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点也不动心成语(一天一成语恻隐之心)(1)

形容一点也不动心成语(一天一成语恻隐之心)(2)

【成语】

恻隐之心

【拼音】

cè yǐn zhī xīn

【释义】

恻隐之心指见人遭遇不幸所引起的同情怜悯之心。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解释: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近义词】

悲天悯人

【反义词】

落井下石 铁石心肠

【用法】

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成语故事】

形容一点也不动心成语(一天一成语恻隐之心)(3)

有一次,告子和孟子进行辩论,告子先提出他的看法:“人性,好比急流的水,水路的决口在东面就往东流,决口在西面就往西流。人性不能分善或恶,正像水在流向决口之前不能分东西一样。”

孟子立刻驳斥告子说:“是的,水的确不能分东或西,但难道不能分清它的本性是向上流或者向下流吗?水总是向下流的。人性也是这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正如水没有不向下流一样。但是,水可以用拍击、遏阻的办法使它从平地流向高山,人性也可以用外力使它成为不善。” [2]

告子又说:“人性的善或不善,都是由外界影响决定的。周朝的文王、武王是仁德的君主,百姓就向善了,到周朝的后代幽王、厉王,是暴虐无道的君主,百姓就跟着暴乱了。”

孟子回答道:“从你说的例子来看,也仍然证明人的本性是善的。百姓跟着君主而变得暴乱,这不能说是他们的本性不善。请想一想,‘恻隐之心’是人人都有的;‘羞恶之心’,也都是人人都有的。还有,看到值得尊重的事而生的‘恭敬之心’,看到某件事情而作出判断的‘是非之心’,更是人所共有的。这些,正是人性本善的证明。”

告子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孟子又补充说:“但是,人的善良本性是存在于内心的,必须有意识地去探索它、发展它,才能成为一种美德。如果放弃它,那就会失掉或被埋没。”孟子和告子的辩论最终并没有分出胜负,但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却已经作为名言流传下来了。

【造句举例】

形容一点也不动心成语(一天一成语恻隐之心)(4)

1.在寒冷的大街上,一位贫病交加的老妇人,引起了人们的恻隐之心,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2.看到这些骨瘦如柴的孩子,每个人都动了恻隐之心,纷纷慷慨解囊相助。

形容一点也不动心成语(一天一成语恻隐之心)(5)

,