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方言口音的趣事(鲁西南方言杂谈-棒子)(1)

“棒子”,拼音读音是bàng zi,《汉语词典》解释的意思是北方方言,对“玉米”的俗称,也有与玉米连称的,如玉米棒子。如鲁西南方言两个例句“恁到地里嘞掰(方言读音bei)棒子去?”,“可不是咋都(这样),再不快点把棒子掰了,都耽搁(耽误)种麦(方言读音mei)子啦!俺不和恁拉呱(聊天)啦,得快点走嘞”;“恁种嘞是白(方言读音bei)玉米棒子还是黄玉米棒子,有没有黏玉米棒子?”,“俺没种黏玉米棒子,那玩意不好卖,还是种嘞黄棒子多点,白棒子也有”。与“棒子”有关的鲁西南方言口语比较多些,本文只重点介绍以下几点。

农村方言口音的趣事(鲁西南方言杂谈-棒子)(2)

2021年4月拍摄

棒子粒。棒子粒可以打成爆米花,爆爆米花的方法,我见过两种,一种是椭圆形的、空腹的、铸铁的“黑葫芦”爆米花机,属于老式的物件了。在加工时,是将棒子(大米、小米、高粱米也可以)粒放入“黑葫芦”空腹内,盖上盖子,架在炭火上烤,边烤边转机的, 使得棒子粒处在高温高压的状态,待看到压力表的针到预想的指示后,就将机子移开炭火炉,将机尾放入荆条编的圆桶里,用套筒套住机尾开关的把子,脚一蹬、手一扳套筒,合力打开盖子,“砰”的一声巨响,机内的气体迅速膨胀,压强很快减小,使得棒子粒内外压强差变大,导致棒子粒内高压水蒸气也急剧膨胀,瞬时爆开棒子粒,就成了爆米花。这锅米花算爆好了。

农村方言口音的趣事(鲁西南方言杂谈-棒子)(3)

2021年4月拍摄

还有一种是用家用普通的汤锅,将一小碗黏棒子粒,倒入锅内,添入几汤匙白糖,小火加热。锅盖是特制的,在锅盖上有一个转动的把手,在锅内棒子粒加热的过程中,盖上锅盖,用手转动把手,带动锅盖里的小铁棍转动,不停地搅拌棒子粒,也就三五分钟,一锅爆米花就做好啦,可以装在食品袋里出售了。其他的有用机械动力带动膨化机来做的爆米花,也有家里用锅自己炒爆的等这个“爆米花”机等等。

农村方言口音的趣事(鲁西南方言杂谈-棒子)(4)

2021年4月拍摄

棒子面。《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方言,玉米面”。在原来以粗粮为主的年代,这是人们的主食,现在成为人们改善口味的食品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鲁西南农村长大,当时吃的主食就是玉米面窝窝。和好棒子面,一般是左手沾点水,抓起一团棒子面面剂子,将右手中指、食指并拢,插入左手掌上的面剂子里,两指按住面,往掌面方向压,两手合力,使面团在掌内转动,边压边转动,三五下,就把一个窝窝搋好了。这时候,柴火锅里的水也烧开了,预先都放好篦子、铺好湿麻布了,就把搋好的窝窝一个个放到篦子上。若家有年迈人,牙口不好,就把红萝卜咸菜切成细条,放入小碗里,条件好的,会在咸菜小碗里再磕个鸡蛋,拌在咸菜里,将咸菜小碗也和窝窝放一起,盖上锅盖一块蒸。

农村方言口音的趣事(鲁西南方言杂谈-棒子)(5)

2021年4月拍摄

还有一个常吃的是棒子面锅饼。和好面,将一团面剂子拿到手里,双手掌合力将面剂子拍成饼状,直接贴在已烧热的大锅锅壁上,锅底是熬白菜粉条,锅壁是一圈锅饼,蒸熟后,打开锅盖,也是满屋里都是饭香味。由于贴锅壁那面受热直接,会结一层年轻人和孩子们最爱吃的焦疙疤。吃的时候,就着香油拌的咸菜条或者酱豆子咸菜,吃起来也是一样美味。不过,要是天天吃,就吃腻了。

农村方言口音的趣事(鲁西南方言杂谈-棒子)(6)

2021年4月拍摄

《汉语词典》给出“棒子胡涂”的解释是“拼音bàng zi hú tú,汉语词语,释义是玉米面粥”,“糊涂”、“糊塗”都是注明这是“网络解释”或“百度百科”的,请读者注意的一点,这“胡涂”二字应是正确写法,其他如“糊涂”、“糊塗”应该是不恰当的写法。

农村方言口音的趣事(鲁西南方言杂谈-棒子)(7)

2021年4月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