;(3)留下了一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合作好伙伴好朋友。最重要的是,这种一开始就减少秘密和猜忌的做法,相当于我率先递出一束“橄榄枝”,对方马上能感受到,于是在接下来的合作性重复博弈中,双方都在心理暗示“这将是今后合作上的朋友,而不是利益上的对手”。

人类祖先经历了长期的亲密无间的群居生活,本能的适应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没有秘密、坚守互信。在互信的环境下降低了相互关系上的不确定性,降低紧张感、戒备心,减少误判和危险举动,从而大大降低了相互博弈的成本,提高了合作效率。所以当下越是边远和闭塞的村落,相互坦诚无秘密,就越接近于这种轻松的状态。这也是我为何习惯于先伸出橄榄枝的原因。

想想看,其实完全不能公开的秘密所剩不多,如以下两种:

(1)法律明令禁止公开的。(2)涉及个人的或公司的隐私权保护,而本人又不愿意共享或公开的。

这样看来,绝大部分信息数据其实都是公开的,或本来是可以公开的。只是大家误以为“秘密”最好别公开,或者是“因为你不对我公开,所以作为回敬我也不对你们公开”。假如,有一个公众公司的老板,设计了一个几乎透明的公司,在均衡收益后,将利益有关各方的博弈成本降到几乎为零,将互信等级拉到最高。于是股东、总经理、员工、顾客四方之间就可以成为无壁垒的共同利益人,而不是“暗斗”的博弈对手。

当然,即使信息透明做得再合理、再科学,都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为了维护自己处于信息金字塔顶端的既得利益,拼命阻止信息的透明,甚至还会阻止将社会上已经公开的信息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公开对比分析。此话题很微妙,将第四部分再行讨论。

(共同“找回失落的家园”也需要您的一份力量! 未完待续、每日更新,先连载后刊发,感谢您的关注和转发!原创艰辛,请尊重创作人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