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连城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乐亭故乡人网站

原标题:“老呔”耶?“老奤”乎?

闯关东之风情小镇(老呔耶)(1)

闯关东之风情小镇(老呔耶)(2)

闯关东之风情小镇(老呔耶)(3)

“奤”和“呔”(发tǎi音)同为方言,由此衍生而来的“老奤”和“老呔”作为一个地域性称呼,通常用来专指昌黎、滦南、乐亭人。从查阅到的资料和相关文章看,这个语汇大约出现在清乾隆末年,地点在东北地区,最早应该是用来称呼到东北经商的乐亭人的。

  清王朝一统天下后,白山黑水间的大片土地,作为女真人的“龙兴之壤”被划为禁地。顺治十年之后,朝廷为解决关内饥民的生计问题,开始开放东北禁地,“招民垦荒”,允许关内百姓“出关就食”。自此,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大批流民,走上“闯关东”之路。

  乐亭距山海关不远,靠滦河、临渤海,河运海运发达。因为土地盐碱和滦河多水患,县民在农业生产之余,多借助水运优势,从事山货、海产品、粮食等物资的贩运、交易来获取利润,以维持生计。乾隆二十年《乐亭县志》记载,乐亭“地近边关,邑之经商者多……所易之物以布粟鱼盐为主,布为本地产物,粟则来自关外……实民糊口之一助也”。京东硕儒、著有《全史宫词》的乐亭清道光二十年举人史梦兰诗云:

粮艘商船聚丛丛,

十九坨前水路通。

斥卤无须问丰歉,

全家温饱仗关东。

  当雍正、乾隆年间,东北地区进一步解禁,大批民众来这里从事垦荒、伐木、淘金等重体力劳动时,头脑灵活的乐亭人,从中捕捉到了更大的商机。他们从贩卖锄板等开荒用具,到开设大车店、货栈经营粮草、日用百货,再到开钱庄、建工厂,从事加工制造业,创造了辉煌百年的经商传奇。

  乐亭人到东北经商,有文字记载的,见于《清代东北经济史》,这个人的名字叫张啸瞻,时间为乾隆十五年。到乾隆末年,则出现了刘新亭、张希孔这样的名商巨贾。刘、张二人,短短几年时间内,就靠在东北经商发家致富,积累起了万贯家财。特别是汀流河刘家,因富可敌国,在清光绪年间,就有了“京东第一家”的桂冠;到了民国年间,更是名声大振,在北方有“关内刘,关外牛”之谓,在全国则有“南荣北刘”之说。关外牛指的是吉林牛家,南荣为上海的荣毅仁家族,刘则为乐亭汀流河刘家。

  这如同“天方夜谭”般的致富传奇,吸引了大批县民纷纷效仿,挑担出关、去东北经商做买卖,成为一代又一代乐亭人的追求。后来,大名鼎鼎的母海岳、王执中、赵汉臣、杨焕亭、刘临阁、孙秀三、武百祥、李云亭等商界翘楚,都是受此影响,从乐亭走出去的。

  对当年乐亭人在东北经商的盛况,民国年间乐亭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到‘九·一八’事变前,不完全统计,乐亭籍商人先后于东北、华北大中城市和较大县城,开设的商店和制造业,多达1000余家;除主店之外,一般皆有分号,少则几处,多则百余处。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乐亭去东北经商、习商人数达到十数万之众,形成了名扬全国的‘老奤帮’。“榆关内外人常云:东北三个省,无商不乐亭”。在民间,则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关里关外,凡有家雀的地方,就有乐亭人开的买卖”。

  乐亭人经商所获资金利润,在民国年间县志中,同样有一个记载:“县外经商者,总共拥有资金近四亿银元,年创利润五千余万银元,乐亭商人年均向家乡汇款达千万银元。”

  时间虽然过去了近百年,广袤的黑土地上依然留有乐亭商人的烙印,流传着乐亭商人的故事。

  在今天吉林省会长春宽阔的长春大街上,立有一个写有“乐亭街”的路标,路标指引下的一条街道就叫作“乐亭街”。清嘉庆年间,长春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朝廷为鼓励百姓垦荒,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叫“长春堡”的居住点。当垦荒流民涌入时,乐亭商人把农具、粮草和生活用品也贩运到了这里。到1912年,在这里居住的乐亭人达到了1000多人,开设的较大商号,就有30多个。因此,民国13年在绘制长春地域图时,便标出了“乐亭屯”,作为这个地方的名字。在后来的发展中,“乐亭屯”成为长春市的一个街区,也就有了现在的“乐亭街”。

  同样,在黑龙江省会哈尔滨,有一个香坊区。这里是哈尔滨八大市政区之一,也是最早的市政区之一。香坊区 “香坊”二字的来历,源于乐亭商人,在这里开办的一家制作线香作坊。清嘉庆十年,乐亭一李姓商人,来到尚未开埠的哈尔滨,建起了一家作坊,专门制作,祭祖、敬神等喜庆丧葬活动时烧的线香。由于他的线香质量好,很受当地人欢迎,生意日渐兴隆。后来,在扩大作坊规模时,这位商人在新建的门楼上,挂起了刻有“香坊”两个字的招牌,由此“香坊”成为这个地方的标志。在当地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先有线香坊,后有香坊区”。

  而在辽宁沈阳,则有一个叫“老呔窝”的地方。“老呔窝”位于今天沈阳正阳社区中路。清末民初,沈阳还叫奉天,这里是奉天旧皇城属地,紧邻热闹的商贸街。乐亭商人在奉天开的商号货栈,多在此地。来投亲靠友,想习商经商做买卖的乐亭老乡,也多居住在这里,渐渐就占据了半条胡同。后来,奉天人便把这里叫作了“老呔窝”。

  乐亭商人留在东北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至今仍叫得响的一个个商标品牌。乐亭人王玉堂于1922年创建的“积德泉”牌烧酒,曾成为伪满洲国的“御酒”。在历经公私合营和改革开放几次改名后,现在又打出了老招牌“积德泉”,被商务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京东第一家”刘家,1898年开业的“东发合茶庄”,今天仍矗立在长春大街上,连锁店已发展到20余家。“东发合”被评为吉林省著名商标,同样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刘家“益发合”掌门人孙秀三,在日寇占领东三省后,为图民族工商业自强,把经商重点由原来的商贸流通,转移到了兴办实业上来。在做强益发银行的同时,投资兴办了米面加工、织布、制酒等企业。解放后,经过公私合营改造,益发银行并入了国家银行,益发合面粉厂成为长春市第二制粉厂,织布厂成为长春市色织厂,制油厂成为长春粮油加工厂,制酒厂成为长春市酿造厂,泰发合百货商场则成为长春第一百货公司……可以说,为后来当地的民族工商业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老呔”这个带有地域色彩和人文符号的称呼,就是因这些乐亭经商者到来,开始在东三省叫响的。

  这个称呼的来源,跟乐亭人说话的口音有关。乐亭是乐亭大鼓、乐亭皮影的发源地,乐亭人说话的音调里,本身也带有一种音乐感。有研究乐亭话语音特点专家指出:乐亭话声母、韵母发音,大部分与普通话不同;在语气上,四个声调的发音,与普通话对比:一声平仄下滑,二声、三声相似。这样,乐亭话听起来婉转平和,起伏不大,加上每句话最后一个字,多带有习惯性的长音,而且还要转几个弯。在外地人听来,就像唱歌一样。当年,这些在东北习商经商的乐亭人,不论是掌柜的、账房先生,还是跑堂的、送货的,满嘴都是歌一样的乐亭话;而那些推车挑担货郎,走街串巷的叫卖声里,既有乐亭大鼓的韵调,也有乐亭皮影的唱腔,比唱歌还要好听。

“呔”字,是一个方言,常被用来形容“说话带外地口音”的人。

  这些乐亭商人与当地人说话的口音差别很大,而且极富特色,自然是“呔”了,渐渐就有了“老呔”的称呼。时间长了,乐亭商人成了“呔商”,乐亭话成了“老呔话”,去东北演出的乐亭皮影也成了“老呔影”。

  昌滦乐地处滦河下游,三县交界,乐亭商人闯出一条致富之路后,同样带动了昌黎、滦县等地百姓出关去习商经商。三县地相连、水相通、亲连亲,互为“昌滦乐”老乡,在经商中也互相合作。乐亭刘家的商号不仅聘请了昌黎、滦县、滦南人担任掌柜和账房先生,还和昌黎张家结成了亲家,刘家的长孙刘灏娶的就是昌黎名门张家的女儿。这位张氏精明能干,颇有经商之道,嫁入刘家后,因丈夫是个纨绔子弟,亲自主持执掌长门“合德堂”的商号管理,成为有名的商界女强人。

  昌滦乐人同喝滦河水,文化相通,说话口音也很多地方相似,尽管有的区域有明显差别(比如平原和山区),但在东北人听来却不好分辨,也就同样把昌黎、滦县人称为“老呔”,到后来,连带有唐山一带口音的人,也被称为“老呔”了。

  那么,表现在文字上,究竟是“老奤”?还是“老呔”呢?

  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民国年间乐亭县志中,记录乐亭商人时,用的是“老奤帮”,后来涉及到这个字时,也多用“奤”字,如“老奤影”。现在,则改为了“老呔”,如前几年乐亭编写的一部记录百年辉煌商史专著,书名就叫《呔商之路》,在介绍乐亭皮影时,也改为了“老呔影”。在邻县昌黎,则一直用 “老奤”二字,并成立了“老奤文化研究会”专门研究“老奤”文化,唐山其他地方也常用这个“奤”字;而且对 “老呔”,还是“老奤”,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同时,对“老奤”、或“老呔”这个称呼的褒义和贬义也多有评说。

  在此,我们不妨从“奤”和“呔”字的释义,分析一下“老奤”和“老呔”,哪个说法,更合字义、更合情理、更加确切。

  先说“奤”字。

  从查找到的一些资料看,“奤”是一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分别为:(pò)(hǎ)(tǎi)。

  这三个读音的基本释义为:

  一、奤(pò),脸庞肥大。

  二、奤(hǎ),地名用字:奤夿屯(Hǎ bāTún),位于北京昌平马池口镇。

  三、奤(tǎi),1、一些地方对身躯肥大,行动笨拙人的谑称。2、旧时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贬称。

  在一些工具书中,对“奤”字(发tai音)的释义为:言不正。见《玉篇》(《中华字海》422页)。

  《广韵》“奤”(发tai音),注释为:言语不正。(《汉语大字典》第1卷,695页)。

  《字汇补》“奤”(发tai音),谓语音不正,或与本地不同,多指操北方口音。“奤子”犹“侉子”,南方人称操北方口音的人。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二:“南人詈北人为奤子。”赵元任《钟祥方言记》:“奤,称北方人叫奤子。”(《汉语大词典》,1553页)。

  奤(发tai音)亦作“呔”。方言。说话带有外地口音。(《辞海》1627页)。

  另外“奤”在贵州方言中,读“mang”,一声,常用来称呼脸大肉多的人,含有喜爱的意思。奤子:胖子。“你家幺儿(年幼的儿女)脸奤嘟嘟的,好可爱哦!”

“奤”在关中方言中,读xin,一声,意思:1、脸大的专用名词。2、有“二”的意思。引申义为 “二杆子”,常用来贬低或贬损人。例:“这人满奤的!(这个人好愣啊!)” “这娃脸奤的!(这个孩子的脸好大啊!)”。

“奤”在安庆方言中,读hǎ,意思:(商品)质量差,(人)弱势或品德差、心眼坏。例:“这种子是奤的,你要好的,我给从新找。”“那个人奤得死,你莫跟他缠(你别跟他掺和)”。

  再说“呔”字

“呔”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dāi)和(tǎi)。

  一、呔(dāi),叹词。 突然大喝一声,使人注意。多见于早期白话,如:呔,狗奴!快些拿了头来,就放你去!(《说岳全传》)。过去,听刘兰芳、单田芳讲评书《杨家将》时,常听到这样的一声喊。

  同时,“呔”( 发dāi音)为甘肃武威等地的方言口语,是打招呼、喊人的意思。

  二、呔(tǎi),1、方言,形容词,说话带有外地口音。2、老呔,专指昌黎、滦南、乐亭人。(在过去的工具书中,没有“老呔”这个词汇,为电脑百度中新增的条目)。

  从这些资料中看,“呔”和“奤”(发tǎi音)最相通一点,是说话语言与本地不同,或用来称呼有外地口音的人,而且两者可以互用,因为在“奤”字的释义中,有一条解释:“奤”亦作“呔”。

  《昌黎文化研究》刊登过一篇题为《老奤的来历》文章,讲述了一个民间故事,意在辅证“老奤”的来历。故事的大意为,昌滦乐一带,历史上有位叫王兰春的武将,在每次率兵打仗都要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有万夫不挡之勇。这位王将军上阵打仗,从不以真面目示人,而是脸上戴一个硕大如斗的面具,并从不与交战方通报姓名,只告之是京东永平府人(昌滦乐地区),同时,在动手之前,还要大喊一声:难道不认得这张大面具!

  当时,双方交战有文官负责记录战场的情况,敌方记录战事的官员,不知道这位头戴大面具的将军姓甚名谁,只得记下“大面”将军,如何能征善战。因古时字是竖写的,记录者书写得匆忙,把“大”和“面”字,写在了一起,“大面”将军写成了“奤”将军。后来,军中就直接称王老将军“老奤儿”将军。

  清末民初,昌滦乐一带到东北经商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带有外地口音的人,被当地人称为“老奤儿”,商人们觉得这个称呼不雅,有贬义,就和当地人讲起“老奤儿”将军的故事,称赞“老奤儿”将军的威名,还说这就是 “老奤儿”的来历。

  这个说法,有些望字生意,像拆字游戏,显然忽视了“奤”字的发音。因为“大面”组成的“奤”字,其释义为“脸庞肥大时”,确切的发音为“pò”,而非“tǎi”。

  同样有意思的是,在乐亭也有“老呔儿”为乐亭二字的谐音,“老呔儿”是老太爷的简化,是对乐亭人的尊称等说法和故事。

  民间只所以演绎,或编造出这些故事,主要原因是,过去昌滦乐人认为“老奤”,或“老呔”这个称呼含有贬义。即便是现在,人们对此仍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是贬义,有的则认为含有褒义,可谓褒贬不一。

  那么“老奤”或“老呔”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里面究竟含有“贬义”,还是“褒义”呢?

  通过分析“奤”字和“呔”的释义,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东北地区当初称昌滦乐人为“老奤”或“老呔”,是因为口音不同而来的,就如同我们当地人称操南方口音者为“侉子”。

  这个称呼是贬义的?还是褒义的呢?应该说,褒义是没有的,贬义的成分也不那么大。

  在“奤”字的释义中,最具贬义的是: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二中“南人詈北人为奤子。”詈,是骂的意思。这个例子《康熙字典》,在“奤”字中也引用了。但这个说法出现时,昌滦乐人还没有被称呼为“老奤”,而且南人和北人的范围很大,这里的北人并非专指昌滦乐人。

“老奤”带有“贬义”,是前面加了“猾”这个形容词,或定语后产生的。

  由于在东北经商的昌滦乐人头脑灵活,精明能干,所经营的货栈、店铺、钱庄几乎遍布东北各地,而且一个个挣了大钱,发了大财。

  旧时讲的是“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比较低下,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也认为“无商不奸”, 称商人为“奸商”,也就形成了昌滦乐人奸诈、狡猾的偏见,并留下了“奸老西儿(晋商),猾老奤儿(昌滦乐),又奸又猾苏老蛮儿(苏州南蛮子)”的说法。

  经商之道,自然以逐利为目的,但商家自有道义,并非逐利不逐义。著名乐亭商人孙秀三,担任长春商会会长多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三省沦陷,日本人极力拉拢这位东北商界的领军人物和社会名流。孙秀三作为一个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商人,对同僚说:人们常说商人逐利不逐义,商人奸猾,无奸不商,但商人要逐小利知大义、明大理、有大节。人们可以说我是奸商,但绝不能让人们骂我是汉奸!

“事变”发生后,孙秀三指示在哈尔滨的益发合分号,捐款支持马占山的抗日队伍。随后,他辞去长春商会会长职务,不再出席各种社会活动。1932年,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傀儡政府成立后,孙秀三干脆以养病为名,躲避大连黑石礁别墅,对日伪政权任命的所谓“新京特别市自治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不予理睬。

  这里,有个说法也需要商榷一下。在“老奤”的电脑百度和有关文章中,引用了一个歇后语:昌滦乐的茬子——划(猾)卵子。并以此来说明,称昌滦乐人为“老奤”有贬低之意,而且是对“老奤”粗俗的侮辱。这句歇后语,乐亭民间为:昌黎县的茬子——划(猾)卵子。它的来源,是昌黎秋收割高粱时,高粱茬子留的比其他地方高,被夸张为高到可以划到裆下,由此衍生出了这样一个歇后语。这句歇后语,在民间常用来形容那些奸猾、或油猾的人,没有地域人群的区分,也不是特指“老奤”的。

  总之,从“奤”和“呔”字的释义分析,称“昌滦乐人”为“老奤”,或“老呔”,没有褒义,也没有什么太多的贬义,不过只是一个因口音不同,演变而来的民间俗称,没有必要强调它的褒义和贬义。

  至于,书写用字上,是“老呔”?还是“老奤”?在今天,随着最汉字的进一步规范,从“呔”与“奤”字的释义,以及两个字的字意词意上分析,“老呔”要更为确切和合理。

  一是“呔”和“奤”在释义上相通,可以互用。二是“呔”可视为象声词,“奤”可视为象形词,用在区别口音不同时,“呔”字更为贴切。三是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根据“呔”和“奤”的字形和词形,进行了规范和划分,“奤”字(发tǎi音),归纳在了“呔”(发tǎi音)字目下,把“奤”(发tǎi音)列为了“呔”(发tǎi音)的异体字:

  呔(奤)tǎi 方言,形容词,说话带外地口音。(见2005年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1317页,2016年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1263页)。

  同时,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奤”字(发tǎi音)没有单列的字目,其单列字目:“奤”(发hǎ音)为地名,即位于北京的奤夿屯(Hǎ bā tún)。

  另,在“奤”字(发tǎi音)的释义中,有一条为:“一些地方对身躯肥大,行动笨拙人的谑称。”如以此意理解“老奤”,就有了贬义,但昌滦乐人和东北人比起来,身体并不肥大,行动也不笨拙,如果因此称昌滦乐人为“老奤”,似没有什么道理,可见这个“奤”并不确切。这样看来,当初选择这个字,或是不清楚东北人称昌滦乐人“老奤”的原因,或可能没能了解“奤”字的释义和词形词意,结果以讹传讹。前面说过,脸庞肥大的“奤”,其发音为“pò”,而非“tǎi”。

  昌滦乐人有特点的,是说话的口音。由此可见,“老呔”应该更符合这个因口音而来的称呼的原意。

“老呔”耶?“老奤”乎?此文作为商榷,望可抛砖引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